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芬
要上好一堂美術課,不僅要認真鉆研課標和教材,還得對課堂進行精心設計。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認為美術課上的導入對這節(jié)課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優(yōu)秀的導入能在第一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為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做良好的鋪墊,而且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課型特點、教學對象和教學環(huán)境來確定導入方式,多采取一些靈活多變的導入方式,要盡量生動有趣富有啟發(fā)性,以引起學生的新奇感和求知欲。我通過結合教學實例初步探討美術教學中的幾個導入方法。
1 利用多媒體視頻或圖片導入
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把聲音、圖片和視頻展示給學生,使學生一開始就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或讓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
如《夸張的臉》這一課,無論你用再華麗的詞藻來描述人物面部的生動表情也是讓人感覺枯燥干澀有所欠缺的,但是看這題目就知道這是一堂非常有趣的美術課,因此,我一開始就播放了一部添加了面部表情特效的視頻短片,片中人物夸張的五官表演一下子就把學生全部的注意力吸引過來,還時不時的逗得大家哈哈大笑,部分同學甚至私下模仿起了視頻中的人物嘗試著來活動自己的五官,我抓住了這一個鏡頭,把學生的表情以簡筆畫的形式表現在黑板上,并提問:怎樣讓開心的人臉顯得更加開心的樣子?以往板畫大多以教師為主,老師示范什么,學生就看什么,學生跟著老師走,這樣學生的思路得不到開拓。這節(jié)課我采用了你說我畫這種方式,進行師生互動,讓學生天馬行空的思想躍然于黑板,讓學生明白夸張的表情變化主要通過五官來體現,隨后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針對老師范畫上臺來進行舉一反三,從而導出課題。我讓學生在感受到快樂的同時達到我的教學目標,抓住重點,解決難點。
又如《巨大的恐龍》這一課中,教師主要要讓學生解決:如何將恐龍畫大這個問題,恐龍相對于學生而言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物體,因此,教師就從學生的身邊最熟悉的環(huán)境入手,利用多媒體,將“恐龍”請入校園:一群“小恐龍”在校園中閑庭信步,它們與身后高大的教學樓相比顯得身材嬌小,隨后,教師又利用多媒體將世界上最大的恐龍——“震龍”請進校園,30多米高的震龍站在教學樓旁邊,顯得那樣龐大,足足有十幾層教學樓那么高。通過了這樣一系列生動的圖片比較,教師最后總結:物體的大小必須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相比較得出。這種多媒體的教學方法不僅化煩瑣為簡單,化枯燥為生動,讓學生用最直觀的方法來接受新的知識。
2 利用謎語、魔術的游戲導入
謎語和魔術帶有趣味性,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如果讓學生一起參與其中,不僅可以迅速的吸引注意力,還能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在執(zhí)教《黑白撕貼畫》一課中,我說:今天老師要給大家變個小魔術。學生一聽老師要變魔術了,立馬各個聚精會神的看了起來,所有的眼睛都盯著我看,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起來。首先我向學生展示一張完整的紙頭,撕碎以后全班同學齊數三聲,揉成一團并請一名學生上臺向我的手心里吹氣,展開,撕碎的紙居然奇跡般的復原了。學生看了之后各個驚嘆不已,紛紛想知道奧妙何在。之后,我又請了一位學生上臺做相同的魔術,但是他卻遺憾的失敗了……這時我乘機引出課題:這位同學撕碎的紙頭無法復原,那么今天老師來教大家另一個小魔術,就用這些撕碎的小紙片來一起看看它們能變成什么?(用學生魔術中撕碎的白紙引出一幅不完整的黑白撕貼作品):首先出示一片碎紙片交流互動:像什么?課件播放破碎的紙片按步驟組合成一幅不完整的黑白撕貼作品。再欣賞展示這些碎片還可以變成什么東西?出示幾幅完整的黑白撕貼畫。學生熱情高漲,為后來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最后揭示課題:用黑白紙撕貼而成的作品就叫《黑白撕貼畫》。今天就讓我們暫時忘記這個七彩的世界,跟著老師一起進入另一個黑白的世界中……
又如在《蟲蟲大聚會》的一堂公開課中,我一開始就用了猜猜猜的游戲方法進行導入:首先,他利用多媒體將一些昆蟲如身體上的毛,腿上的刺等特殊部位進行放大并截圖制作成一組圖片,再請同學們猜一猜這是什么?同學們都根據照片內容的大概形狀進行猜想,答案都是五花八門。我每次公布的答案都讓同學們感覺意外,這個小游戲不僅調動起了學生的積極性,還將蟲子的一些基本特點在無形之中灌輸給了學生,如:毛茸茸;刺拉拉;身體呈節(jié)狀等。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躍起來。接著,教師又利用多媒體播放形態(tài)各異的蟲子照片,學生在一聲聲的驚嘆之中明白這些蟲子為了生存,需要用不同的外表來保護自己。這時候的多媒體圖片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用最形象最生動的方式讓學生明白不同蟲子的不同特點。我覺得這節(jié)課的巧妙之處是教師將蟲子的特點傳授融入在多媒體游戲之中,沒有將蟲子的細節(jié)特點強行灌輸給學生,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中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和創(chuàng)意。
3 利用故事進行情境導入
在兒童的世界中,故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孩子們最喜歡的事就是聽故事,故事對兒童創(chuàng)造力的啟發(fā)非常有幫助。尤其是低年級,不管多么喧鬧的課堂,一個小故事就能讓孩子們立刻安靜下來。
如《假如我是巨人》就用故事《格列佛游記》來進行導入:英國水手格列佛在航海的過程中,遇到了颶風,大浪把他帶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第二天他醒來時發(fā)現,一群只有15厘米高的小人,爬在他的軀體和臉上,他驚訝得大叫了一聲。小人們都嚇得往后跳,有些人從他的身上跌下去受了傷。原來他漂流到了一個小人國里,身為巨人的格列佛幫小人國里的人們許多他們完成不了的事情。我以“假如有一天我變成了巨人,我會做什么?”來引導學生的想象,如:幫助小人國的人們爬高山、過大海、擊退敵人、打跑野獸……每一個孩子的想象都十分有趣,充滿新穎。
4 利用談話拉近師生的距離
談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最簡單的交流方式。利用談話,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從教師的談話中受到啟發(fā)和感染,從而引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
如《落日》這一課中,為了讓學生明白并且區(qū)分冷暖色調,我從看似輕松的談話進行導入:先讓學生來猜猜老師的性格是怎么樣的?在美術課堂中,如果用一種顏色來表示老師的性格,你會選擇什么顏色?為什么?接著,讓學生從面前的紅、橙、黃、藍、綠、紫等顏色的彩紙中選擇一張能代表自己性格色彩的顏色,并說一說為什么選擇這個顏色來表示自己的性格色彩。讓學生從實際生活經驗出發(fā),對色彩有初步感性的認識。最后小結并歸納:“不同的性格可以用不同的顏色來表示,像紅色、橙色、黃色給人熱情、開朗的感覺,我們稱為暖色調,反之藍色、綠色、紫色給人文靜、內向的感覺,我們稱為冷色調。這樣就能更加具體的區(qū)分冷暖色調,并且下定結論。
5 利用音樂帶來聽覺感受
在小學美術課教學中,為了更好地活躍課堂教學氣氛,促進學生的形象思維、發(fā)散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可以在小學美術課教學中進行了美術、音樂交替互補的探索。
如《秦陵兵馬俑博物館》這一節(jié)欣賞課中,一開始我就請學生們閉上眼睛欣賞音樂:馬的嘶鳴聲、軍隊前進的腳步聲、兵器的撞擊聲、戰(zhàn)士們的吶喊聲……一幅古代的戰(zhàn)場畫面就躍然于腦海之中,接下來就引出了秦始皇兵馬俑。
又如《線條的魅力》這一課的導入,我讓學生們拿起畫筆閉上眼睛,聽著音樂畫線條,《命運》、《小夜曲》等不同節(jié)奏的音樂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因此學生畫出來的線條也是各有各的魅力……
6 利用時事使導入富有時代氣息
學生對時事和熱門話題都有靈敏的嗅覺和高度的興趣。能巧妙恰當地用當下的時事和熱門話題中的美術題材作為教學的導入,最能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并積極參加討論和探究。
總的來說,導入有法,但無定法。不同的導入方法所帶來的效果也就不同?!敖虒W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讓教學導入更藝術的技術和策略,目的也是為了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和思考,因此導入需要符合每一個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雖然只有短短2、3分鐘的導入時間,卻是優(yōu)秀的課堂中必不可少的。除了上述的幾種導入方法外,美術教學導入新課的方法還有很多,如通過讀兒歌、欣賞范畫、實物展示、表演等等,但是教師在追求教學導入的藝術性時,一定要把握好教學目標與教學手段二者之間的關系,要讓藝術性服務于教學目標。如果脫離了教學目標談藝術地導入,只會是課堂華而不實,導入也失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