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機+馮雙
臨近春節(jié),栗子君朋友圈里的好幾個漂亮妹子都曬出了新鮮出爐的漢服美照,以身作則號召“復興華夏衣冠”。確實,在各種重大節(jié)慶里,少數(shù)民族的小伙伴們都能穿戴自己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人數(shù)最多的漢族卻只能以旗袍或西式服裝代替,難免遺憾。而且,服飾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自然不應讓它湮滅失傳。不過呢,想要復興漢服并非易事,這不,聽了文物專家孫機先生的講座,栗子君不由得感嘆,這里面的講究實在太多了——
漢服基本款
華夏民族早期的裝扮樣式是“上衣下裳、束發(fā)右衽”,即上身穿衣,下身穿裳(裙);頭發(fā)向上挽起梳成發(fā)髻,衣服前襟向右掩。
與服裝形制相對應的是生活習慣。在“上衣下裳”的服飾中,裳里沒有內褲,襠部只纏一塊布,叫做“裈”。隋唐以前,我國的家具以低矮型為主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兩腿伸開、兩膝微曲地坐在席子上,便容易“走光”,所以這種被稱為“箕踞”的坐姿是極度失禮的。《史記》中有個故事:游俠郭解乘車出行,有人“箕踞視之”,郭的門客便“欲殺之”——“箕踞”的無禮可見一斑。因此,中國古人的坐姿以跪坐為主,這樣下裳才能完全遮住身體。更具體而言,兩膝著地、臀部坐在腳跟上稱為“坐”,臀部抬起的稱為“跪”,挺身直腰則稱為“跽”,又叫“長跪”。
下裳外面還有一塊形狀類似圍裙的“巿”(fú,也作“韨”)。先秦時,貴族們會將長長的組玉佩掛在胸前、搭在巿上,而不是像唐以后那樣將玉佩垂于身體一側。組玉佩由玉璜、玉珠等組成,既有裝飾功能,又體現(xiàn)著貴族身份的高低——身份越高,組玉佩就越長。這種現(xiàn)象與當時貴族的步態(tài)有關:身份越高,步子就越小,走得越慢,而且走路時玉佩的碰撞要合乎樂律。佩戴長長的組玉佩正是為了節(jié)制步伐。
栗子君好學筆記本:圖4是出土文物中的商代服飾,圖5是后代一直沿用的皇帝最高禮服,看看,它們是不是具有同樣的DNA?
胡服騎射:戰(zhàn)爭帶來的變革
“上衣下裳”的服裝形制到東周才有所變化,而催生這第一次服裝變革的是戰(zhàn)爭。西周、春秋時期,戰(zhàn)爭的主要形式是車戰(zhàn),戰(zhàn)國以后車戰(zhàn)逐漸沒落,其原因很多,如戰(zhàn)車只適合在開闊地帶作戰(zhàn)、戰(zhàn)斗方式特殊、“禮崩樂壞”瓦解了車戰(zhàn)的規(guī)則等,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騎兵的興起。在騎兵的優(yōu)勢面前,戰(zhàn)車相形見絀。
騎兵在我國成為單獨的兵種,始于戰(zhàn)國時期趙國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生活在馬背上的游牧民族“胡人”,發(fā)明了褲子和長靴,穿著這種“胡服”騎在馬上作戰(zhàn),動作靈活方便。趙國“引進”胡服、建立騎兵部隊后,軍威大振,在幾年之內便成為北方強國。
有了褲子以后,上衣和下裳便可連在一起,形成“深衣”。深衣的下擺叫“曲裾”,可以掩到身后,用腰帶固定住。這種服飾到魏晉南北朝時已十分流行。女性衣服的曲裾很長,可在下身繞三圈,典型如《女史箴圖》中的貴族婦女形象。
栗子君好學筆記本:關于深衣、曲裾的樣式、起源時間等,說法分歧還是挺大的。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上網了解更多觀點哦。
隋唐“雙軌制”:融合才是硬道理
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的統(tǒng)治者多為鮮卑人,他們本是游牧民族,服飾為便捷的“短制褊衣”。在他們的影響下,鮮卑服在民眾中流行起來。而鮮卑貴族,經過北魏的“全盤漢化”和北周的“胡漢并舉”,在典禮上開始穿起漢裝。
這樣,到了隋唐時期,就形成了服飾的“雙軌制”:普通民眾,以及貴族在一般場合,穿的是便捷、緊湊的胡服,如圓領、系扣的“袍”;高級貴族在非常正式的場合才穿寬袍大袖、褒衣博帶的“華夏衣冠”。
胡服流行的根本原因也在于生活習俗,在于生活習俗發(fā)生的變化。這一時期,建筑物結構的改進使得室內的空間增高,佛教的傳入則帶來了胡床(馬扎)、倚子(即椅子)等高坐具;加上馬鐙的發(fā)明和推廣,踞坐的姿勢被認為近似于矯健的騎馬英姿,不再被人瞧不起,從而漸漸取代了跪坐,而高靿靴也隨之流行起來。
頭飾方面,隋唐男子一般戴幞頭,它是由鮮卑頭巾改進而來的一種包頭軟巾,后來人們還用金屬線撐起巾腳,成為硬腳幞頭。唐朝皇帝戴的幞頭硬腳稍往上曲;五代晚期以后,硬腳漸趨平直;宋朝時成為“展腳幞頭”,即兩腳展開、伸直,長過雙肩,據(jù)說這是為了防止官員們竊竊私語;發(fā)展到明朝,幞頭就成了烏紗帽。
中國女性傳統(tǒng)上是梳發(fā)髻而不戴帽的,唐朝時部分接受了胡帽;到了宋朝,上層婦女在禮節(jié)上必須戴帽。
栗子君好學筆記本:圖11這位便是大大有名的女皇武則天,圖12則是宋朝某皇后和她的宮女。從古畫中可看出,唐宋貴婦們的禮服延續(xù)了傳統(tǒng)的上衣下裳式樣,但也接受了胡人戴帽的風俗;至于宮女穿的圓領長袍,明顯是胡服式樣。經過元朝蒙古族的統(tǒng)治,明朝雖想恢復傳統(tǒng)華夏衣冠,但其實也是雙軌并行、漢胡兼收。圖13、14分別為不同場合的明朝禮服,差異還是挺大的吧?
到了清代和民國,我國的主流服飾又先后經歷了兩次大變化。如果說清代的變化是立足于民族差異和不平等,那么民國之后則傾向于與世界接軌、消除差異和等級。
愛好漢服的小伙伴們?yōu)楸4鎮(zhèn)鹘y(tǒng)文化做出的努力值得點贊,但歷史的變遷給每種文化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想要“重裝系統(tǒng)”,回到最初的狀態(tài)不大可能;那么哪些改變可以接受,哪些痕跡應該去除,栗子君覺得還需要很多很多的研究和討論。感興趣的話,你也加入其中吧。
【鏈接】漢服穿著小建議
1.注意領口左右。右衽是漢服的一大特征,只有死者穿的壽衣才用左衽(以示生死有別),千萬別弄反了哦。
2.儀表要端莊,站如松,坐如鐘。沒有美好的體態(tài),再美的服裝也穿不出韻味。
3.不同場合的衣服別混穿。服飾是禮儀的一大表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中對什么場合穿什么衣服有嚴格到“龜毛”的規(guī)定,所以便裝和禮服最好不要在同一場合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