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毓萍
摘要:漢字教學中加入文化元素是比較新穎的漢字教學法,它不但增強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也加深了學生對字義的深入理解與準確,提高學生對漢字以及相關文化的感知能力,讓學生同時學習了文字與文化,體現(xiàn)了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關鍵詞:漢字;文化;滲入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064-02
語言文字傳承著人類多彩的文化,反映了中國文化的精粹。在中華文化的傳載過程中,漢字,作為記錄語言的文字符號,處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現(xiàn)今的許多老師,往往采用注音識字、集中識字以及隨文識字等認字方法,大幅度提高了認字量,割裂了漢字的內在文化,不能把字的音、形、義有效地結合起來進行教學。語文,顧名思義,是語言與文字的結合體,應注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在漢字教學中,不只要讓學生掌握漢字的音與形,更要注意到每個漢字背后特有的意義以及文化背景,把中國的漢字文化元素結合到識字教學中,讓學生深刻感受我們祖國漢字文化的豐富內涵,在識字過程中逐漸積淀漢字文化與中華文化。
1.在文化情境中進行漢字教學
陳寅恪先生說:"凡解釋一個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這說明了漢字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李吉林老師說過,語文教學應以努力創(chuàng)設與文本相結合的情境,強化學生感知教材的親切感,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變學生被動學習為自我需要的主動學習。由此可見,漢字教學也應當以漢字文化情境為依托,讓學生在理解祖國文化的基礎上,豐富語言,掌握漢字,發(fā)展思維,為學好漢語打下良好的根基。
我在教學二年級神話故事《女媧補天》這篇課文時,出于學生對古代神話的背景以及相關知識了解得較少,課前,我先讓學生收集有關神話故事的資料,上課時先讓學生觀看了《女媧補天》的視頻,讓學生深度感知了女媧作為人類偉大母親的形象以及女媧所遭受到的苦難,再出現(xiàn)"苦難""遭受""腰酸背痛""發(fā)誓"等詞語,這時學生在女媧補天的情境中,內心已經(jīng)感知了女媧的勞苦以及偉大形象,進入到詞語朗讀時,大部分學生已經(jīng)初步感知了詞語的含義。漢字的習得在這里已經(jīng)與神話的文化情境聯(lián)系在一起了。
2.在識字教學中滲入文化
上識字課時,我們老師往往會發(fā)現(xiàn),學生學到后面,表情變得越來越木訥,可見單純地識字是多么地枯燥!因此,我們不能再按照傳統(tǒng)的簡單的識字方法,如果把識字與文化元素有效結合起來,把潛藏在文字中的相關文化知識和背景告知學生,讓學生在識字中感受語言的無限樂趣,感受漢字的獨特魅力,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陶冶情操、積淀文化,進而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如"祭"()是由月、手和示這三個字符組成的。根據(jù)《說文解字》,古時的"月"指代"肉"的含義,"示"字原來是祭奠神靈的石制貢桌,呈"T"形,后來演變?yōu)?",從"示"()之字多與祭祀、祝壽有關。"祭"應解釋為手里拿著肉在鬼神或祖先的牌位前陳設供品,祭奠神明,祈求降福。因此,我們再擴展到"祭"字有關的詞語如"祭奠""祭祀"等,可以自然而然地把這些詞語與供奉神靈,祈禱平安聯(lián)系到一起,理解起來就更容易了。這樣,漢字不再是一個單純的音形結合體,而是音形義相互結合的交錯聯(lián)系的漢字體系,并時刻散發(fā)著漢字文化的氣息。學生在學習中體驗了識字的趣味,也同時加深了對漢字的感知與理解,提高了學習漢字的效率,漢字不再是壓在頭頂?shù)某林氐呢摀?,而是與祖國文化相結合的有趣的樂園。
3.漢字形體與漢字文化相結合
具有悠久歷史的漢字是表意文字,因其義而成其形,我們能夠從中窺探出與所記事物相關的文化信息。對漢字本身形體中所具有的相關文化信息進行分析與了解,理解構成漢字的基本結構的"字符"的內在意義以及文化,有助于我們學習漢字。教師在教授漢字時,可向學生講述常用的單個字符的意思。如:從"貝"()之字大部分與財富有關;"月"在古代是表示肉的意思,從"月"多是與人的身體有關,由此引申到與身體有關的漢字"腰"、"肚"、"膀"……如果學生理解了這些基本字符的內在含義,日后在遇到與該字符有關的漢字時,可以嘗試著聯(lián)系基本字符的含義來解釋字義,進一步提高對漢字的辨認能力。
現(xiàn)在我們使用的漢字大多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符組合而成,這與單個字符所表示的意義還是有所區(qū)別。因此,單個字符的文化滲入實際上是作為一種基礎性的引導,是為由多個字符組合而成的組合式的漢字提供理解的基礎。如:"步"是由兩個字符構成的,這兩個單一的字符分別指"足"()的意思,組合在一起后,指邁開步伐,一腳跟在一腳后面,即"步"的意義。再如"友"與"有",低年級的孩子經(jīng)常會混淆了,"友"是指兩只手緊靠在一起,手拉著手,彼此是好朋友;"有"是手下拿著一塊肉(古代"月"字是"肉"的變形),意思是"富有"。這樣,學生在理解基本字符的基礎上,教師對漢字進行更深一步的剖析,學生對漢字的理解也更為深刻,對漢字的掌握也更為牢固。
4.再現(xiàn)漢字的發(fā)展歷程
中國漢字的發(fā)展,源遠流長。據(jù)記載,漢字至少有5000年的歷史,代代相承。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或者板書再現(xiàn)古今漢字,呈現(xiàn)了漢字的發(fā)展歷程,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漢字的發(fā)展,通過不同時期的文化,讓學生更加直接、直觀地識記漢字的形體。在教學"目"時,我先出示圖片(眼睛),再出示最原始的象形字,當我說這是古代的文字時,孩子們心底就產(chǎn)生了興趣:那個字怎么那么像圖畫呀?然后,我再一一呈現(xiàn)"目"的隸書、楷書到現(xiàn)在的簡化字,學生的疑團一步步地解開了,在滲透著古今文化的漢字演變歷程中提高了對學習漢字的興趣,習得了漢字,同時也拓寬了知識面。
不同于集中識字、隨文識字等識字方法,在漢字教學中加入文化元素是比較新穎的漢字教學法,它不但增強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也加深了學生對字義的深入理解與準確,提高學生對漢字以及相關文化的感知能力,讓學生同時學習了文字與文化,體現(xiàn)了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