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龍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國教學領域也得到了有效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教學模式已經(jīng)不再適應當前課堂教學,現(xiàn)代教學模式逐漸呈現(xiàn)出新的發(fā)展趨勢,這也為翻譯課程改革奠定了基礎。為促進翻譯課程合理設置,高校應倡導一種新模式,將元認知理論應用其中,從而促進翻譯課程的有效實施。本文將對翻譯課程設置在元認知理論館下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翻譯課程設置;元認知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2-0109-02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學校只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視學生翻譯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要采用科學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而元認知策略就是一種科學的教學方法,元認知策略有利于學生選擇科學的學習方法,進行制定合理的計劃,并對學習方法進行評估,最終提高學生自身的學習積極性。
一、元認知理論研究
元認知理論由弗拉維爾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又稱為反省認知、超認知。元認知就是個體關于自己本身的認知過程的知識以及具備調(diào)節(jié)這些過程的能力。元認知一般包括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檢測三個部分。元認知知識主要是個體對自己或者是他人的認知過程以及認知的知識;元認知體驗是隨著認知知識活動的展開而獲得的認知情感;元認知監(jiān)控是認知主體在認知過程中,以自己的認知為參考標準,然后進行自我的改正和調(diào)整[1]。
(一)元認知理論分類
1、計劃策略
計劃策略是根據(jù)主體個人的認知活動制定的特定目標,在一項活動制定前進行選擇方法、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結(jié)果評估并預計有效性。
2、監(jiān)控策略
監(jiān)控認知是在認知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根據(jù)主體認知的目標進行及時的檢測,并反饋認知活動的結(jié)果與不足之處,并加強自我的改善[2]。
3、調(diào)節(jié)策略
調(diào)節(jié)策略是根據(jù)對認知結(jié)果的檢查,發(fā)現(xiàn)問題,并采取相應的解決方法。
(二)作用
1、培育學生元認知思維
培育學生元認知思維就是讓學生對元認知策略有較深的認識,了解元認知策略的作用和價值,關注和重視元認知策略的利用價值。讓學生了解多更深層次的元認知知識是提升學生對元認知策略學習和運用的基本。具體分析如下:
(1)為學生制訂一份元認知策略試卷,讓學生獨立認真完成試卷,通過考試的模式來讓學生認識到元認知的重要性并從中認識到自己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習慣進行對比評價,并使用元認知策略對聽力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教學應該向?qū)W生講解各種元認知相關的知識和不同策略,讓學生認識到元認知策略運用到聽力理解中的重要意義,加深學生對元認知策略的理解,促使學生針對自身學習情況制訂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2]。
(2)為了提升學生元認知思維,讓學生認識到運用元認知策略對聽力理解的重要性和他們之間存在的關系,可以利用三個步驟:策略含義講解、策略舉例說明、策略利用評估。其中策略含義講解就是向?qū)W生講解、示范元認知相關的策略、聽力理解相關的策略、元認知運用到聽力理解中的重要意義,目的在于讓學生懂得將元認知運用到聽力理解中的關鍵性和重要意義。
2、讓學生明確學習方向,制定學習計劃
教師指導學生明確其學習的方向和目標,給學生制定學習計劃的培訓。明確學習方向就是元認知策略之一,具體來說就是學習一門學科應該明確的學習方向和完成的目標或者是要學習的知識。制定學習計劃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具體的實施方案和時間期限。引導學生依據(jù)本身的聽力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的同時,教師需要把控其計劃的可行性[3]。
二、傳統(tǒng)翻譯課程教學現(xiàn)狀
(一)偏重于理論知識的教學
目前翻譯教學中通常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不管學生是否愿意接受,教師只管講述教學內(nèi)容,忽視翻譯語言技能和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停留在理解詞匯翻譯和講解語法規(guī)則中的字詞和句子翻譯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學生普遍認為漢譯英很難,且英語表達效果也不盡如人意,有些甚至直接表示不會。且在大學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合班教學的情況,不便于教師管理。在此條件下,教師為了完成教學目的在課堂上以主導地位存在,而學生以被動接受的身份接受教學。這樣不利于翻譯語言技能和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除此以外,對于學生的作業(yè)老師無法做到細心評價以及細心批改的程度,這樣就無法全面了解學生英語翻譯知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大學英語翻譯實效性的發(fā)展。
(二)缺乏交際能力的訓練
相關文獻表明,有效性教學是檢驗翻譯教學目標的方法,要想實現(xiàn)教學的有效性,需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成績以及學習反饋問題進行不斷調(diào)整。就目前來說,大學合班授課的實際情況導致教師無法滿足學生的多樣化的翻譯需求,且實際的英語實踐活動較少,老師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較少。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存在自主學習能力較差的情況,導致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無法充分發(fā)揮。因此阻礙了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實現(xiàn)有效教學模式的發(fā)展。
三、基于元認知理論下如何設置翻譯課程
(一)翻譯課程前準備
為促進翻譯課程的有效設置,首先應做好相關準備,對于影響個體認知元素進行研究?;谠J知理論下,學校部門應根據(jù)學生個體學習情況、學習質(zhì)量從而選擇合理的學習對策。個體認知通常受社會群體的影響,基于元認知理論下,翻譯課程必須考慮到各種影響因素,舉個例子:美國國務院1994年關于美國人權(quán)狀況的報告譯文:United States law provides extensive protection against human rights abuses by government authorities。美國法律對人權(quán)受政府當局的侵犯提供廣泛的保護。從這句翻譯中,可以看出,against在翻譯中存在一些問題。但如果翻譯人員如果對美國憲法缺乏了解,便會出現(xiàn)翻譯錯誤,從而不難看出,個體的認知差異對翻譯的正確性存在一定影響,據(jù)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全面貫徹圖式理論原則,將翻譯課程、學習材料等信息錄入其中,加強學生對翻譯的認知[4]。一般而言,圖式就是各種抽象的意境的綜合體,改理論源于20世紀,由教育家愛德曼提出,圖式的缺乏不利于學習活動的開展,學生大腦應建立新的圖式,將新舊圖式互相適應,從而促進學生語言更好地發(fā)展。
(二)翻譯課程的過程控制
做好翻譯課程準備后,還應對課程過程加以控制,這一理論是由諾伯特·維納提出,又被譯為“Cybernetics”。過程控制最大的特征是由將信息從外部到內(nèi)部實施傳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學生在大一大二期間積累的知識在課程上鞏固,促進翻譯活動的規(guī)范化實施??刂撇襟E如下:
導課:導課階段通常為10分鐘,在這個學習階段,學生主要任務是做presentation,以30人為一個班級,將其分為5個小組,主要內(nèi)容涉及到大一大二預習的相關知識,從而促進翻譯課程的有效實施。
譯文處理與探討:對于許多教師來說,教授翻譯課程是一件十分苦惱的事,事實上不然,只要用對了方法,那些困難都會迎刃而解。課上,教師可以利用“師生互動平臺”建立學習指南、案例教學、翻譯理論以及翻譯素材庫等,在課下,教師可以利用“師生互動平臺”建立教學意見反饋模板、成績評估模板以及問題解決模板。通過師生互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打破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方法[5]。且課下交流與課上的互動的結(jié)合,有效的促進大學翻譯課堂的“有效性”,同時充分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有效教學模式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對大學翻譯進行分析和探討,通過彼此間的互動,來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這種教學方式更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更高。另外師生互動是達到引導的目的,而學生之間的交流是各種技能的培養(yǎng)與相互促進的起點。因此有效教學模式中“學生交流平臺”的應用也尤為關鍵?!皩W生交流平臺”的應用可以使同級學生、不同級學生乃至社會各界的人相互交流。對英語翻譯的譯文指正、評論以及分享。這樣不僅有利于幫助學生對所學語言知識的準確把握,還能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和語言綜合應用能力,最終實現(xiàn)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目標。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測試機制
語言測試是語言教學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環(huán)節(jié)。Hughes指出,語言測試會對語言的教與學產(chǎn)生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測試的內(nèi)容和方法與教學的目標相悖,則會產(chǎn)生有害的反撥作用。依此構(gòu)建的翻譯課程設置,測試可采用兩種方式:形成性測試與終結(jié)性測試。使用這種測試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翻譯學習積極性而且為他們?nèi)蘸髲氖碌母鞣N翻譯活動打好基礎。
(四)加強“師生互動平臺”的應用
有效教學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旨在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達到完成設定的教學的目的。它是可以通過網(wǎng)絡平臺進一步促進師生的互動交流,從而形成課下以及課上都互動交流的目的,使信息的傳遞具時效性。課上,教師可以利用“師生互動平臺”建立學習指南、案例教學、翻譯理論以及翻譯素材庫等,在課下,教師可以利用“師生互動平臺”建立教學意見反饋模板、成績評估模板以及問題解決模板。通過師生互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打破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方法。且課下交流與課上的互動的結(jié)合,有效的促進大學翻譯課堂的“有效性”,同時充分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有效教學模式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對大學翻譯進行分析和探討,通過彼此間的互動,來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這種教學方式更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更高。
(五)積極構(gòu)建學生交流平臺
師生互動是達到引導的目的,而學生之間的交流是各種技能的培養(yǎng)與相互促進的起點。因此有效教學模式中“學生交流平臺”的應用也尤為關鍵?!皩W生交流平臺”的應用可以使同級學生、不同級學生乃至社會各界的人相互交流。對英語翻譯的譯文指正、評論以及分享。這樣不僅有利于幫助學生對所學語言知識的準確把握,還能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和語言綜合應用能力,最終實現(xiàn)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目標[6]。
(六)課程設置應結(jié)合地方需求
翻譯課程,尤其是翻譯專業(yè),更多地是為地方服務,所以地方高校應該適當增加符合本地區(qū)特點的課程。比如伊犁地區(qū),地處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同時作為一帶一路的中國陸路的橋頭堡,輻射整個中亞。所以該地區(qū)需要的翻譯人才應該是多語言操縱者。因此高校在外語翻譯課程設置時,就應當增加一些諸如維吾爾語、哈薩克語等本地的語言基礎課,同時還應該開設中亞等國的國家概況等課程。這樣才會培養(yǎng)出適合當?shù)匦枨蠛桶l(fā)展的人才,也能更好地突出辦學特色。
四、結(jié)束語
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能力是大學翻譯課程的設置目標,翻譯是語言綜合能力的重要載體,體現(xiàn)更高層次語言運用的能力。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不斷進步,翻譯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推動大學翻譯實效性刻不容緩,且任重道遠。
(作者單位:伊犁師范學院)
基金項目:校級一般課題
項目編號:2011YNYB024
名稱:伊犁地區(qū)翻譯現(xiàn)狀及其發(fā)展研究。
參考文獻:
[1]張化麗.元認知理論觀下的翻譯課程設置[J].教育與職業(yè),2013,03:129-131.
[2]楊莉.元認知策略在口譯教學中的運用[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3,05:111-114.
[3]聶英.元認知理論指導下的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現(xiàn)狀分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5,02:152-154.
[4]汪麗娟,陳宣榮,羅歡.從課程內(nèi)涵的角度探討高職英語專業(yè)翻譯課程改革[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09:150-151.
[5]劉治選.高職商務英語翻譯課程支架教學探討[J].英語廣場,2015,06:99-100.
[6]李彥,劉曉康.以培養(yǎng)翻譯能力為中心的翻譯項目教學:理論與實踐[J].教育現(xiàn)代化,2015,10: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