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弘 編輯|嚴芳
做客有禮貌
文|張弘 編輯|嚴芳
媽媽們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有的寶寶來家里做客時,或者自己帶孩子到別人家做客時,總會有一些因為孩子沒禮貌而惹出來的麻煩。比如孩子太頑皮,無意間弄壞了別人家的東西;或者不守規(guī)矩,把食物啊、玩具啊,弄得亂七八糟滿地都是;甚至有時候還會和主人家的孩子打上一架,讓大人焦頭爛額顏面掃地……那么,怎樣培養(yǎng)孩子做一個有禮貌的小客人呢?
1:學會分享,不鬧別扭;珍惜友誼,禮貌做客
情景回放:
鬧鬧和乖乖因為爭搶一個玩具打了起來,乖乖搶不過,哇哇大哭起來。鬧鬧媽很過意不去,批評鬧鬧。鬧鬧不服氣,頂起嘴來,這下孩子哭、大人叫。最后,鬧鬧媽在一團混亂中狼狽地把鬧鬧拉回家,好好的一次拜訪就這樣草草地結束了。
培養(yǎng)方案:
到別人家里玩之前,就要在家里告訴孩子,不要爭搶小朋友的玩具,要教育孩子多和小朋友們分享著玩,也不要亂發(fā)脾氣,有委屈應該及時找爸媽說,然后想辦法解決。
情景回放:
鬧鬧在乖乖家畫畫。畫到一半,彩筆沒水了,“去找一支新的來!”鬧鬧一邊想,一邊拉開乖乖家書桌的抽屜,東翻翻西翻翻。乖乖看見了,很不高興:“你怎么不經允許就亂翻東西?”
培養(yǎng)方案:
平時在家中就要明確劃分出父母和孩子的私人空間。父母的房門如果關著,孩子要先敲門,經過允許才能進入。父母房間里的抽屜、衣柜等,不經允許不能翻看。同樣,父母也不可以不經允許就翻看孩子的抽屜、書包等。只有在相互尊重中讓孩子認識到“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別人的”,才能使孩子懂得尊重他人隱私,不亂動別人的物品。
情景回放:
這天,媽媽領著鬧鬧去乖乖家玩。一進門,鬧鬧直奔著乖乖就去了,兩人玩做一團,對站在一旁的叔叔阿姨卻視而不見,這讓鬧鬧媽好生尷尬。坐下之后,乖乖媽招呼鬧鬧吃水果,鬧鬧也不客氣,拿起就吃,吃完了,還問:“阿姨,你家還有什么好吃的?”
培養(yǎng)方案:
“會叫人”這件事,需要平時就注意引導寶寶。不管是在別人家,還是在大街上,見到熟人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招呼、問好,家長在一旁要及時引導孩子正確地使用稱呼,如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等。只有平時就養(yǎng)成了“愛叫人”的好習慣,孩子去做客時,才能自覺地跟主人打招呼。在別人家時,主人大都會熱情地招呼吃水果、點心等,在家里時就要告訴寶寶,別人給的東西,要經過父母同意后才能接過來,并要及時說聲謝謝。這一點,父母本身也要注意,言傳不如身教,愛說“謝謝”的父母,孩子自然也會有樣學樣。
情景回放:
鬧鬧和乖乖是鄰居,兩家離得近,自然走動也方便。往來多了,鬧鬧到乖乖家就像到自己家一樣隨便了。這天鬧鬧得到了一個新玩具,急著要和乖乖分享,他舉著玩具高高興興地往乖乖家跑去,到了門口,剛好房門虛掩著,鬧鬧一頭沖進去,“咣當!”把門后正準備出門的乖乖奶奶撞個正著!“哎喲!這孩子!怎么這么沒規(guī)矩!”
培養(yǎng)方案:
父母平時帶孩子串門時,可以演示給孩子看:用指節(jié)輕輕敲門,敲三下,停頓片刻,等待主人的回應,得到允許再進門。并且要告訴孩子:不要用力拍門或捶門,也不要無休止地不斷敲門或按門鈴,這都是粗魯無禮的舉動,會引起主人的反感。陪伴孩子玩耍時,可以玩經過改編的“小兔子乖乖,把門開開”的游戲,媽媽扮演敲門的小兔子,在游戲中向寶寶示范敲門的禮節(jié)。
去情景回放:
鬧鬧在乖乖家玩得興起,不知不覺,把玩具弄得一地都是。乖乖媽送來水果,鬧鬧吃完,隨手就把果皮扔到一邊。乖乖媽雖然什么也沒說,但微微皺起的眉頭還是讓坐在一旁的鬧鬧媽很不好意思,急忙上前,一邊收拾,一邊道歉。
應對方案:
去別人家做客,要注意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不能隨地亂扔果皮紙屑,或者隨地吐痰等,這是非常不禮貌的。作為父母,可以先從自己家里做起,督促孩子收拾好自己的玩具,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垃圾要扔進垃圾桶里,等等。平時就養(yǎng)成了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到了別人家里自然也會守規(guī)矩。
《父母必讀》溫馨提示:
父母可以跟孩子玩“過家家”的游戲,家長扮演客人,寶寶扮演主人。在游戲的過程中,家長可以把做客時的壞習慣夸張地表現出來,讓寶寶體會到主人的糟糕感受,引導孩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互換角色,指導孩子如何做一個好客人,從而強化做客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