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詩洋
農(nóng)歷正月十五,一輪皓月在青海湟水之濱的蓮花山緩緩升起。突然,一陣吆喝聲傳來,一隊隊身穿絳色新裝的喇嘛,抬著一盤盤香氣濃郁的酥油花,飛快地越過石橋,穿過人群,飛奔到寺區(qū)中心九間殿社火院的門前,迅速把酥油花安裝到早已豎立整齊的彩棚花架上。
千百盞酥油燈,一起點燃,在悠揚的長號和梵樂聲中,人們眼前神話般地出現(xiàn)了一座百花山,佛祖菩薩、金剛天王、飛禽走獸、花鳥魚蟲、山石林木、花卉盆景、亭臺樓閣……燈光閃閃爍爍,檀香、藏紅花的芳香在棚內(nèi)飄搖,濃郁的煙霧升騰到天上,令人仿佛置身于一處奇妙而遙遠的圣境天堂。
難以想象,這些色彩艷麗、造型精致、富麗堂皇的雕塑,都是用酥油做出來的。
謎一般的前塵
沿著青海省西寧市往西南方向行駛約25千米,便可抵達湟中縣魯沙爾鎮(zhèn)。初春的青海,空氣中帶著乍暖還寒的凜冽。魯沙爾鎮(zhèn)的峰巒疊嶂、群山環(huán)繞間,有一處著名的佛教圣地,叫塔爾寺。正月十五這一天,超過20萬人來到了塔爾寺,他們只為赴這一年一度的盛會,觀瞻那些盛開在僧人指間的、在塔爾寺數(shù)百年不曾凋謝的奇跡之花。
史料記載,塔爾寺初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這座占地面積達40萬平方米的寺廟內(nèi),藏著令世人矚目的“塔爾寺藝術三絕”——酥油花、壁畫和堆繡。
跟許多歷史悠遠的傳統(tǒng)技藝一樣,酥油花也有著撲朔迷離的“身世”,迄今為止藏、漢文獻史料中都沒有明確的記載。流傳在民間的說法,認為酥油花最早產(chǎn)生于西藏本教,是施食貢品上的小貼花。另一種說法則認為酥油花起源于公元7世紀的西藏,貞觀十五年(公元640年),唐太宗封李氏為文成公主,并促成文成公主與吐蕃第33任贊普松贊干布和親。文成公主來到拉薩時,帶去了一尊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后來佛像被供奉于大昭寺,藏民為了表達崇敬之意,紛紛在佛像前進獻供品。按佛教傳統(tǒng),供奉佛和菩薩的“八供”應包含飲水、浴水、鮮花、熏香、明燈、涂香、鮮果和音樂。時值冬天,藏民無從尋覓鮮花的蹤跡,聰明的藏民靈機一動,便想到以酥油雕塑成一束花,以此供奉。久而久之,這種習俗被保留并沿襲下來。
還有另一種傳說。塔爾寺的僧眾們認為,酥油花始于公元1409年宗喀巴首次在拉薩大昭寺發(fā)起的祈愿大法會上。相傳明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正月初八到十五,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權的支持下,在拉薩組織近萬名僧人參加祈愿大法會。此間,宗喀巴做了一個夢,夢見荊棘變作明燈、雜草化為鮮花,在明燈和鮮花之間,還有無數(shù)璀璨奪目的奇珍異寶,場面蔚為壯觀。夢醒后,宗喀巴為再現(xiàn)夢中的奇幻場景,于是命僧眾以酥油為主要原料,雕塑出各種花鳥魚蟲、奇珍異寶,并將這些雕塑伴以酥油燈供奉于佛前。
雖然關于酥油花的前世,暫未得到定論,但是歷經(jīng)至少數(shù)百年風雨的酥油花仍“盛開”在蓮花山之巔。鮮有人知曉,這些顏色艷麗多彩、形象栩栩如生的酥油花,誕生在昏暗陰冷的作坊里,僧人們承受著數(shù)月刺骨錐心之痛,才能成就這樣的藝術。
藝術也是一種修行
當你知道酥油花是如何在僧人們指間盛開時,把這種藝術看作是一種修行亦不為過。
塔爾寺有兩個負責專門制作酥油花的機構,分別是“杰宗曾扎”和“貢茫曾扎”,俗稱上、下酥油花院。兩個花院互相平等而獨立,根據(jù)僧人出家前的籍貫而分配到不同花院。兩個花院既平等,又具競爭性。
在每年農(nóng)歷10月,兩院的僧人便開始構思和設計酥油花,對各自制作的題材和內(nèi)容都嚴格保密,直到元宵節(jié)當天,才揭曉謎底并一決高下。元宵節(jié)后,僧人們則互相交流、總結得失,為來年制作酥油花做足準備。
為何說酥油花的制作亦是一種修行?因為制作酥油花的過程,一點也不輕松。酥油是類似黃油的乳制品,15℃以上就會變形,25℃以上則會融化?!盀榱朔乐顾钟妥冃危谱鲿r需要不時把手浸泡在刺骨的冰水中?!睆氖铝?0多年酥油花制作的老僧人羅藏昂秀攤開雙手,不少手指都無法伸直。幾乎每一位制作酥油花的僧人的手指都存在一些問題,有的長滿凍瘡,有的患有關節(jié)炎,有的手指彎曲。身體的苦楚,換來的是驚艷的藝術,僧人們也無怨無悔,當成是自身的修行。
2006年,酥油花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這離不開它反復而獨特的制作工藝。在塑形之前,僧人必須沐浴更衣,潔凈身體后還要進行宗教儀式。儀式結束后,由掌尺(高級僧人,兩三年輪換一次)帶領其余僧人共同構想酥油花的題材、內(nèi)容和形式。
構思完成,根據(jù)酥油花所需制作的內(nèi)容,進行草木、人物、動物等不同部分的分工,分工的原則根據(jù)每位僧人所擅長的領域劃分。最后,在0℃以下的昏暗小房間內(nèi)制作。
上花院坐落于九間殿對面,是一座規(guī)模較小的院落。面對大門的是一座二層藏式小樓,酥油花的制作室就在大門左側。制作室的窗戶被厚厚的白布遮住,“那是為了防止陽光照射進來,令酥油融化?!睘榱耸顾钟图毮伖饣?,制作前,僧人需將酥油用冷水浸泡并反復揉搓,去其雜質(zhì)。酥油準備好后,就可以開始進入酥油花的制作了。
為靜物注入生命
僧人先根據(jù)需要制作的主題,用鐵釘、香柴(高原灌叢金臘梅、銀臘梅的枝條)、麻繩等搭建外部輪廓。他們管這一步為“扎骨架”。
扎好骨架后,把上年拆除下來的陳舊酥油花作為原料,摻和上細膩的草木灰,再反復捶打,制成韌勁強、可塑性高的黑色塑造酥油“加莫勒”。接下來就是塑形了,方法近似泥塑初期?!皶鏊钟突ǖ纳?,大都也會做泥塑佛像。”羅藏昂秀說。制胎技巧類似京津地區(qū)的面塑,把加莫勒一層層包裹在骨架上,用手或簡單的木制雕刀雕刻。
坯胎做好后,必須經(jīng)掌尺對胎形的動態(tài)、尺寸大小和相互整體結構的比例等,進行整改審定,才算定型。
完成雛形后,接著是敷面。先打造油塑顏料。在青海,熱愛酥油花的牧民,不遠千里將新鮮白酥油奉獻到塔爾寺花院?;ㄔ褐谱魉钟突ǎ荒暌? 000千克酥油。僧人將研細的各種礦物顏料加入到白酥油中,再反復碾、壓、搓、拉,制成近20種顏色的油塑顏料。最后,根據(jù)需求,用手指將不同的顏料,輕輕敷到制好的雛形坯胎上去。為了不使彩油因手溫而融化,在0℃以下的房內(nèi),僧人不時把手指伸進有冰塊的冷水盆里,降低手溫。他們幾乎是用麻木的手指去塑造圣潔的酥油花,要是沒有一顆對酥油花絕對虔誠的心,在數(shù)十天嚴寒的冬季制作中,很難堅持下來。
中間更換色彩油料時,不用洗手,直接抓一把豆面粉,手一搓便干干凈凈。就像畫油畫時要用紙擦畫筆和刮刀一般。
驚艷了無數(shù)人的花朵、葉片是不需要做胎的,就像做絹花那樣,用深淺不同的彩色油料,捏成極薄的花瓣、葉片,再一瓣瓣、一片片地粘上,又一朵一朵地盤在枝葉上,最為亂真。因為酥油花是僧人用充滿信仰的一顆心去做的,所有用酥油做的建筑、人物、禽獸和花卉草木一并稱為“酥油花”。
余下描金束形,必須由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傅來做。他們對人物服飾和建筑物上的瓦瓴、藻井的描金繪銀,對人像五官點綴修飾,那人物才會眉目傳神,那禽獸就能呼之欲出,那花木就風物生情。
最后,在掌尺的指揮下,把塑就的大小人物、飛禽走獸、花鳥蟲魚、亭臺樓閣等散件,一一上盤。所有酥油花都在黑色底盤上被固定成一定的斜度,形成觀賞者從下往上目視的最佳仰視角。在萬盞燈火的閃爍下,更會產(chǎn)生一種酥油花從上而下的俯視角,特別是人物肖像,他們的目光與觀眾對接,會產(chǎn)生凌空飄逸的神秘感,仿佛人與神佛在那一瞬間,心靈接觸。
堅守中尋找生機
經(jīng)過一個冬天的緊張制作,僧人們先燃燈獻供,每天頂禮膜拜。等到吉日良辰,沐浴后的掌尺身著新裝給佛像敬獻哈達,頌開光經(jīng),然后給酥油花主佛像點睛,上佛光。到上元時刻,才請上花架供眾人觀賞。
大型花架由12根木桿豎立成天井,四周間隔9米,高約12米。正面為大花架,其余三面為堆繡佛像和8幅吉祥圖案組成的高大的屏幛,每面屏幛又分為四五層,每層排列七八尊佛像案軸,整個形如一座彩色天棚,有時屏幛中間也放置大的酥油佛像。天棚下懸掛二三十盞琉璃宮燈,花架和每面屏幛下面還設幾層燈臺,層層疊疊地擺設千百盞酥油燈。這樣,既顯示出觀看燈會的情趣,也可讓游人按一定方向游走觀看,不會發(fā)生擁擠現(xiàn)象。
塔爾寺的酥油花由最初的單支、單花和單人,發(fā)展為如今的立塑、單塑、浮塑、花架和盆塑相結合的形式,塑造的人數(shù)可達350多人。
曾經(jīng),塔爾寺能夠制作酥油花的僧人有100余人,一到酥油花制作的時節(jié),大家就忙活開來。如今,能夠制作酥油花的僧人只剩下30人左右,其中技藝精湛的只有曲吉昂秀、羅藏昂秀、羅藏克尊、銀巴堅措、羅藏丹增、尕藏等僧人。有人說,同樣的酥油花作品,這些年來制作的水平有所下降,正是因為人才的流失。這種依靠口手相傳的技藝,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不少知名老僧人的離世,造成了缺乏技藝精湛的老師傅“帶路”,年輕僧人自我摸索起來步履維艱。酥油花的制作過程需忍受刺骨的寒冷,這種疼痛所帶來的后遺癥令人生畏,后生難以長期堅持。
但也不是沒有希望。上世紀90年代,塔爾寺已設立一座酥油花館,從每年元宵燈會所展出的酥油花中選出部分精品,存放其中,讓千里慕名而來的觀光者,隨時都能一睹酥油花的芳容。2015年元宵節(jié),塔爾寺更是迎來了20余萬人的觀瞻,創(chuàng)造了歷史新高。有人將酥油花稱作指尖上的“3D打印”,這一古老而神秘的藝術,正等待人們?nèi)ラ_拓出新的生命力。
藍天白云之下,塔爾寺的梵唄1呢喃,僧人們指間又將綻放來年的酥油花。
麥田守望者
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每天風塵仆仆地去建窯古遺址“撿破爛”,蹲在土堆里拿著殘片鉆研古法工藝,挖掘里面的秘密,這是黃美金的日常。他留著富有藝術氣息的中長發(fā),總是穿一件格子襯衫和深色馬甲,深居簡出,不常見客,待人卻親切友好。黃美金從事陶瓷制作30多年,喜歡陶瓷,尤其鐘愛建盞。
建盞,是產(chǎn)于建陽的黑釉系茶碗。它有著很明顯的地理標記,必須產(chǎn)于建陽,采用建陽當?shù)氐哪嗔稀⒂运?,用建盞的工藝制作完成。缺失一個條件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建盞。建陽建盞按釉色分類,可分為金油滴盞、銀油滴盞、兔毫盞、鷓鴣斑盞、杮紅盞、茶葉沫盞等,“金油滴”是建盞中具有代表性的釉色之一。
制盞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外人難以想象。一個窯爐,一把小板凳,一張椅子上放一本書和一把茶壺,這就是黃美金的小作坊,除了“簡陋”再也找不到其他形容詞。制盞的窯爐有4層,頂層是耐火磚,燒制時其它3層各放一件,一天就燒一爐,出3個金油滴盞,并不保證最終效果,有可能燒制大半年也出不了一件精品。
“白天拉坯、修坯、裝窯,晚上早早休息,凌晨起床點火燒窯,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黃美金說,看爐是一件枯燥又費時費神的事。他每天凌晨3點就坐在爐邊看火候,一直守到早上8點,其他工人再來接班。一天中最漫長最冷清的這5個小時,陪伴他度過的就是椅子上的書和茶。
在黃美金家的屋頂上,三座電爐前擺滿了揉細的瓷土、匣缽和未上釉水的建盞。燒制“金油滴”建盞的技藝很復雜,包括揉泥、拉坯、修坯、熟燒、選坯、上釉、烘干、補釉、裝窯、焙燒、出窯等二十幾道工序。哪怕是一丁點的地方出了紕漏,這爐燒的一定是廢品?!澳芎煤盟挥X,就是最大的享受!”現(xiàn)在他的家里擺滿了大大小小的“金油滴”,是他十幾年如一日艱苦創(chuàng)作的勛章。
無價在于匠心
制金油滴,源于多年前的一次拍賣會,黃美金聽人說起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收藏的中國南宋油滴斑茶盞,其碗口沿為金色、油滴也呈金色,日本政府于1950年專門制定法律規(guī)定其為國寶。自南宋以來,這樣的“金油滴”珍品在國內(nèi)已銷聲匿跡。日本擁有如此珍寶,國內(nèi)卻無跡可尋,這讓黃美金覺得惋惜。回家后他輾轉反側,總是放不下這件事,于是決定全身心地投入到金油滴建盞的研制開發(fā)上。
建窯建盞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在元代中后期逐漸衰落,明代開始就斷燒了。要復原制盞工藝,黃美金只能去建陽各地的古窯址搜集建盞殘片,分析宋代建盞的燒制工藝,自己一遍遍去摸索。甚至在大年三十晚上,所有親友都圍坐在一起享受團圓時光,他卻還在小作坊里燒窯、做實驗,年夜飯都顧不上吃。
金油滴建盞的燒制工藝難于上青天:首先是不知道金油滴的釉料配方,需要無數(shù)次的實驗去調(diào)配;其次是油滴釉的氧化還原條件要求高,不可控因素很多,在燒制過程中時間和溫度控制差之毫厘,成品釉色的差異就會謬以千里,這個火候非常難把握?!耙患昝赖淖髌?,背后是數(shù)十次燒窯、數(shù)百只盞失敗后幸獲的,是技藝和緣分的結晶,所以它的價值才會如此不菲?!?
評定一件金油滴建盞的價值,要根據(jù)它的器型大小、形狀、油斑、排布、色澤、美感、成品率等綜合考慮。一件大型的布滿金油滴斑紋的完美建盞可遇不可求,成品率極低。只要有一點瑕疵,整窯的建盞都會被他砸掉。
黃美金最滿意的作品是金油滴撇口大盞,口徑達到了24cm!建盞體積越大,油滴覆著面積越大,大面積的油滴要燒到均勻就很困難,容易出現(xiàn)釉色不均、起泡、過火,以及變形和開裂等問題。因此這種大號徑的盞一般一年才出一件,廢品率高到無法計算。
燒盞時,他從不會設想要花多久時間,燒多少廢品才會成功,而是著重于從每一件建盞中發(fā)現(xiàn)問題,找到解決和規(guī)避的方法。在不斷試錯中才有幸制出一件合格的盞,但下次即便用同樣的工藝、時間、手法去如法炮制,成功率依舊渺茫。這就是建盞的魅力,講究不強求和隨緣。但在準備過程中,從一遍遍挖掘可用的泥料、對釉的配方千萬次調(diào)整,到以秒為單位精確控制窯溫,黃美金一步都不敢怠慢。
以技造物,以物傳人
這一兩年,黃美金的“金油滴”建盞名氣漸大,還受到臺北故宮博物院和大英博物館的邀請參展?!八麄冇欣媳K,我的是新作,新老放在一起展示,讓更多的人欣賞到建窯建盞這個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p>
既有顏值又有內(nèi)涵,這是外國人對建盞的評價。它與傳統(tǒng)陶瓷斑紋不同,因為釉色的不可控和多樣性,反而彰顯了一種獨特的氣質(zhì)。“中國的手工藝人在外國人眼里是非常心靈手巧和聰慧的,我們的手工藝作品具有悠久的文化積淀和獨特的美學造詣,總是能給他們帶來驚喜?!闭f到這里,這位匠人的眼睛發(fā)亮,臉上是皺紋也遮擋不住的驕傲。
這些年黃美金一直在不停研究、完善建盞的燒制工藝,包括金油滴、銀油滴等。這幾個月他在嘗試古法柴燒銀油滴,這種制法會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釉色美感。從天亮到天黑,他都在雜亂的作坊里與盞作伴,每燒一爐建盞需耗費幾十度電,老伴時常抱怨他是在燒錢。
因為常年待在自家作坊,連鄰居都沒幾個認識他?!扒锒竟?jié)還好,如果在盛夏,室外高溫讓人難以忍受,我們卻必須站在爐門口忍受著46℃~48℃的超高溫,一整天汗流浹背,衣服褲子全濕了,夏天都是這么過來的。”
黃美金有一個種滿花草的庭院,穿過庭院是一個廳堂,那是他接待訪客的地方。每有客戶登門購買“金油滴”時,因常缺貨,求購心切的客戶會請求他賣一些次品,但黃美金從沒有破例。
為了讓好不容易拾起的手藝得以薪火相傳,他帶著兒子黃文勇和徒弟陳祥松一起做研究,以技造物,以物傳人?!拔揖褪窍胱尭嗳丝吹浇ūK之美,讓老祖宗的東西在我們自己的手里傳承下去。”他疲憊的眼神在這個時候炯炯有神,能夠看到光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