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木江·阿不都熱合曼 ,紀文靜,阿古再·熱合曼
1.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內鏡中心(烏魯木齊830063),2.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消化科(烏魯木齊830063),3.新疆心腦血管病醫(yī)院藥學部(烏魯木齊830000)
?
超聲內鏡診治上消化道黏膜下病變180例臨床觀察
阿里木江·阿不都熱合曼1,紀文靜2,阿古再·熱合曼3
1.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內鏡中心(烏魯木齊830063),2.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消化科(烏魯木齊830063),3.新疆心腦血管病醫(yī)院藥學部(烏魯木齊830000)
目的:探討超聲內鏡對上消化道黏膜下病變的診斷及治療價值。方法:對180例上消化道黏膜病變患者進行超聲內鏡診斷,并根據內鏡結果選擇內鏡下黏膜切除(EMR)或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進行治療,術后定期內鏡隨訪。并對所獲得的最終病理檢查進行診斷率的分析,分析超聲內鏡的診斷及治療結果。結果:病理總診斷準確率為70.35%;超聲內鏡診斷準確率67.68%。超聲內鏡圖像測量的長徑大于2cm的病灶75例,診斷準確率(84.5%)高于小于2cm的病灶123例(61%)(P<0.05),且起源層次也存在顯著差異(P<0.05)。結論:超聲內鏡對上消化道黏膜病變的診斷具有較高的準確率,并且在超聲內鏡指導下手術治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通過超聲內鏡可觀察出壁內黏膜的生長情況,并可通過觀察消化道的異常變化對黏膜的病變程度進行判斷[1]。內鏡超聲檢查分為專用超聲內鏡檢查和小探頭超聲內鏡的檢查。小探頭超聲內鏡檢查具有操作靈活方便、本研究旨在評估與討論超聲內鏡在黏膜下病變的診斷及治療價值。
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經普通胃鏡診斷為上消化道黏膜病變患者180例,其中男86例,女94例,年齡16~74歲,平均(47.2±11.6)歲。胃部病變111例,食管病變70例,十二指腸球部病變17例,十二指腸病變9例。在180例患者中超聲內鏡檢查測量的平均直徑為(2.2±1.8)cm。198處病變中,食管病灶70處平均長1.8cm;胃部病灶111處平均長2.42cm;十二指腸病灶9例平均長1.25cm。納入標準:內鏡下明確為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者;均對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排除消化道內壁狹窄嚴重,內鏡無法通過者;排除合并心、肺功能不全而不能接受內鏡檢查者。
2 方 法
2.1 超聲內鏡檢查:對有精神緊張或焦慮患者給予耐心解釋,術前均口服去泡劑和局部麻醉藥,部分患者術前給肌肉注射安定、654-2等藥物。對疑診幽門不全梗阻患者應先洗胃后再行超聲內鏡檢查。超聲胃鏡采用PENTAX 3630LR,探頭頻率為7.5MHz及20MHz;記錄病灶部位、大小、形態(tài)及合并病變;仔細觀察、詳盡記錄患者病灶的超聲特征,包括:病變部位、大小、來源層次、回聲強度及邊界等,得出初步診斷。
2.2 手術治療:經超聲內鏡檢查為上消化道黏膜下病變后,有 82例需進行手術治療,可根據患者情況進行開腹手術或者腹腔鏡手術,并取病理組織進行檢查。98例進行內鏡微創(chuàng)治療,在超聲內鏡引導下完成,取病理組織進行檢查。
1 上消化道黏膜病變部位與病灶 見表1。180例患者共檢查出198處病灶,其中胃部病變111例,食管病變70例,十二指腸球部病變17例,十二指腸病變9例。固有肌層病灶最多,占72.4% (123/198),且61.7% ( 102/198 )位于胃,黏膜下層占14.5%( 29/198)和黏膜肌層占12.2%(38/198),不確定起源層次占3%(8/198)。
表1 病變部位與病灶起源的關系(例)
2 上消化道各類型黏膜下病變的超聲內鏡診斷手術后病理證實間質瘤75例,占所有黏膜下病變的45.6%,平滑肌瘤60例(23.3%),脂肪瘤11例(7.0%),異位胰腺20例(12.7%),脂肪瘤、鱗狀上皮增生及腺體異位均為2例(2%);異位消化道腺體2例(1.6%),類癌2例((1.6%),神經鞘瘤2例(3.2% ),炎癥3例(6%)。
3 上消化道黏膜下病變的回聲特點 見表2。間質瘤病灶主要表現為低回聲光團,平滑肌瘤病灶主要表現為位于低回聲光團。異位胰腺回聲多樣,以低聲和混合回聲光團表現為主,多位于黏膜下層。
表2 上消化道黏膜下病變的回聲特點(例)
4 黏膜下病變的超聲內鏡(EUS)診斷與病理診斷比較 見表3。以最終的病理診斷作為標準,198處病灶中超聲內鏡診斷正確134例(67.68%),診斷錯誤64例(32.32%),未檢出類癌、神經鞘瘤等少見病。
表3 黏膜下病變的EUS診斷與病理診斷比較
5 病灶直徑大于2cm與小于2cm比較 對于胃、食管及十二指腸的EUS圖像診斷準確率分別為74.3% (76/111),80.36% (56/70),和43.4% (4/9)。通過對198處病灶經超聲內鏡檢查,病灶平均直徑為2.2~1.6cm,病灶平均長徑分別為(2.3±1.8)cm和(1.6±1.3)cm(P<0.05),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EUS圖像測量:病灶長徑大于2cm(75例)與小于2cm(123例)的診斷準確率分別為84. 5% ( 58/75)和61%(75/123),二者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1)。長徑大于2cm病灶與小于2cm病灶的起源層次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6 治療效果及預后 180例上消化道黏膜下病變中行82例行ESD治療,98例行EMR治療,除了10例固有肌層病變行ESD治療時,因術中出血難以控制轉外科手術治療外,其余病灶均成功切除,1年后隨訪,均未見復發(fā)和轉移。
超聲內鏡檢查當中,上消化道黏膜下病變都屬常見疾病,包括性潛能、惡性、良性等病變[2]。臨床上針對病灶直徑>2cm的病灶,大部分采用手術切除,但對較小黏膜下病變,部分傾向于隨訪觀察治療,并采用EUS檢查[3],EUS檢查能夠對壁內、外病變進行區(qū)分,判斷病變起源、大小及局部淋巴結是否轉移,也可以根據超聲圖像特質行初步診斷,結合病變細胞學標本的檢測,能夠使病變診斷準確率提高,指導治療[4,5]。超聲內鏡檢查與病檢結果對比,總符合率為70.35% (超聲內鏡診斷與病理檢查相符病例中,病灶直徑為(2.3±1.8)cm;不符合病例中,病灶平均直徑為(1. 4±1.1)cm,病灶直徑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術后共發(fā)生10例并發(fā)癥,除了10例固有肌層病變行ESD治療時因術中出血難以控制轉手術外,其余病灶均成功切除。此次研究一共198例患者,分別進行EMR(82例)和ESD(98例)治療。病變直徑0.2~2.6cm,平均(0.87±0.31)cm 。手術前進行EUS,明確病變起源、大小,根據圖像特點作出診斷,以選擇最佳治療方式。
本研究198例病灶手術1年后隨訪,均未復發(fā)。手術前根據超聲內鏡評估病灶起源層次和病變大小,初步判定病灶的性質,選擇最佳內鏡治療方式,能夠完整對病灶進行清除并且獲得病理組織學診斷,對上消化道黏膜下病變起到診斷和治療作用。
[1] 張衛(wèi)國,李勝保,郜元軍,等.上消化道表面光滑型隆起性病變的超聲內鏡診斷與內鏡黏膜切除術、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術后病理學比較[J].臨床內科雜志,2013,30(8):523-525.
[2] 陳廣俠,姜 葵,王邦茂,等.超聲內鏡對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型病變的診斷價值[J].中國內鏡雜志,2012, 18(1):55-58.
[3] 郭 花,盛劍秋,趙曉軍.消化道勃膜下腫物的內鏡及超聲內鏡下特點分析[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2, 21(8):719-723.
[4] 張 哲.胃腸道神經內分泌癌臨床診治51例[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4,43(7):828-829.
[5] 邵紅征,王桂玲,胡志勇.超聲內鏡對上消化道隆起病變診斷價值的臨床研究[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5, 20(1):61-63.
(收稿:2016-06-10)
消化系統(tǒng)疾病/診斷 消化系統(tǒng)疾病/治療 @黏膜下病變 @超聲內鏡
R573
A
10.3969/j.issn.1000-7377.2017.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