龍慶祥
何為抄襲?亦或只算是造勢方式?別緊張,我并非要奚落一番,對此我僅是笑看紅塵罷了。
初到伯明翰捷豹路虎發(fā)動機廠開會,有一種很奇妙的感覺,明明是第一次來這地方,感覺卻像重游舊地,一切陌生之余又好像似曾相識,甚至物是人非。這種前世今生的場面,我還以為只會在那些陳腔濫調、以時空穿梭為題材的電視劇中才會出現(xiàn)。我跟相會的朋友說,曾幾何時伯明翰這座老牌工業(yè)城市的產品是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我老爸就是憑著一輛俗稱客家佬[Hercules]自行車養(yǎng)活一家。國內的單車廠70年代仿照Hercules生產“凰凰永久”,一仿幾十年,到今天還在賣。席間有一位地道伯明翰人,他駐上海的時候娶了個中國太太,他笑說上海家中也有一輛“鳳凰”。我跟這家工廠還有另一道淵源,是跟我的汽車工程學開山老師梁天佑先生有關,香港汽車業(yè)界,受過正規(guī)汽車工程訓練的從業(yè)員當中,超過一半是他的學生,他年輕時曾在這家發(fā)動機廠受訓,回港后任講師的第一年,正好是我的班主任,當年我是個小車謎,在課堂上常聽他說在這工廠的所見所聞,沒想到三十幾年后自己會來到這里。
和路虎廠的人聊天,話題總離不開國內那輛外型跟極光差不多一模一樣的陸風X7,路虎最近已經正式在北京法院控告對方侵權,盡管大家都覺得這場官司不容易得勝。難有勝算的原因不是因為官司在中國的法院開審,而是外型抄襲這回事,自汽車面世的第一天開始,在汽車業(yè)界從來沒停止過,說得不好聽,這根本是汽車的發(fā)展歷史和文化的一部分。你說這兩款車外型相似嗎?仔細量度卻又沒有任何一件零件相同。其實近年國內車市,論外型相近,莫過于當年的比亞迪F3和舊款卡羅拉,當年豐田也抗議一番,事后不了了之,其后比亞迪的M6.S6外型也跟普瑞維拉和Harrier非常相似,豐田再也沒有大動干戈,索性放棄,豐田怎會不明白外型抄襲是汽車業(yè)后起者必經之路?
六七十年代的所謂日本經典,大都是抄襲歐美成功品牌的。Celica、Galant GTO不就是抄襲當年的科邁羅和Mustang;豐田鎮(zhèn)廠之寶Toyota 2000、日產240Z是抄捷豹E—type的;再早一點,60年代的五十鈴Bellett GTR、Datsun Price skyline GTR是抄阿爾法·羅密歐Giu Lia的。其實遠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歐美車廠也是互相抄襲。當然,抄襲模仿不可以作為企業(yè)的長久策略,當品牌逐漸走出自己的路之后,發(fā)財立品,抄襲之風自會收斂。但是汽車業(yè)抄襲的基因一直在骨子內,要徹底根除并不容易,盡管成熟的車廠已不會將對手設計整部照抄,但當某車廠有神來之筆,其后總有跟風之作。例如第一代奔馳C級的三角尾燈,三菱Lancer采用,奔馳抗議之聲未落,卻見福特的蒙迪歐抄得更傳神。寶馬2004年E60的5系弄出個立體線條的后備廂蓋,其后E90的3系也采用這設計,這個尾箱蓋令人耳目一新,兩年后連奔馳W221的S級尾箱蓋也出現(xiàn)差不多的線條,豐田更是不客氣,那幾年換代的轎車,由銳志,凱美瑞以至卡羅拉,全部都采用類似的設計,但寶馬對此似乎沒太大意見,換代期到,新一代的5系又回到最早期短后備廂型的設計。原來寶馬從沒打算以這個獨特尾箱線條為品牌特征,相反,它只是繼三代5系短車尾外型之后的一個休息站,休息過后便還原基本步。
兩款車車型相似,先面世者往往斥對方抄襲,后來者則自我解脫說不過是參考,甚至認為“人有相似,車有相同”只是出于巧合。關于車有相似,十幾年前有一個最慘烈的案例,2004年保時捷推出第一輛Cayenne,哄動歐洲車壇,但亞洲車迷看到Cayenne的外型后卻大感錯愕,因為Cayenne的外型跟已經在日本和亞洲賣了幾年的大發(fā)Sirion幾乎一模一樣,不過這件事在當年車壇只當是笑話一則,未見大發(fā)指控保時捷抄襲。難道相似只是巧合?抑或大發(fā)有器量?還是“抄襲”這用詞本質上存在階級岐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