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峰
玉璧(上)
璧出現(xiàn)的最早,延續(xù)最長,初始于長江下游崧澤文化,到良渚文化時定型并大發(fā)展,從良渚影響到龍山與齊家文化。新石器時期出土玉璧最多,單體最大,工藝最精當數(shù)良渚和齊家。玉璧主要用于祭祀之中,“蒼璧祀天”“黃琮祭地”。事實上,在良渚文化遺址和齊家文化遺址,考古發(fā)現(xiàn)都多見璧與琮配套出現(xiàn),顯示了他們的祭祀功能。這一功能在新石器時代后期,夏商最為突出,周以后璧的功能有較大的擴展,此為后話,后面多有論及。
璧的基本形制為圓形片狀,中間有一孔,玉璧中間的孔稱為好,好的周邊稱為肉?!稜栄拧分姓f:“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huán)。”這種分類是漢初一些學者的說法,實際上,璧的尺寸并不是比例如此規(guī)則。我們把孔大孔小都可以稱為璧,只有孔徑大于玉器直徑一半以上,可以稱作“環(huán)”。
除了祭天的功能,璧從一開始也是先民賴以與神靈溝通的媒介。我們在各文化考古中都有發(fā)現(xiàn),地位高的死者墓葬中都有大量的玉璧隨葬,地位越高者數(shù)量越多。玉璧一般放置于死者的頭面部和胸部,寄托著死者靈魂升天。陪葬的這一功能在戰(zhàn)國、兩漢進一步得到繼承和發(fā)揚、強化。
新石器晚期玉璧的制作較為粗率,這是當時工具和生產(chǎn)力水平?jīng)Q定的。片狀的切割常留有切痕,圓形不太規(guī)整,厚薄不均,拋光不精或根本沒有拋光。隨著工具的進步,我們所見良渚玉璧和齊家玉璧越來越精美,選材考究,磨制規(guī)整,拋光細膩。我們在齊家玉璧上還可見到減地凸起的花紋,有人與動物,也有抽象的圖案,表現(xiàn)了先民高度的審美情趣。
有人會問到玉璧為什么是這個模樣。古人用之祭天殮葬,與天與神靈溝通為什么選擇了片狀圓形有孔的形制。也有人認為這個問題問的無厘頭,但確實又是一個問題。不同地域、不同時期、不同文化,先民們同時選擇了這種形制,應該有它內(nèi)在的原因。古人說:“禮神者,必象其類,璧環(huán)象天。”也就是說璧的形狀來源于天體。近世也有學者稱璧實際上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軌跡,中間的孔洞便是永恒的北極。也有的學者認為,璧在新石器時代出現(xiàn),它有貨幣的功能,所以多出于權貴大墓。近年來,有學者將它與天體演變中的黑洞聯(lián)系了起來?,F(xiàn)代天文學認為,黑洞是密度極高、引力極強的天體,黑洞的周圍有一吸積盤,任何物質(zhì)靠近黑洞便會被吸收黑洞中,跨入另一個宇宙。有人認為祭天的玉璧實際上是黑洞的模型,它透露了先民對天體演變、人類起源的記憶。也許在人類起源上祖先比我們了解的更多,或許隨著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和認知,這一問題會得到合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