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順利
(山西省陽泉市第四人民醫(yī)院,山西 陽泉 045000)
健脾養(yǎng)胃湯治療慢性胃炎85例
賈順利
(山西省陽泉市第四人民醫(yī)院,山西 陽泉 045000)
慢性胃炎;健脾養(yǎng)胃湯;自擬方
慢性胃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常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筆者有幸拜師北京中醫(yī)醫(yī)院首席專家、消化中心主任張聲生教授,親聆教誨,獲益匪淺。據(jù)其臨床經(jīng)驗,張聲生教授自擬健脾養(yǎng)胃湯治療慢性胃炎,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5年3月—2016年6月陽泉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5例門診患者,其中男52例,女33例;31~50歲47例,51~75歲38例;病程1~15年,平均4.5年。多數(shù)患者有反復發(fā)作史,曾用多種中西藥物治療,療效欠佳。臨床癥狀以上腹部隱痛,胃脘憋脹,痞滿不舒,早飽打嗝,嘈雜惡心,胃灼熱吐酸,納谷不馨,進食后癥狀加重等癥狀為主。全部病例均做胃鏡檢查,并經(jīng)西醫(yī)確診。
健脾養(yǎng)胃湯:黃芪20 g,黨參15 g,炒白術15 g,三七粉(沖服)3 g,佛手10 g,香櫞10 g,薏苡仁20 g,扁豆20 g,當歸15 g,神曲15 g,雞內(nèi)金15 g,木香10 g,陳皮10 g。辨證加減:脾胃虛寒者,加干姜、吳茱萸;胃陰不足者,加石斛、玉竹、白芍;肝胃郁熱者,加牡丹皮、梔子;濕熱蘊結者,加黃連、黃芩、蒲公英;痰濕內(nèi)阻者,加半夏、茯苓、炒萊菔子;瘀血內(nèi)停者,加五靈脂、蒲黃、大黃。
上方每日1劑,水煎兩次共取汁400 mL,分早晚溫服,連續(xù)服用30 d為1個療程。治療1~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并隨訪6個月以上。服中藥期間停服其他藥物。治療期間,注意休息,勞逸結合,戒煙戒酒;宜少食多餐,進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忌暴飲暴食,忌進食肥甘厚味、生冷、油炸、辛辣刺激食物。對情志不暢、思慮過度的患者,在處方用藥時,予以適當心理疏導,使其正確對待疾病,樹立治愈的信心。
1.療效標準。痊愈:癥狀全部消失,胃鏡復查見黏膜色澤正常,隨訪期間無復發(fā)。顯效:癥狀基本消失,胃鏡復查見病灶部位黏膜明顯改善,隨訪期間無復發(fā)。無效:癥狀無改善或加重,或服藥時癥狀消失,停藥后復發(fā),或在停藥后6個月內(nèi)復發(fā),胃鏡復查無明顯改善。
2.結果。痊愈35例,顯效43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1.76%。
患者,女,53歲。因“間斷胃脘脹痛3年余,加重11 d”于2015年3月10日初診。自訴3年前因進食寒涼食物出現(xiàn)胃脘脹痛,遂自服藿香正氣水,癥狀暫時緩解。此后,每因飲食不慎或陰雨天誘發(fā)發(fā)作,再服用藿香正氣水或西藥(藥物不詳),時效時不效,并逐漸加重。曾輾轉多家醫(yī)院診治,始終不能根除病痛。近日來,自覺癥狀加重,曾就診于某三級甲等醫(yī)院,胃鏡檢查:非萎縮性胃炎伴糜爛。病理檢查結果:胃竇黏膜中度慢性炎。14C呼氣試驗陰性。西醫(yī)診斷:慢性胃炎。給予解痙、抑酸、保護胃黏膜、助消化等藥物對癥治療,療效不佳,遂來我院就診。癥見:胃脘脹痛,進食后加重,伴噯氣,口干不欲飲,胃脘怕冷,惡食生冷,食欲不振,輕微反酸胃灼熱,偶有反食,偶有腹痛,便后痛減,大便稀溏,每日3~4次,小便調(diào),平素易怒,夜寐欠佳,入睡困難,體倦乏力,舌質(zhì)暗紅,齒痕明顯,舌中部少苔,邊部白膩,脈弦細澀。中醫(yī)診斷:胃脘痛。證屬脾胃氣虛,兼氣滯濕阻血瘀。治擬益氣健脾,理氣化濕祛瘀。方用健脾養(yǎng)胃湯(組方及劑量同上述治療方法)。10劑,每日1劑,水煎兩次共取汁400 mL,分早晚溫服。3月23日復診,患者訴胃脘脹痛明顯緩解,食欲見增,體倦乏力減輕,大便每日1~2次,較前成形,睡眠好轉,心情轉佳。舌暗紅,舌苔白略厚,舌中部略顯白苔,脈弦細。效不更方,守方治療10劑。4月3日三診,患者所有癥狀消失,精神好,食欲正常,無不適,舌苔滿布,薄白苔,脈弦緩。囑再服10劑,鞏固療效,以圖根治。4月15日四診,自訴胃脘無不適,飲食起居正常,遂建議做胃鏡復查,結果顯示胃黏膜恢復正常,疾病告愈。隨訪至今無復發(fā)。
慢性胃炎屬中醫(yī)學“胃痛”“痞滿”“吐酸”等范疇,系飲食不節(jié)或不潔,或過食生冷,辛辣炙煿等刺激性飲食,勞倦過度,憂思郁結等多種因素,較長時間作用于人體,禍及中焦,使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清不升濁不降,而產(chǎn)生諸癥,出現(xiàn)上腹部隱痛、嘈雜不舒、憋脹痞滿、噯氣吐酸、納谷不馨等癥狀。張聲生教授治療脾胃病,崇尚補土思想,并將其加以發(fā)展,尤推崇李東垣名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認為民以食為天,以脾胃為本。人出生后,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之所以能正常發(fā)揮,都離不開脾的正常運化及水谷精微的滋養(yǎng),提出“脾勞”[1]概念。脾胃病產(chǎn)生的原因盡管多種多樣,但究其病機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都與“脾勞”密切相關。脾胃功能正常,脾氣強健,則水谷精微得以正?;洼敳?,元氣得以滋養(yǎng),機體的四肢百骸、經(jīng)絡筋脈得以濡養(yǎng),才能發(fā)揮正常的功能。機體健壯,內(nèi)邪不生,不易生病,而外邪也不易侵襲,正所謂“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脾胃傷則脾胃運化功能失常,元氣不能得到滋養(yǎng),正氣虛衰,機體衰弱而疾病乃生。因此,在臨床上常取四君子湯化裁,培補脾土,輔助正氣。
筆者根據(jù)張聲生教授的經(jīng)驗結合自己的體會,擬健脾養(yǎng)胃湯治療慢性胃炎。方中黨參、炒白術、茯苓、薏仁、扁豆仿四君子湯之意,益氣健脾化濕;黃芪、當歸、三七仿當歸補血湯之意,益氣養(yǎng)血活血,《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謂“黃芪性溫,味微甘,能補氣,兼能生氣,善治胸中大氣下陷……為其補氣之功最優(yōu),故推為補氣之長”“黃芪不但能補氣,用之得當,又能滋陰”。[2]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黃芪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利尿、抗肝損害、抗感染、抗腫瘤[3]、促進機體代謝、強心、降壓等作用。三七有止血、影響血小板聚集、抗冠心病、抗心律失常、鎮(zhèn)痛抗炎、抗菌、保肝等作用[4]。佛手、香櫞、木香、陳皮疏肝理氣止痛。神曲、雞內(nèi)金消食化積。佛手、香櫞、木香、陳皮等理氣藥與黃芪配伍,使補氣而不滯氣,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升降相宜;與黨參、白術等補益藥相伍,使補而不滯。全方相伍,攻補兼施,補而不滯,升降相宜,潤燥相濟,共奏益氣健脾、理氣化濕、化痰消食之功。本方藥性平和,配伍得當,補不斂邪,攻不傷正,標本兼治,切合病機,經(jīng)臨床應用,療效滿意。
[1]張聲生,李乾構.名醫(yī)重脾胃——北京中醫(yī)醫(yī)院脾胃病診療經(jīng)驗集[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3:220-239.
[2]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77:302-304.
[3]王輝武,賈河先.中藥新用[M].重慶: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1986:274.
[4]王筠默.中藥藥理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5:70-71.
2016-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