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越敏 沈元良(指導)
浙江省紹興市中醫(yī)院 浙江 紹興 312000
浙醫(yī)春秋
俞根初鮮藥運用經(jīng)驗簡析*
壽越敏 沈元良(指導)
浙江省紹興市中醫(yī)院 浙江 紹興 312000
俞根初 鮮藥 中醫(yī)學術發(fā)掘
俞根初為“紹派傷寒”最具代表性人物,其著作《通俗傷寒論》至今在紹興及周邊地區(qū)仍有較大影響力。鮮藥有藥鮮、汁醇、氣味純正的特點,最能保持藥品的天然性能,如劉完素所云“采其鮮者,其力足耳”。俞氏受先賢影響,臨床喜用鮮藥,頗多效驗。今參考《三訂通俗傷寒論》中相關內(nèi)容,初探俞氏使用鮮藥的經(jīng)驗。
1.1 質純性專,取效速捷:鮮藥在性味上,藥性更突出,比如寒涼之性鮮藥較干品偏涼偏潤;芳香辛竄氣味的鮮藥較干品味厚力峻;鮮藥的藥汁鮮純、汁多,其潤燥之性明顯強于干品,并且吸收見效快。俞氏“學識折衷仲景,參用朱氏南陽、方氏中行、陶氏節(jié)庵、吳氏又可、張氏景岳”,學習歷代醫(yī)家經(jīng)驗,臨證喜用鮮藥,一取其藥鮮力專、透發(fā)力強之故,二取其質淳味厚,藥專力宏,直搗病所。正如何廉臣在“秋燥傷寒”一節(jié)中所言:“選藥制方,莫如鮮藥之取效較速。”
1.2 功效廣泛,諸疾可療:俞氏在“六淫病用藥法”一節(jié)治療風、暑、燥病藥中,較多使用。在“六經(jīng)方藥”一章中,不論發(fā)汗劑、和解劑、攻下劑,還是溫熱劑、清涼劑、滋補劑,均不同程度使用了鮮藥。在“傷寒本證”“傷寒兼證”“傷寒夾證”“傷寒壞證”四大章之各小節(jié)中,或載俞氏自述使用鮮藥的經(jīng)驗,或載何秀山、何廉臣等予以引用補充前賢相關方劑和運用鮮藥的經(jīng)驗。
2.1 品種繁多,用法豐富:俞氏用藥輕靈,臨證多選用草木花類藥,少用介類藥及血肉有情之品,鮮藥使用亦類似。常用植物鮮藥達40余種,如鮮蔥白、鮮生姜、鮮生地、鮮白茅根等。所用動物鮮藥較為少見,有雞子黃、雞子白、豬膽汁、豬胰等。俞氏使用鮮藥,或取其不同用法,或用其不同部位。如生姜、生地、白茅根等均有鮮品及鮮品取汁兩種用法;銀花、稻穗有直接用鮮品與取露使用的不同;鮮冬瓜有用皮、瓤、子的區(qū)別等。
2.2 入藥方式,不拘一格:俞氏鮮藥入藥方式大致有:①入群藥同煎:俞氏用此法居多。如發(fā)汗劑蔥豉桔梗湯中用鮮蔥白三至五枚、淡竹葉三十片,與他藥同煎。②煎湯代水:鮮淡竹茹、鮮枇杷葉、活水蘆筍、鮮茅根等均可運用此法。如清涼劑犀地清絡飲中先用鮮茅根一兩、燈芯五分,煎湯代水。③同沖法:將鮮藥取汁或直接用鮮藥,沖入其他群藥煎取的藥汁中。如攻下劑加味涼膈煎中,俞氏使用鮮竹瀝兩瓢、生姜汁兩滴同沖。④外治法:如赤膈傷寒,俞氏認為“法當內(nèi)外兼施”。具體以細銀針刺腫處出紫血,即以薄棉拭干滋水,隨用解毒清涼散(芙蓉葉、大青葉、青黛、人中黃,共研末,鮮菊葉、天荷葉搗汁調(diào)勻用)涂敷之。
2.3 劑量配伍,隨證變化:鮮藥與干品相同,具體處方用量當據(jù)病癥而變化。例如同是生姜汁,在溫熱劑附子理中湯中,“用生姜汁一瓢”,以溫脾陽;而在清涼劑玳瑁郁金湯中,卻僅用“生姜汁兩滴”,何秀山認為此方中生姜汁與淡竹瀝、鮮石菖蒲汁配伍,“辛潤流利,善滌絡痰”,然生姜畢竟辛溫,在清涼劑中用量宜小。
2.4 改良先方,自創(chuàng)新方:俞氏依據(jù)江南氣候、百姓患病的實際特點,在先賢方劑基礎上多作加減,以增療效。例如俞氏經(jīng)驗方阿膠黃連湯,功用滋陰清火。俞氏此方在仲景黃連阿膠湯的基礎上增加了鮮生地六錢,雞子黃改為先煎代水。何秀山按曰:“生地滋腎水而涼心血,生地用鮮,庶不凝陰。妙在佐雞子黃,色赤入心,正中有孔,能通心氣以滋心陰?!庇崾线€有兩張大量運用鮮藥的自創(chuàng)方劑,一為五汁一枝煎,一為七鮮育陰煎。
俞根初臨床喜用鮮藥,不僅因為當時鮮品價格低廉,取材方便,更是因為鮮藥比干品質純性專、取效速捷、療效更佳。朱良春先生言:“當前中醫(yī)使用的中藥,絕大多數(shù)是干品,喪失了許多有效成分。”這不僅明確指出了中藥干品存在的不足之處,更是在提醒后人必須爭取恢復中藥鮮品的使用?,F(xiàn)代因各種原因,鮮藥在中醫(yī)臨床的使用已寥寥無幾,如植物鮮品最常見多用的僅有鮮鐵皮石斛一種。希冀通過現(xiàn)代先進技術,在不久的將來,能讓更多的鮮藥發(fā)揮特色優(yōu)勢,造福一方百姓。
2016-09-09
浙江省中醫(yī)藥科技計劃項目紹派傷寒名醫(yī)名家學術思想與學術經(jīng)驗傳承研究,編號:2014ZA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