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梅
(東北師范大學醫(yī)院內(nèi)科,吉林 長春 130024)
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分析
高紅梅
(東北師范大學醫(yī)院內(nèi)科,吉林 長春 130024)
目的探討并分析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接收的12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根據(jù)治療方法不同將其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6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藥物進行治療,治療組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的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依達拉奉進行治療,觀察并對比2組療效。結果對照組與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第21天ESS評分均較入院第1天增加,治療組治療后第21天ESS評分較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第21天ESS評分顯著升高,治療組較對照組治療后第90天ADL評分顯著升高,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依達拉奉進行治療,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療效率,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情況,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依達拉奉;急性腦梗死;療效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神經(jīng)內(nèi)科疾病,具有發(fā)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高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與生活質(zhì)量[1]。急性腦梗死又被稱為缺血性腦卒中,是由于腦部組織血液供應不足,引起缺氧或缺血狀況而導致腦組織發(fā)生的缺血性壞死病癥,病發(fā)后患者會出現(xiàn)頭疼、眩暈、半身不遂、吞咽困難、語言障礙、意識不清或昏迷等癥狀,需及時送醫(yī)就診。臨床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方法有多種,根據(jù)具體病癥情況可選取對應方法進行治療。本文對選取的6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了依達拉奉治療的探討,觀察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接收的12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均經(jīng)顱腦CT或核磁共振等檢查后確診,均為第一次發(fā)病,病發(fā)時間均在72 h內(nèi),將重癥肝、腎、心、肺功能損傷或精神疾病等患者排除。根據(jù)治療方法不同將其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2組,每組60例。對照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44~72歲,平均(57.76±8.23)歲。治療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43~71歲,平均(57.15±7.62)歲。2組性別、年齡等方面的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藥物進行治療,選用血塞通注射液、胞二磷膽堿、腸溶阿司匹林、洛伐他汀等聯(lián)合用藥治療,血塞通(徐州萊恩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Z32020421)取400 mg加入到250 mL生理鹽水中,胞二磷膽堿取750 mg加入到250 mL生理鹽水中,給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治療,用法為1次/天;并取腸溶阿司匹林給患者口服治療,用量100毫克/次,用藥1次/天;再結合口服洛伐他汀進行治療,用法為1次/天,用量20毫克/次。同時針對患者其他病情情況給予對應性的治療,如控制血壓、降低血糖等,注意加強患者水電解質(zhì)、酸堿平衡的維持治療等。治療組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的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依達拉奉進行治療,取依達拉奉注射液(南京先聲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31342)30 mg加入到100 mL生理鹽水中混勻,給患者靜脈滴注治療,時間控制在30 min,用法為2次/天,持續(xù)治療14 d。治療中注意對患者定期進行顱腦CT或核磁共振等檢查。醫(yī)護人員還需對患者院后進行3個月回訪,了解其日常生活活動情況。
1.3 觀察指標:結果觀察并對比2組患者入院第1天和治療后第21天神經(jīng)功能缺損(ESS)評分,以及治療后第90天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ESS評分根據(jù)患者顱腦CT或核磁共振檢查結果及患者意識狀態(tài)、語言能力、眼球平移情況和視力功能等恢復情況進行評定,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說明恢復越好[2]。ADL評分根據(jù)Barthel指數(shù)評定量表的評分標準進行評定,分值100分,評分項目包括患者穿衣、洗臉、洗澡、行走、吃飯、上廁所等各項生活活動,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自理能力越好[3]。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ESS評分對比:對照組60例患者,入院第1天ESS評分為(26.85±11.27)分,治療后第21天ESS評分為(52.53±16.28)分;治療組60例患者,入院第1天ESS評分為(27.35±12.16)分,治療后第21天ESS評分為(67.35±17.63)分。2組治療后ESS評分均較入院時增加,t=3.124,χ2=8.926,P<0.05。治療組患者治療后ESS評分較對照組患者治療后ESS評分顯著升高,t=4.573,χ2=12.391,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 2組患者ADL評分對比:對照組60例患者,治療后第90天ADL評分為(56.67±24.56)分;治療組60例患者,治療后第90天ADL評分為(75.58±29.78)分。治療組較對照組ADL評分顯著升高,t=9.635,χ2=13.732,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急性腦梗死是由于腦血液供應不足引起的腦組織病變,在腦卒中病變中急性腦梗死的發(fā)病率占70%左右[4],具有較高的病發(fā)率、病死率和致殘率,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對其家庭、工作等均會造成一定影響。急性腦梗死病發(fā)因素與其伴有高血壓、糖尿病或粥樣硬化性危險因素、或不良生活習慣、家族遺傳等均有關系;發(fā)病后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偏側肢麻木、無力、活動障礙、語言障礙、意識模糊、頭疼、頭暈或發(fā)生昏迷不醒等癥狀。臨床對此類患者病情的確診主要根據(jù)顱腦CT或核磁共振等檢查進行判定,顱腦CT可對患者病灶進行清晰顯示,包括其病變程度、大小、位置等,同時對病變邊界低密度分布、不規(guī)則斑片狀高密度分布等均可清楚顯示,提高確診率。
急性腦梗死的治療需抓住時機,為提高患者治療效率,在病發(fā)后72 h內(nèi)必須送診救治,才能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急性腦梗死病病變的原因是由于腦組織缺血壞死致病,因為腦組織血液流量受阻或減少,造成一系列病癥發(fā)生。病變是因腦組織細胞膜中自由基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發(fā)生過氧化作用而導致的細胞代謝異常,引起細胞膜磷脂酶A2刺激激活,從而增強不飽和脂肪酸加快氧化作用,促使自由基形成,自由基不斷積存對腦組織生物膜、血管循環(huán)、神經(jīng)細胞等造成嚴重損害,從而使患者病情逐漸加重并出現(xiàn)各項臨床癥狀。而且在發(fā)病后的6 h后患者自由基處于興奮最高期,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半暗帶區(qū),引起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的加重,患者出現(xiàn)偏癱、語言障礙、活動功能受限等不良狀況,從而影響其自主生活能力。因此在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中,臨床應以消除自由基為主要治療原則。本研究也對選擇的2組患者進行了分別治療的探討,結果采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的患者,其神經(jīng)功能缺損及日常生活能力得分均顯著低于采用依達拉奉治療的患者。常規(guī)藥物中采用了血塞通、胞二磷膽堿、洛伐他汀、腸溶阿司匹林等治療,雖血塞通具有活血通絡、擴張血管、降低血液黏稠等作用,胞二磷膽堿有抗磷脂酶A、促進大腦恢復等作用,腸溶阿司匹林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等作用,但對自由基的消除效果仍不明顯。依達拉奉是一種自由基清除劑,主要對腦組織進行保護作用[5]。依達拉奉可以有效抑制梗死病灶局部血流量減少的情況,降低腦水腫或腦損傷的發(fā)生,對不飽和脂肪酸過氧化進行阻滯作用,抑制自由基形成,加強自由基消除效果,而且對遲發(fā)神經(jīng)元死亡可進行有效抑制作用,促進腦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進而加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在依達拉奉治療的同時,臨床若加強對患者實施康復治療[6],提高患者肢體活動功能的鍛煉,可進一步提升治療效率。
總之,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依達拉奉進行治療,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治療效率,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情況,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1] 李庭梅.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1,13(16):43-44.
[2] 李皓亮.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0,4(20):13-14.
[3] 王呂成,吳強.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0,12(19):21-22.
[4] 陳傳國,王娟,費世早,等.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中文文獻臨床療效的Meta分析[J].安徽醫(yī)學,2013,34(1):9-12.
[5] 秦曉改,杜一民.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的薈萃分析[J].醫(yī)學綜述,2010,16(18):2864-2866.
[6] 朱曉云,祝小燕,溫蘭娟.依達拉奉和降纖酶聯(lián)合治療急性進展型腦梗死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2,18(2):144-145.
R743.3
B
1671-8194(2017)05-00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