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更,鄭 齊,苗 苗,李玉波,胡鏡清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基礎理論研究所,北京 100700)
食郁與冠心病的病機演變*
李志更,鄭 齊,苗 苗,李玉波,胡鏡清△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基礎理論研究所,北京 100700)
食郁為六郁之一,其首先影響脾胃的升降功能,并繼而從正虛與邪實兩個方面不斷演變和轉化出其他可能導致冠心病發(fā)生發(fā)展的危險因素。故將食郁作為切入點,分析其促進冠心病病機演變的機制內涵,并提出可從調治食郁預防冠心病的學術思想。探討食郁的致病機制,加深對食郁的理論認識,從食郁預防冠心病可能對臨床降低冠心病的發(fā)病率等有重要的意義。
食郁;冠心病;病機演變;預防
食郁一詞首見于《丹溪心法·六郁》:“食郁者,噯酸,腹飽不能食,人迎脈平和,氣口脈緊盛者是也?!逼渑c氣郁、血郁、火郁、濕郁、痰郁合稱為六郁。已有不少學者提出六郁是冠心病的重要病因以及從郁論治冠心病的思路[1]。本文將食郁作為著眼點和立足點,通過重點分析食郁與機體相互作用,不斷演變和轉化出其他病理因素,進而促進冠心病病機演變的理論機制,并進一步提出從調治食郁預防冠心病的預防思想。
食郁可導致正虛?!端貑枴け哉摗费?“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逼⒅鬟\化,胃主受納,食郁脾胃,積久不化,必然會影響脾胃的升降,損傷脾胃的正氣。就其導致的虛損形式而言,大體有脾胃氣虛、脾胃陽虛以及胃陰虛等類型,這些證型可進一步導致心氣虛、心陽虛及心陰虛。此為食郁與冠心病正虛方向的病機演變,下面分而述之。
1.1 心氣虛
氣是維持身體功能的精微物質,胃的腐熟和脾的運化都需要脾胃之氣的推動。食郁胃脘,勞傷脾胃或體質虛弱、不耐飽食,則易脾胃氣虛?;颊呖梢婋涓姑洕M、倦怠乏力、少氣懶言、納呆便溏、舌淡苔薄、脈弱等癥狀。脾胃氣虛不但氣血津液生化乏力,而且心氣亦會因中氣衰弱而不足,心氣不足則無力推動血運,加之“脾土虛弱,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中滯膈,瘀而成痰”(《醫(yī)宗必讀·痰飲》)。如是日久則血液停滯,心脈不暢?!鹅`樞·天年》亦指出:“血氣虛,脈不通?!奔词钦f氣血不足則易血行滯緩而成瘀??梢娛秤羲碌钠⑽笟馓摽梢l(fā)或加重心氣虛,從而影響冠心病心氣虛的病機演變。
1.2 心陽虛
恣食生冷損傷脾陽或先天稟賦不足,脾腎陽虛、痰濕素盛又或氣虛日久損及陽氣,則會出現(xiàn)脾胃陽虛的癥狀,表現(xiàn)有神疲乏力、形寒肢冷、喜溫喜按、食少厭食、腹脹便溏、舌淡苔白、脈遲弱等。《諸病源候論·冷氣候》言:“夫臟氣虛,則內生寒也?!薄栋Y因脈治·痰癥論》指出:“中氣不足,胃陽不能消化,脾陽不能施布,則水谷停留,為痰為飲,而濕痰之癥成矣。”脾陽虧虛,內寒自生,日久及心,則心陽不足,胸中陽氣衰微,加之痰濕等陰寒之邪侵襲,則常易導致冠心病“陽微陰弦”病機的發(fā)生。盛小剛[2]等亦認為心主血,血脈通利,環(huán)流不息,全賴于心之陽氣的溫煦與推動。一旦心之陽氣不足而生內寒或陰寒實邪上乘陽位,則“寒氣積于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素問·調經論》),不通則痛,故發(fā)為胸痹心痛。因而食郁可影響冠心病心陽虛的病機演變。
1.3 心陰虛
胃陰對胃有滋養(yǎng)濡潤的作用,而煎炸炙煿之品郁于胃中,或偏嗜辛辣、嗜酒成癖則均可損及胃陰,導致胃陰虧虛?!瓣幪搫t熱”“陰虛則陽盛”,可表現(xiàn)有口干咽燥、口渴喜飲、胃脘隱痛、手足心熱、大便秘結、舌紅少津、脈細數等。胃本喜柔潤,胃陰不足、虛熱內生,日久則損傷心陰并灼津生痰,濕熱痰濁阻滯心脈繼而血瘀,痰瘀交結于心則發(fā)為冠心病。食郁導致胃陰虛,胃陰虛又導致心陰虛,是其發(fā)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不少學者認為,心陰虛在冠心病的發(fā)病和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常艷鵬[3]等指出:“陰虛日久,陰不制陽,陽氣亢勝,虛火內生,煉液成痰,痰飲停聚心脈,而成胸痹;痰濁內生,阻遏脈道,血液不行,而成血瘀,瘀血閉阻,胸痹而痛;痰濁、瘀血,又可阻滯氣機,導致氣滯;氣滯又可促進瘀血痰濁的生成,三者相兼為患,使虛者更虛,因虛致實,加重病情。”可見,食郁可影響冠心病陰虛病機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邪實因素的產生既可由上面所述的正虛后因虛致實產生,亦可由食郁直接致生。食郁可致氣血運行的不利、痰濕的潴留、火熱的化生以及濁毒的內生等,此為食郁促進冠心病實邪方向的病機演變與轉化。
2.1 氣血郁滯
食郁胃脘必然會阻滯氣機,而氣機郁滯又往往是其他病理因素的基礎。氣郁一成則變化叢生,若氣不布津則聚濕生痰,氣不行血則血行不暢。正如《醫(yī)學正傳·郁證》言:“氣郁而濕滯,濕滯而成熱,熱郁而成痰,痰滯而血不行,血滯而食不消化,此六者皆相因而為病者也?!笔秤粑鸽湟部蓪е卵械酿鰷?,特別是飲食中咸味過度可損傷血脈導致血瘀。如《素問·五臟生成》記載:“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靈樞·五味》亦記載:“血與咸相得,則凝?!倍鴼庋倪\行與冠心病的關系非常密切。盛煒[4]認為:“血液在脈中環(huán)流不息,濡養(yǎng)周身,有賴于氣的推動,若氣機郁滯不能推動血液在心脈中運行,瘀阻不通,即可發(fā)為胸痹?!别鲅菍е鹿谛牟〉闹匾∫蚝筒±砘A,血瘀貫穿發(fā)病過程始終,這是中醫(yī)對冠心病病因病機趨于統(tǒng)一的認識,而食郁又能導致氣血的郁滯,因而其與冠心病的此類病機有較為密切的關系。
2.2 痰濕阻滯
《臨證指南醫(yī)案》言:“但濕從內生者,必其人膏粱酒醴過度?!笨梢?,過度膏粱厚味、甘美而多肥之品則易生濕助痰。加之食傷脾胃,氣機運化失健導致水濕敷布不利,食郁釀生痰濕之邪的情況非常之多。正如《筆花醫(yī)鏡》中所言:“痰積者,飲食所積,脾不能化,釀而為痰?!崩钪需鳌夺t(yī)宗必讀·痰飲》中亦寫道:“惟脾土虛濕,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中滯鬲,瘀而成痰?!笨梢娖樯抵?,脾失健運,痰濕自生。痰濕與冠心病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由于痰濕生成之后還會進一步阻遏脾胃氣機,使氣機更加不暢。痰濕與滯氣瘀血交織凝結在一起,日久阻塞心脈,心脈不通,則可發(fā)為冠心病。明·秦景明在《癥因脈治》中指出痰瘀為患可致胸痹:“胸痹之因,飲食不節(jié),饑飽損傷,痰凝血滯,中焦混濁,則閉食悶痛之癥作矣。”劉宗蓮[5]等認為,若濕阻經絡可使血液在經絡中運行不暢,造成濕停血瘀,濕瘀互結,脈行澀滯,從而影響心臟血供、心失所養(yǎng)發(fā)為胸痹冠心病。可見,食郁生痰濕、痰濕致胸痹是冠心病的重要成因之一,因而食郁可引起或加重冠心病的痰濕病機,并促進其演變。
2.3 寒熱失調
寒與熱均為冠心病的病因和病機要素。如《醫(yī)學入門·內集》言:“心痛,暴痛屬寒,久痛屬火屬虛?!痹偃纭兑灰娭t(yī)》將心痛分為“寒邪犯包絡之痛”和“熱邪犯包絡之痛”。食郁脾胃則或生寒或生熱,會引起寒熱的失調。就熱而言,食郁化熱應是大多數食郁的轉化形式,特別是酒食、辛辣、炙烤之品更宜化熱。此外,食郁過程中的氣、濕、痰、瘀等因素也會郁而化熱。王履在《醫(yī)經溯徊集》中指出:“內熱之作,非皆陰火也,但氣有郁則成熱耳。”《丹溪心法》言:“病得之稍久則成郁,久郁則蒸熱,熱久必生火。”火熱是冠心病的重要病因之一,“郁火漸增,熱結于內,不得外達,熱邪犯心,耗傷津液,瘀阻于脈,而致胸痹”[6]。但食郁亦可寒化,如所食為生冷寒涼之物,寒邪直犯脾胃,或素體陽虛則易從寒化。林金華[7]認為:“心為少陰君火,陽中之太陽,主血脈。血為陰質,得溫則行,遇寒則凝,凝則瘀生,不通則痛?!闭纭端貑枴づe痛論》言:“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惫适秤羲碌暮疅崾д{或錯雜,會對冠心病寒熱病機的發(fā)生發(fā)展起到影響。
2.4 濁毒內生
食郁可產生濁邪、濁毒。邢曉博[8]等指出:“各種因素導致機體功能障礙,脾胃虛弱,‘食氣入胃’不能運化為‘濁’,心氣虧虛,推動無力,‘濁’積于脈道之中,由適量轉為過量、生理轉為病理,由機體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轉為對機體造成損害的多余物質,即形成濁邪。濁邪是機體代謝產生的病理產物,其性類于濕邪,聚濕成濁,濕為濁之輕,濁為濕之甚?!痹S筱穎[9]等認為:“濁毒既是一種對人體臟腑經絡及氣血陰陽均能造成嚴重損害的致病因素,同時也是指由多種原因導致臟腑功能紊亂、氣血運行失常,機體內產生的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排出、蘊積體內而化生的病理產物?!笔秤羝⑽?,日久不化,影響脾胃功能,清濁升降失序,則會內生濁邪和毒邪。而濁邪積于脈道,布散失常,日久郁而化熱,亦可產生“毒”。正氣不足,無力驅邪排毒,濁邪與毒邪便不斷交結蓄積,堵塞煎熬于脈道之中,便可引發(fā)或加重胸痹心痛。故濁毒是冠心病的重要病因病機之一,而食郁則與冠心病的濁毒病機密切相關。
以上通過充分解析食郁與冠心病虛實兩方面病因病機的關系,論證了食郁與冠心病病機演變的相關性,為從食郁角度預防和治療冠心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值得一提的是,冠心病虛實病機之間亦是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從而形成了更加錯綜復雜的網狀結構,如痰瘀互結證的形成已越來越受到醫(yī)家的重視[10-11]??傊?,深入探討食郁的致病內涵及其對冠心病病機演變的影響,將會對冠心病的防治工作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1]趙乃志,劉來麗,趙鴻鷹.從郁論治冠心?。跩].遼寧中醫(yī)雜志,2002,29(7):395.[2]盛小剛,潘光明,賴仁奎,等.《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篇在治療冠心病中的應用體會[J].中醫(yī)藥導報,2010,16(8):15-17.
[3]常艷鵬,張明雪,張?zhí)m,等.論“心陰虛”在冠心病發(fā)病中的作用[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0,28(11):2296-2298.
[4]盛煒.冠心病氣滯血瘀證的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導報,2010,16(12):103-104.
[5]劉宗蓮,路潔,王秋風,等.國醫(yī)大師路志正從濕辨治冠心病學術思想初探[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0,25(3):379-381.
[6]趙昕,齊文升.冠心病中醫(yī)病機探討[J].北京中醫(yī)藥,2012,31(2):108-109.
[7]林金華.通痹溫陽逐瘀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寒凝心脈證48例[J].光明中醫(yī),2012,27(5):921-922.
[8]邢曉博,馬照琳,劉福頌,等.關于冠心病中醫(yī)濁毒證的研討[J].四川中醫(yī),2014,32(3):9-10.
[9]許筱穎,郭霞珍.濁毒致病理論初探[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7,34(1):28-29.
[10]杜松,胡鏡清,盧紅蓉.痰瘀互結證現(xiàn)代理論研究進展述評述[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5,21(4):477-482.
[11]盧紅蓉,杜松,胡鏡清.痰瘀互結證治理論源流考[J].中醫(yī)雜志,2015,56(10):811-815.
R541.4
A
1006-3250(2017)01-0033-02
2016-06-19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2014CB542903);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YZ-1541;YZ-1539)
李志更(1979-),男,副研究員,醫(yī)學博士,從事中醫(yī)治則治法及養(yǎng)生學的研究。
△通訊作者:胡鏡清(1965-),男,研究員,醫(y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適應中醫(yī)藥理論構筑與診療模式的臨床方法研究,Tel:010-64069868,E-mail:gcp30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