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鄒
摘要:《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它以語錄和對話形式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其教育原則。其中人物品評約占百分之四十。主要從德行、政事、言語幾個方面加以闡述。
關鍵詞:論語;人物品評;標準
孔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極為重視人物品評的人?!墩撜Z》是我國第一部記載大量人物品評言論的著作,孔子品評人物的標準、對象、方法、表達方式和影響對后世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論語》共有二百多則人物品評,約占全書篇幅的百分之四十。孔子品評的對象,有歷史人物、有現(xiàn)實中的貴族士大夫、有朝夕相處的弟子,還有他本人。綜觀《論語》,《論語》中有很多孔子對他者評價的記錄。他者即孔子以外的幾類人物:弟子,當世之人,古人??鬃优c弟子關系密切;和大多當世之人交往不深;對古人他只聞其事。下面即從評價標準及影響因素方面分析孔子對他者的評價內容。
一、德行
德行。德行是德與行的統(tǒng)一,縱觀孔子的評價,忠、孝、禮、智、義、信等都是德行的內容,其核心是仁和禮。仁有多種內涵:“一曰惠澤之義,二曰篤厚之義,三曰慈愛之義,四曰忠恕之義,五曰克己之義?!笨鬃有闹械娜收邩O少,他不把當世之人稱為仁,在孔子心目中,大概只有堯、舜、禹、稷、周公五位歷史人物才是圣人。堯能則天而行。“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泰伯》)”堯是中國傳說時代的圣君,孔子在這里用非常美好的語言稱贊堯,尤其對他的禮儀制度愈加贊賞,表達了他對古代先王的崇敬之情。舜禹“有天下而不與焉”(《泰伯》);孔子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衛(wèi)靈公》)”能夠無所作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無為而治”是道家所提倡的治國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貫性。這里,孔子也贊賞無為而治并以舜為例加以說明。這說明主張積極進取的儒家十分留戀三代的法度禮治,但在當時的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統(tǒng)治者無為而治。他最得意的學生顏回也只能“其心三月不違仁”。所以孔子多作否定評價:“不仁”或“不知其仁”。他曾斥責宰予:“予之不仁也!”原因是宰予企圖縮短喪期,這既是不孝,又在破壞禮制??鬃臃Q其不仁,顯然不具備某種德行就是違背仁。既然仁者極少,那么德行出眾者只能稱為賢者或君子。賢在孔子心中是一個確定的標準,而非好壞有相對性。如子貢問及“師與商孰賢”,孔子回答:“師也過,商也不及……過猶不及”。賢德不是越多越好,要恰如其分。《論語》關于君子的討論很多,其中孔子對子產的評價較有概括性:“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笨梢娋又酪缘滦袨橹饕獌热荨A硪换緲藴适嵌Y。春秋時禮樂漸衰,但孔子不僅對周禮極為推崇,更要維護周禮的地位。禮有政治和道德兩方面內涵,“為政尤以制禮為本……禮為修身之要,恭慎禮諸德之中,即倫理之原理也。”倫理之禮可以作為德行標準的某個方面。
二、政事
政事。政事即從政能力,評價基于三者,且禮與仁貫穿其中:于上,是否能行事君之道,利于國家天下;于己,是否具備為政所需品格,適合怎樣官職以及在官職可能的作為;于民,是否懂得使民利民??鬃诱J為要“為政以德”?!盀檎缘?,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這是強調道德對政治生活的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原則,表明儒家治國的基本原則是德治,而非嚴刑峻法??鬃右仓赋隽藶楣俚姆椒?。有一次,子張問孔子為官的辦法,子曰“要多聽、多看、少說話,謹言慎行”,則“祿在其中矣。(《為政》)”。于民,要使百姓服從,孔子說“舉直錯諸枉,則民服(《為政》)”。親君子,遠小人,是孔子的一貫主張,在選用人才的問題上依舊如此。舉薦賢才、選賢用能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選官用吏、唯親是舉,非親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會被選用??鬃拥倪@種用人思想在當時可以說是一大進步?!叭稳宋ㄙt”的思想,在今天也不失其珍貴的價值??鬃舆€認為為孝就是為政。“孝乎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其一,國家政治以孝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資格擔當國家的官職,這說明孔子的“德治”主張。其二,孔子從事教育,不僅是教授學生的問題,而且是通過對學生的教育,間接參與國家政治,這是他教育思想的實質,也是他為政的一種形式。對于君主和臣子的相處之道,孔子認為“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端木賜、仲由和冉求都是孔子的學生,他們在從事國務活動和行政事務方面,都有其特長??鬃诱J為一個果斷,一個通達、順暢,一個有才能技藝,都能擔任重要職務。子路和冉有擅長政事,從評價中可知他們具備從政的品格:“由也果……求也藝”;有各自適合的官職:“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亦懂得事君之道:“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p>
對于政治,要“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泰伯》)”,涉及到儒家的“名分”問題。不在其位而謀其政,則有僭越之嫌,就被人認為是“違禮”之舉?!安辉谄湮?,不謀其政”也就是要“安分守己”。這在春秋末年為維護社會穩(wěn)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亂”起到過重要作用,但對后世則有一定的不良影響,尤其對民眾不關心政治,安分守禮的心態(tài)起到誘導作用。應當說是消極的。弟子或他人為官不仁或有違禮制時,孔子必嚴厲批判:“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p>
三、言語
言語。言語是一個人的表面特征,能說會道并不一定道德高尚,所以言語需符合德行標準,在當時孔子對言語是盡批判之能,少有褒獎??鬃訉ι醚哉卟o太多好感:“巧言令色,鮮矣仁?!本釉谛袆訒r要敏捷,但在說話時恰恰相反,要慎言,甚至訥于言。對“佞”也常有所批判:“是故惡夫佞者。”有人說冉雍這個人仁德但不善辯,孔子卻回答說,何必要能言善辯呢?靠伶牙俐齒和人辯論,常常招致別人的討厭?!把捎秘??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公冶長》)”但也有贊成佞的時候:“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于今之世矣。”孔子贊賞祝鮀的口才讓國家保全,可見言語需合乎德行禮制,并有利于國家百姓。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孔子對他者的評價內容是以德行與政事為主要內容,德行基于仁,并可擴展到其他道德方面;政事基于禮,并擴展到國家百姓。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中華書局,1980
[2]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M],中華書局,2012年版
[3]謝無量,《謝無量文集·孔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版
[4]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
[5]錢穆.《孔子傳》[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