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福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dāng)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fù)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fù)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zé)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dāng)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節(jié)選自諸葛亮《出師表》)
【乙】
堯不以帝見善綣,北面而問焉。堯,天子也;善綣,布衣也。何故禮之若此其甚也?善綣,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驕也。堯論其德行達智而弗若,故北面而問焉。此之謂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禮賢?
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窮巷之中,甕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
齊桓公見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見。從者曰:“萬乘②之主,見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見,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驁祿爵者③,固輕其主,其主驁霸王者,亦輕其士。縱夫子驁祿爵,吾庸④敢驁霸王乎?” 遂見之,不可止。世多舉桓公之內(nèi)行,內(nèi)行雖不修,霸亦可矣。誠行之此論,而內(nèi)行修,王猶少。
子產(chǎn)相鄭,往見壺丘子林,與其弟子坐必以年,是倚其相于門也。夫相萬乘之國而能遺之,謀志論行而以心與人相索,其唯子產(chǎn)乎!故相鄭十八年,刑三人,殺二人。桃李之垂于行者,莫之援也;錐刀之遺于道者,莫之舉也。
魏文侯見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反見翟黃,踞于堂而與之言。翟黃不說,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則不肯,祿之則不受;今女欲官則相位,欲祿則上卿。既受吾實,又責(zé)吾禮,無乃難乎!”故賢主之畜人也,不肯受實者其禮之。禮士莫高乎節(jié)欲,欲節(jié)則令行矣。文侯可謂好禮士矣。好禮士,故南勝荊于連堤,東勝齊于長城,虜齊侯,獻諸天子,天子賞文侯以上聞。
(《呂氏春秋·下賢》
【注釋】①稷(jì):人名。 ②乘(shènɡ):量詞。古時一車四馬叫“乘”。③驁祿爵者:指看輕功名利祿的人。 ④庸:怎么。
【賞析】
我喜歡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在曹魏和蜀漢矛盾戰(zhàn)爭中可以看到兩位封建帝王對待人才的態(tài)度。劉備三顧茅廬納得智慧絕倫最后鞠躬盡瘁的諸葛亮;而陰險狡詐、生性多疑的曹操,也是禮賢下士的楷模。關(guān)羽的出走,曹操沒有追殺,反而贈錦袍,送禮金,發(fā)官文以利其闖數(shù)關(guān),另投別主。一首《觀滄?!返烂髁怂Y遇賢才、求賢若渴的態(tài)度。也只有這樣的胸襟才能讓自己麾下“謀臣如雨,戰(zhàn)將如云”,成就一番霸業(yè)。
“禮賢下士”是一個古老的成語,意即對有才有德的人以禮相待,對一般有才能的人放下自己高貴的身份去結(jié)交。據(jù)《宋書·江夏文獻王義恭傳》載:“禮賢下士,圣人垂訓(xùn);驕多矜尚,先哲所去?!比松谑溃驗槌砷L環(huán)境等因素的不同,于是就有了地位的高低貴賤,但是,英雄不問出身,低賤卑微的人可能就是世間的奇才賢才。賢才既然有才,便有了恃才傲物的脾氣,位高者要想成就事業(yè),必須聚攏賢才,為己所用,因而,下賢之舉就成為了必然。于是,明主與賢才相配,成為君臣諧和的佳話,成就了多少感人心扉的動人故事。
古代帝王將相“禮賢下士”很有一些典范,其中最為著名的除了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之外,要數(shù)中國春秋時期齊國的國君、“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齊桓公聽說小臣稷是個賢士,便渴望與他交談一番。有一天,齊桓公連著三次去見他,小臣稷都托故不見。跟隨桓公的人說:“主公,您貴為萬乘之主,他一個平民百姓,您一天來了三次也沒見到,干脆就算了吧?!被腹f:“我不能這樣,賢士傲視爵祿富貴,才會不想見到君主;如果其君主傲視賢士,賢士又怎肯為君主效勞呢?縱有賢士傲視爵祿,我哪里又敢傲視賢士呢?”這一天,桓公接連五次前去拜見,才得以見到小臣稷。
令人費解的是,賢才為什么一定要人“禮遇招納”?換句話說,既然有才,為何不能自己獨當(dāng)一面,風(fēng)云際會,演繹出一枝獨秀的經(jīng)天緯地的大事業(yè)?比如諸葛亮,不借助劉備,自己為何不招兵買馬,成為一路諸侯?比如小臣稷,沒有齊桓公,難道就永遠演繹珍珠被埋沒在泥土里的悲?。?/p>
應(yīng)該說,賢者,多數(shù)為以智慧或道德取勝之人,這些人長于生命中“柔軟”的智,卻缺少堅硬的勇。魏國劉卲《人物志·英雄》中是這樣講的,“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賢者為英,而納“英”的人為“雄”。從這個意義上講,禮賢下士,實際上是兩種人的一種完美配合,是剛?cè)岵?、陰陽調(diào)和的搭配。缺少“禮遇”賢者之功的“雄者”是有勇無謀的莽漢,項羽就是這樣的人。他之所以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主要是他沒有對手下的賢士以禮相待。而缺少被“禮遇”機會的“英者”只能是懷才不遇的怨者,屈原就是這樣的人。他是大賢,有文學(xué)才華,有政治才能,卻因為沒有一個欣賞自己、重用自己的賢主,而自沉汨羅,留下千古遺憾。
一個賢者要做好兩手準(zhǔn)備,才能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斑_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痹谶@里,達,就是被明主“禮遇”了,窮,就是沒有被明主“禮遇”,被拋棄了??墒?,你拋棄了我,我還能獨善其身,賢者以強大健康的人格,變“禮遇”為“平視”了,你沒有看到我的才華,或者說你厭惡我的才華,我卻把自己的才華當(dāng)成了一回事,珍視自己的才華,活出自己的精彩。自己精彩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里,根本不需要誰來“禮遇招納”。蘇軾就是這樣的人。
不必祈求那些位高權(quán)重者的禮遇,自己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那些造反起家的起義領(lǐng)袖,他們的心中已經(jīng)沖破了“被禮遇”的心理藩籬,長成了天地間卓然挺立的一棵大樹。這棵大樹深深地把根扎在泥土中,汲取營養(yǎng),枝葉茂盛,和天光云色、風(fēng)雨雷電相融相合,此時的他,自己就是天,自己就是地,他已經(jīng)將“英”的柔軟和“雄”的剛健融合在一起了,于是,他就成了人世間不可多得的英雄。
【思考練習(xí)】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躬耕于南陽
(2)猥自枉屈
(3)攘除奸兇
(4)一日三至而弗得見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2)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
3.對諸葛亮的“不求聞達于諸侯”和稷的“驁祿爵”的價值取向,你如何理解?
4.結(jié)合文意,說說【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處是什么?
5.請從內(nèi)容或形式上對【甲】文作簡要評析。
【參考答案】
1.(1)親自。(2)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3)排除,鏟除。(4)不,沒有。
2.(1)(只希望)在動亂中茍且保全生命,不希求在諸侯中揚名顯貴。(2)侯生撩起破舊的衣服,徑直登上車,坐在左邊的上位,并不謙讓,想用這(一舉動)來觀察公子(的情態(tài))。
3.答案要點:從淡泊名利來談,言之有理即可。
4.答案要點:(1)都是帝王(身居高位);(2)都是求賢若渴;(3)都不惜降低身份,親自去拜訪。
5.答案要點:(內(nèi)容)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諸葛亮的一片忠心。(言之有理即可)
(形式)結(jié)構(gòu)清晰,語言樸素,情感真摯,中心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