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立德
摘 要:現(xiàn)代物理學關于彩虹的形成原理是錯誤的。細小水珠在穩(wěn)定的下落時,水珠在空氣的助力下形成卵形(橢球體)性質,光在卵形水珠內才能形成全反射,所以,細小水珠在下落中具有卵形性質才是形成彩虹的必要條件。
關鍵詞:彩虹 橢球形水珠 色變 全反射
本文對現(xiàn)代物理學中的彩虹形成原理提出了質疑,同時用另一種理論重新解釋了彩虹的形成原理,意在讓人類重新認識彩虹這一自然現(xiàn)象的真實性。
一、對現(xiàn)代物理學中的彩虹形成原理的質疑
現(xiàn)代物理學認為,彩虹是太陽光照射到空氣中的細小球形水珠時,太陽光經過了兩次折射(同時色散)和一次全反射而形成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如圖1(a)所示。
這種邏輯與推理是違背光的全反射的條件的。如圖1(b)所示,當太陽光在a點以入射角為∠1進入小水珠,折射后,折射角為∠2,然后到達水珠的界面b點,在b點的入射角為∠3。根據水珠的球形性質及折射定律,有∠2=∠3,所以,光完全可以在b點以∠4的折射角射出水珠,而且有∠1=∠4。
又,根據光的全反射的條件,當∠4=90°時,即∠1=90°時,在b點才能發(fā)生全反射。但是,當入射角∠1=90°時,即是光沿著水珠的切線方向,光是不會進入水珠的。另一方面,即便是在a處,以極近90°的入射角能射入水珠,而且在b處能發(fā)生全反射,那么根據水珠的球形性質,如圖1(a),在c處也應當發(fā)生全反射的,就不會在射出水珠。況且,太陽光以極近90°的入射角射入水珠的光應當很少,因為光隨著入射角的增大,反射性能會逐漸增強而折射性能逐漸減弱。
由以上分析可知,現(xiàn)代物理學關于彩虹的形成原理是完全錯誤的。
二、彩虹的成因
若要光在水珠內的發(fā)射發(fā)生全反射,水珠必須具有橢球性質或者卵形性質。如圖2。
由于卵形體表面的兩端a、c兩處界面曲率較大,中間部分的b處的界面曲率較小,光在兩端附近極近90°射入水珠的光,折射后在界面曲率較小的b處發(fā)射時,會導致角3大于角2的情況。在b處就具備全反射的條件。即角3很容易大于臨界角而發(fā)生全反射。
由于b處的界面曲率小于c處的界面曲率,在b處全反射的光不可能在c處繼續(xù)發(fā)生全反射而射出卵形水珠形成彩虹現(xiàn)象。也就是說,水珠具有卵形性質是形成彩虹的必要條件。
當把圖2的光路圖反過來,就是考慮從a處入射較強的自然光時,在a處射出的光同樣可以形成彩虹。這也是在俯視一些有水蒸氣的區(qū)域時也有彩虹現(xiàn)象的原因,比如俯視瀑布下方的水汽區(qū)域,常會出現(xiàn)彩虹。
而在低端附近d入射的光,折射后,同樣可以經過e、f處的內反射以及g處的折射而形成霓。同理,在e處也可以發(fā)生一次全反射。也就是說,霓的形成原理也必須發(fā)生一次全反射才能夠產生較強的光的色變而被觀測到。
也就是說,按現(xiàn)代物理學的球形水珠來描述彩虹,并不是不存在,只是由于發(fā)生的是內反射,而不是全反射,強度就會減弱很多,肉眼是很難觀察到的。所以,彩虹的形成,也必須發(fā)生一次全反射,才能夠有較強的光的色散,足以讓肉眼能夠觀察到。
三、卵形水珠的形成
當水分子形成細小水珠的過程中,質量不是很大時,由于空氣的浮力,水珠會漂浮在空氣中,此時水珠可以具有極近正球體性質。而當水珠逐漸增大時水珠就會慢慢下落,在下落過程中,水珠會在空氣阻力作用下形成上下為長半徑的橢球性質,而且具有上大下小的卵形性質。由一下實驗可以證明。
實驗器材:噴壺一個。
試驗方法:用噴壺在陽光下,背向太陽光向上噴出大片細小水珠。
觀察結果:彩虹是在水珠穩(wěn)定下落的區(qū)域形成的。
結論:噴壺所噴的水珠,在空氣阻力作用下,只有穩(wěn)定下落過程中具有上下為長半徑的橢球或者蛋形性質。此處產生彩虹現(xiàn)象是符合本文的理論的。
分析:彩虹的觀察方向和水珠的長半軸的方向有關,彩虹是水珠具有橢球性質形成的。理論上并不是說只有下落過程中才能形成彩虹,在有些情況中,水珠也會在空氣流動的影響下,在其它方向上形成橢球性質。在相應的其它方向上也可以形成彩虹。只是在其他方向上的運動基本都不是很穩(wěn)定的。所以一般情況下,當空氣較穩(wěn)定時水珠的下落就較穩(wěn)定,才能容易形成彩虹。而當水平方向有運動時本來就是空氣不穩(wěn)定才能導致水平運動,所以水平運動一般會伴隨著不穩(wěn)定,形成水平方向上的長半軸水珠就不穩(wěn)定,很難形成彩虹。所以,其它方向上的彩虹是稀有的。上下方向的彩虹(昂視或者俯視)是最常見的。
四、結論
彩虹是光在空氣和卵形水珠之間發(fā)生了兩次折射和一次全反射而形成的一種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