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志道(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qū)金口中心衛(wèi)生院范湖分院,湖北 武漢 430209)
小兒腹瀉病的特色治療及應(yīng)用
金志道
(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qū)金口中心衛(wèi)生院范湖分院,湖北 武漢 430209)
小兒腹瀉;穴位注射;保留灌腸
小兒腹瀉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shù)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yōu)樘攸c的臨床綜合征,重者可引起水和電解質(zhì)紊亂,是嬰幼兒最常見疾病之一。6~48個月多見,1歲以內(nèi)約占1/2。
臨床診斷
臨床上分為感染性腹瀉和非感染性腹瀉。小兒秋冬季腹瀉以病毒感染多見,其中以輪狀病毒為主要病原;小兒夏季腹瀉以細(xì)菌感染多見,其中以致病性大腸桿菌最多見。
1.急性腹瀉水瀉者,用腹瀉特效穴(足外踝與足底垂直線之間)穴位注射,直刺5~10 mm。藥用:異丙嗪(0.5~1 mg/kg)+654-2(2~3 mg)+利多卡因(0.4 mg)。亦可選用水分穴(臍上1cm)穴位注射治療。急性腹瀉脫水者,一般應(yīng)配合輸液治療。
2.慢性腹瀉脾虛或消化不良者,選取雙側(cè)足三里穴位注射,藥用:654-2(1.5~2 mg)+維生素B12(0.2~0.5 mg)。注射器選用1 mL一次性注射器。
3.長期慢性腹瀉小兒用止瀉沖劑、小兒化積口服液配合小兒推拿療法。
4.腹瀉次數(shù)每日超過6~8次以上者,用保留灌腸療法:生理鹽水(50 mL)+慶大霉素(4萬單位)+思密達(dá)(2袋),用一次性導(dǎo)尿管連接50 mL注射器,以液狀石蠟涂抹導(dǎo)尿管,緩慢插入腸道15~18 mm,注射完畢,再快速抽出。
以2004—2014年治療病例為觀察對象,一般1~2次治愈者占85%以上,超過3次以上者不足5%,視為療效失敗,應(yīng)盡快轉(zhuǎn)入上級醫(yī)院兒科診治。此治療方法經(jīng)過筆者在基層臨床十余年觀察,療效確切,相比常規(guī)輸液療法,病程減少一半以上,且方法簡單、藥品易購、安全性高,值得在基層廣泛推廣應(yīng)用。
患者,男,1歲。秋季腹瀉,發(fā)熱,腹瀉黃稀水樣或蛋花湯樣大便,每日6~8次,連續(xù)3 d,伴嘔吐2次,食欲不振,精神欠佳,無咳嗽、驚厥、抽搐及昏迷。查血、尿常規(guī),均在正常范圍,大便常規(guī)未檢出異常白細(xì)胞。初步診斷為: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病。治療采取:①腹瀉特效穴(雙)穴位注射,注射完畢,局部壓迫4 min以防止出血。藥用:異丙嗪(8 mg)+654-2(1.8 mg)+利多卡因(0.4 mL),每穴位抽取一半劑量,不良反應(yīng)可見面頰發(fā)紅、嗜睡,5~6 h可緩解如常人。②輸液療法:生理鹽水(100 mL)+5%碳酸氫鈉(25 mL)+10%氯化鉀(2 mL);生理鹽水(100 mL)+更昔洛韋(75 mg);生理鹽水(50 mL)+西咪替丁(0.15 g);③保留灌腸療法:生理鹽水(50 mL)+慶大霉素(4萬單位)+思密達(dá)(2袋),用一次性導(dǎo)尿管連接50 mL注射器,以液狀石蠟涂抹導(dǎo)尿管,緩慢插入腸道15~18 mm,推注完畢,再快速抽出。
2016-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