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洋
(盤錦市中心醫(yī)院檢驗科,遼寧 盤錦 124010)
靜脈血與末梢血對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的差異及其臨床應用效果的對比分析
張 洋
(盤錦市中心醫(yī)院檢驗科,遼寧 盤錦 124010)
目的分析靜脈血與末梢血對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的差異及其臨床應用效果,為臨床提供指導。方法抽取入住我院的98例受檢者(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作為本次實驗的研究對象,對98例受檢者均實施靜脈血血常規(guī)檢測與末梢血血常規(guī)檢測,分析比較兩種檢測方法的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結果兩種檢測方法比較可得,組間血紅蛋白、紅細胞、白細胞以及血小板的結果存在差異,P<0.05;但組間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以及紅細胞平均體積的結果不存在差異,P>0.05。結論靜脈血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與末梢血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存在較大的差異,為提高檢驗的準確性,應盡量選擇靜脈血進行血常規(guī)檢測。
靜脈血;末梢血;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差異;效果
血常規(guī)檢查屬于臨床常用的生物學檢驗方法之一,主要包括對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平均體積以及血紅蛋白等指標進行檢測,其主要通過對細胞數量、形態(tài)進行觀察分析,結合分析結果來判斷、評估患者的病情[1]。我院為了分析靜脈血與末梢血對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的差異及其臨床應用效果,對入住我院的98例受檢者均實施靜脈血血常規(guī)檢測與末梢血血常規(guī)檢測,現詳細內容見下文。
1.1 一般資料:抽取入住我院的98例受檢者(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作為本次實驗的研究對象,98例受檢者男女分別為53、45例,最小受檢者的年齡為20歲,最大受檢者的年齡為63歲,98例受檢者年齡均值為(46.21±2.35)歲。98例受檢者及其家屬在進行研究前均對研究內容以及研究目的有所了解,且均已獲得受檢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1.2 檢測方法:對98例受檢者均實施靜脈血血常規(guī)檢測與末梢血血常規(guī)檢測,98例受檢者均空腹8 h以上,使用BC-3200全自動血細胞計數儀(深圳邁瑞生物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選擇真空采血法對受檢者實施采血。末梢血選擇受檢者左手食指、無名指的內側面進行采血,采血量為40 μL,將其放置于2 mL的稀釋液中,并將其混勻以備用。靜脈血選擇受檢者的肘部靜脈進行采血,采血量為4 mL,分別將其置于兩支血常規(guī)抗凝管內,并將其混勻,注意控制力度,避免出現溶血現象。由我院受過專門培訓的人員進行該操作,檢測前,對儀器進行檢查并校正,在檢測的過程中,嚴格按照血球計數儀器的說明書及規(guī)章流程進行操作。為保證檢測結果的可靠性、準確性,減小誤差,可由兩人完成該項操作,一人負責儀器計數,另一人負責采血。1.3 評估指標:分析比較兩種檢測方法的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主要對血紅蛋白(Hb)、紅細胞(RBC)、紅細胞平均體積(MCV)、白細胞(WBC)、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MCH)、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以及血小板(PLT)進行比較。
靜脈血血常規(guī)檢測組中,98例受檢者的血紅蛋白為(12.71± 4.42)g/L、紅細胞為(4.11±0.69)×1012/L、白細胞為(5.36± 0.62)×109/L、血小板為(214.46±82.63)×109/L、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為(26.91±4.38)pg、紅細胞平均體積為(83.59±5.58)fL以及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為(308.77±24.36)g/L;末梢血血常規(guī)檢測組中,98例受檢者的血紅蛋白為(103.87±15.69)g/L、紅細胞為(3.75±0.62)×1012/L、白細胞為(6.51±0.74)×109/L、血小板為(209.87±80.77)×109/L、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為(26.73± 4.15)pg、紅細胞平均體積為(84.11±6.39)fL以及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為(307.42±22.41)g/L;兩種檢測方法比較可得,組間血紅蛋白、紅細胞、白細胞以及血小板的結果存在差異,統(tǒng)計學具有意義(P<0.05),組間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以及紅細胞平均體積的結果不存在差異,統(tǒng)計學不具有意義(P>0.05)。
血常規(guī)是醫(yī)學檢驗的重要檢測項目之一,可為臨床醫(yī)師分析、判斷及評估病情提供重要的指導依據[2]。
目前,臨床上實施血常規(guī)檢測的采血方法主要包括靜脈血、末梢血以及動脈血等3種采血方法[3]。末梢血主要采集患者指尖、耳垂等部位血液,由于末梢血血常規(guī)檢測具有取血方便、操作簡單、采血量少、痛苦小、測定快速、患者易于接受等優(yōu)勢,目前常被臨床用于檢測血糖、血型等[4-5]。靜脈血主要是采集患者體表淺靜脈的血液,臨床常用的淺靜脈主要包括手背靜脈、肘部靜脈、股靜脈以及內踝靜脈,其中以肘部靜脈最為常見,嬰幼兒常選擇頸外靜脈進行采血[6]。因為靜脈較明顯,該種采血方法亦具有采血方便、疼痛感較小,操作簡單等優(yōu)勢[7]。但有相關研究證實[8],末梢血由于位置的不同,其血細胞成分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且加上采血量較少,易產生較大的誤差。
因此,本研究為了分析靜脈血與末梢血對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的差異及其臨床應用效果,對98例受檢者分別進行靜脈血血常規(guī)檢測與末梢血血常規(guī)檢測,研究發(fā)現,兩種檢測方法存在較大差異。此次研究數據顯示,靜脈血血常規(guī)檢測組的白細胞以及血紅蛋白水平明顯低于末梢血血常規(guī)檢測組,但靜脈血血常規(guī)檢測組的紅細胞、血小板水平明顯高于末梢血血常規(guī)檢測組,組間差異明顯;且組間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以及紅細胞平均體積的結果不存在差異,這說明,相比于末梢血血常規(guī)檢測,對患者使用靜脈血進行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更準確、可靠。
總結得出,使用靜脈血進行血常規(guī)檢測,準確性更高,值得各大醫(yī)院推廣使用。
[1] 何昭霞,李靈,陳杰,等.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規(guī)檢驗中的應用比較[J].河北醫(yī)學,2012,18(10):1504-1506.
[2] 范英華.兩種采血方法在血常規(guī)檢驗中的臨床應用比較[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09(24):204-205.
[3] 陳麗芳.末梢血和靜脈血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對照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3,34(18):2462-2463.
[4] 李晶.靜脈血與末梢血在血常規(guī)檢測中的結果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2,19(6):91-92.
[5] 范麗娜,文蔚.140例血常規(guī)靜脈血與末梢血檢驗結果的對比分析[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3,34(4):501-502.
[6] 王兵.靜脈血與末梢血在血常規(guī)檢測中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2,18(20):69.
[7] 史加圣.末梢血與靜脈血在血常規(guī)檢驗中的比較分析[J].求醫(yī)問藥(學術版),2011,9(11):329-329.
[8] 張彩華,王開蓉.不同采血法對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的影響[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4,35(1):107-108.
R446.11
:B
:1671-8194(2017)21-00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