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麒
(湖北省應城市中醫(yī)醫(yī)院,湖北 應城 432400)
納米混懸技術在中藥制劑中的應用及發(fā)展趨勢
陳 麒
(湖北省應城市中醫(yī)醫(yī)院,湖北 應城 432400)
20世紀末,在藥物學領域興起了一種新型的給藥技術—納米混懸技術。這一技術可以增強難溶性藥物的溶解度,提高對生物的利用度,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藥物制劑的科學性、有效性。逐漸在藥物制劑領域內受到廣泛關注,成為藥物制劑領域的討論熱點。在本文中,筆者根據工作經驗和對相關專業(yè)的學習,進行對納米混懸技術在中藥制劑中的應用及發(fā)展趨勢這一問題進行探討。希望給予相關研發(fā)人員一定的啟發(fā)。
納米混懸劑;難溶性藥物;應用
伴隨著我國經濟政治快速發(fā)展,我國藥物學術領域也有了較大的進步,所研發(fā)的中藥制劑的整體效果也越來越可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以往中藥制劑的制備工藝、制劑質量、生物利用度低、劑型單一等問題進行了解決。主要因為,我國中藥制劑領域引進了納米混懸技術,該技術深入應用到中藥制劑的生產研發(fā)中,從而改善了中藥使用效果、提升了藥物的安全有效性,研發(fā)出了眾多現代中藥制劑。但是就目前我國制劑研發(fā)情況而言,還有較大上升空間,要想真正達到現代化和國際化的中藥制劑研發(fā)產業(yè)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對科學技術的應用,促進中藥制劑的先進性[1-4]。
納米混懸劑(nanosuspension),是出現于20世紀末期的一項信息納米給藥系統(tǒng)。納米混懸劑的穩(wěn)定劑一般是由純藥物粒子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劑組成,在分散介質中還可進行高度分散,同時形成粒徑為10~1000 nm的亞微粒交替分散系統(tǒng)。通常情況下納米混懸劑的劑型多種多樣,其主要的給藥途徑共有三種:一為口服,在進行口服給藥時,由于藥物的粒徑非常小,而比表面積較大,使得藥物的載藥量總體較高,能夠提高口服時對藥物的吸收速度,保證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另外藥物對孰膜具有較高的孰附性,還能夠在胃腸道部位停留更長的時間。二為注射,納米混懸劑的粒徑較小,進行注射給藥不會出現阻塞毛細血管的現象,同時在注射給藥中藥物載藥量比表面活性劑含量相對較高,可以保障注射藥物的安全性。三為吸入,由于藥物具有粒徑較小的特點和生物孰附性的特點,在進行吸入給藥時可以對肺泡巨噬細胞進行靶向給藥,可以有效提高人體呼吸道對藥物的吸收效果。
2.1 姜黃素:姜黃素是姜黃的重要活性成分,對于控制腫瘤細胞的擴散和生長具有重要意義,并且還具有一定的抗癌能力,整體毒素不良反應較小,是一種整體較為優(yōu)良的藥物。但是姜黃素相比其他藥物,其穩(wěn)定性和水溶性較差,生物利用度較低,不利于加強對姜黃素的利用工作。在此基礎上,可以采用納米混懸技術,通過溶劑蒸發(fā)技術進行制備姜黃素白蛋白納米混懸劑。其中將蛋白作為載體和凍干保護劑。利用納米粒的高度分散性和巨大的表面積,對于姜黃素的溶出速率進行提高,使得72 h體外累計釋藥率可達到96%。
2.2 燈盞花素:在菊科飛蓬屬植物短亭飛蓬燈盞細辛中可提取出燈盞花素,這是一種黃酮類的混合藥物,目前主要用于對腦供血不足、腦出血、冠心病等病癥的治療上。但是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口服生物利用度過低的問題,可以通過制備燈盞花素納米混懸劑進行解決,提高燈盞花素的生物利用度。另外,還可通過超濾法對藥物溶解度和溶出度的檢測,進行燈盞花素納米混懸劑和粗混懸劑在鼠體內部的藥動學研究工作。
3.1 依據中醫(yī)藥理論加強研究中藥納米混懸給藥系統(tǒng):因為量子物質的表面以及尺寸效應,會導致納米級別的藥物在進行加工時,其性質和特性有可能會產生一定的變化。同時,中藥本身的化學成本也較為復雜,就一種藥物而言,在使用過程中,藥物所有成分基本不使用于同一個部位,其釋藥機制也大有差異。所以研究中藥納米混懸給藥系統(tǒng),必須以中醫(yī)藥理論為根本,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深入研究系統(tǒng)的性質和成分以及藥理機制。
3.2 開展固體納米晶體內在相互作用的基礎研究:現階段,進行固體納米晶體再分散性能保護工作,大多數都利用以往的經驗進行選擇,從而制定出可靠的工藝參數。但僅僅利用經驗進行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重現性,不利于工作的有序開展。所以,在現有基礎上,有必要對固體納米晶體內在相互作用進行研究工作,探索納米混懸劑和納米晶體再分散后的液體整體性質,從而保證工藝參數以及固化方式的恰當。
3.3 促進中藥納米混懸給藥系統(tǒng)多元化:在利用中藥納米混懸給藥系統(tǒng)時,大多都把其應用在口服和皮膚給藥上,使用區(qū)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關研發(fā)人員可以加強對其他多種形式給藥系統(tǒng)的開發(fā),例如肺部、眼部等。利用進行對粒子粒徑的控制或者藥物表明修飾等,實現靶向給藥,從而增加靶向部位的整體給藥濃度。
我國使用中藥的歷史源遠流長,中藥對于條例身體和治理疾病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就中藥制劑綜合技術領域而言,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不利于中藥制劑的推廣和使用。所以,加強納米混懸技術在中藥制劑工作的應用,可以有效利于納米載藥系統(tǒng)的特點,推動納米中藥的發(fā)展。在未來,納米混懸技術一定會促進中藥制劑領域的革新,從而使中藥制劑領域形成一套規(guī)范、標準的體系。
[1] 岳鵬飛,王勇,萬晶,等.固體納米晶體給藥系統(tǒng)構建方法的研究進展[J].藥學學報,2012,47(9):1120-1127.
[2] 李之韜,王向濤,鄭歡,等.原人參二醇納米混懸劑的大鼠在體腸吸收研究[J].藥物評價研究,2015,38(2):175-179.
[3] 王懿睿,杜光.難溶性藥物納米混懸劑制備工藝及其應用[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08,27(11):1573-1576.
[4] 沈成英,中寶德,徐平華,等.靈芝三萜納米混懸凝膠劑的制備及其體外透皮研究[J].中草藥,2014,45(19):2770-2775.
R28
A
1671-8194(2017)19-01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