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雄
摘要:隨著我國藝術市場逐漸成熟,行業(yè)內部的競爭也步入白熱化階段。文章借助邁爾克·波特的“五力模型”對中國藝術市場的五種競爭力進行分析,總結出目前影響藝術市場競爭的七大因素,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藝術市場的合作機制,完善藝術市場的發(fā)展體系。
關鍵詞:藝術市場;競爭;合作
檢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圖分類號:J1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6)06-0026-03
2015年10月8日,美團網(wǎng)與大眾點評宣布合并,兩家公司在達成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后占據(jù)了中國O2O團購市場81.4%的市場份額,企業(yè)估值150億美元,比合并前兩家公司的估值總和增加了4D億美元?;ヂ?lián)網(wǎng)企業(yè)抱團取暖的現(xiàn)象給藝術市場帶來的啟示是:中國的藝術市場是將升級競爭態(tài)勢,還是通過引領行業(yè)內部的合作擴大市場份額。
一、藝術市場的競爭
盡管我國擁有全世界規(guī)模最大的藝術市場,但業(yè)內人士仍然認為目前的市場并不成熟,同時,以市場化為導向的藝術生產模式也加劇了行業(yè)內部的競爭。筆者運用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的“五力模型”對藝術市場的競爭態(tài)勢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目前我國藝術市場的競爭存在七個方面的影響,如圖1所示。
(一)贗品泛濫
藝術市場規(guī)模擴大的同時,贗品的數(shù)量也逐漸增加?!按蚣賹<摇蹦步ㄆ街赋觯袊乃囆g市場存在“二八現(xiàn)象”,即兩成是真跡,八成是贗品。除了藝術機構銷售偽作之外,藝術家也仿制自己的作品進行牟利。目前藝術市場的贗品泛濫問題難以得到解決,市場亟需規(guī)范。造假常態(tài)化的現(xiàn)象不僅加劇了藝術市場的惡性競爭,還使市場供貨陷入惡性循環(huán)。
(二)供應量減少
與國外相比,我國的藝術市場私下交易的現(xiàn)象較為頻繁。馬琳(2007)指出,“以畫廊業(yè)為例,國內的畫家更傾向于與買主私下交易,引發(fā)了畫廊的生存危機”。從佳士得所公布的《2015上半年藝術品銷售報告》中看出,我國藝術市場的“私人洽購”活動正逐漸走俏。這種新的藝術交易模式使藝術家的供貨減少,導致藝術市場競爭惡劣。
(三)藝術消費者群體不穩(wěn)定
我國的藝術消費者并未形成固定的藝術消費習慣,藝術消費層次也集中于高端消費群體。王寧和鮑昆(2014)指出目前的藝術市場正逐漸背離它的消費群體,主要原因在于國人對藝術的理解十分混亂,對藝術消費的訴求難以統(tǒng)一。總體而言,盡管我國的藝術購買力與消費動機正逐步上升,藝術市場的參與人群逐漸增加,但藝術消費群體并不穩(wěn)定,愿意長期進行藝術品收藏與投資的消費人群仍較為罕見。
(四)新老藝術家的競爭
由于目前我國藝術市場上的成功藝術家較多,留給青年藝術家發(fā)展的空間較小。劉尚勇(2015)認為新老藝術家的競爭是我國藝術市場的主要競爭之一,具體表現(xiàn)為傳統(tǒng)藝術表達形式與當代藝術表達形式的沖突。隨著政治反腐力度的加大,藝術市場泡沫隨時可能破裂,藝術品交易的萎縮導致原本占據(jù)藝術市場的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價格下調。因此,在當代藝術市場中,藝術家之間競爭也被視作藝術銷售之間的競爭。
(五)國際藝術市場的沖擊
國外藝術市場的管理制度和信譽體系比我國更加成熟。在與國際藝術市場的競爭中,我國的藝術市場表現(xiàn)處于下風,具體體現(xiàn)在同樣的藝術品在海外市場受到廣泛關注,在國內市場卻無人問津,與此同時,國外的藝術品對于中國的藝術消費者來說更具吸引力,中國的收藏家也更傾向在海外購買藝術品。喬倩然(2011)指出國內外藝術市場的爭奪戰(zhàn)已經(jīng)打響,只有全面提升藝術品的品質,才能抵御海外藝術市場的沖擊。
(六)藝術機構之間的競爭
我國藝術市場中的主體是畫廊、拍賣行、文玩商店等藝術機構,這些機構之間存在兩種性質的競爭:一是同類機構間的競爭,例如畫廊與畫廊之間的競爭;二是異類機構間的競爭,例如畫廊與拍賣行之間的競爭。從目前的藝術市場現(xiàn)狀上看,同類機構間的競爭不僅愈演愈烈,異類機構間的競爭也在向一級市場傾斜,導致原本占據(jù)一級市場的藝術機構前景悲觀。
(七)投資替代品的威脅
盡管藝術市場逐漸回暖,但藝術品投資的形勢仍十分嚴峻。住建部部長陳政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表示,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正企穩(wěn)回升,給了投資者極大的信心。有分析認為,類似股票、基金等傳統(tǒng)投資項目仍是未來投資者關注的焦點,而互聯(lián)網(wǎng)、能源等新興投資領域將會取代藝術品投資的現(xiàn)有地位,在未來十年成為新的投資方向。因此,藝術市場在發(fā)展的同時應當制定相應的策略和方法,維持藝術投資者的消費忠誠度,增強藝術投資的利益驅動因素。
二、藝術市場的合作
世界上有90%以上的大型跨國公司建立了企業(yè)間的合作機制,從競爭走向合作,不僅可以降低藝術生產與銷售的成本消耗,同時合作的組織之間可以互相取長補短,提高對資源與能力的整合效率,進而共同提升競爭力。在藝術市場中,Giovannl B.Dagnino,Elena Rocco(2009)用“競爭性合作”(Coopetition)一詞描述了藝術品交易領域的發(fā)展趨勢,提出藝術市場應建立新的合作機制來驅動市場的發(fā)展。本文基于中國藝術市場競爭的七種影響因素,提出了藝術市場的四種合作模式:
(一)政府與市場之間的合作
文化部在2013年正式起草了《藝術品市場管理條例》,標志著政府職能部門介入藝術市場的監(jiān)管。2016年,文化部頒布《藝術品經(jīng)營管理辦法》,明確提出了藝術市場的交易、鑒定、投資等內容的相關管理條例。由此可見,政府職能部門希望加強自身在藝術市場中的存在感,引導藝術市場的正常發(fā)展。因此,政府對藝術市場的管理不應停留在公私對立的層面,而應在政府與藝術市場的協(xié)同合作中建立公私協(xié)力的關系,共同打擊贗品銷售、非法交易等問題,進一步整頓和規(guī)范市場秩序。
(二)市場與市場之間的合作
遲旦和孟力(2015)提出藝術文化市場間的合作體系是市場發(fā)展的動力源。從市場層次上劃分,藝術市場間的合作分為內部市場合作和外部市場合作。內部市場合作是指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的合作,明確并實現(xiàn)各級市場的使命與價值,消除跨市場領域的藝術機構之間的惡性競爭;外部市場合作是指國內藝術市場與國外藝術市場的合作,通過資源與技術的交換,縮小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間的差距,緩解國際藝術市場對本土的沖擊。
(三)顧客與市場之間的合作
長期以來,藝術市場堅持“顧客至上”的基本原則。楊佳煥和王潤心(2D1 0)認為從客戶需求出發(fā)的市場經(jīng)營理念實際上是一種藝術消費陷阱。從藝術市場的銷售反饋上看,顧客希望能在藝術消費的過程中獲得更深刻的藝術體驗,這就要求藝術市場不要把顧客當作“上帝”看待,而應讓藝術消費者參與藝術價值交換的過程,成為藝術市場的“利益代言人”。只有建立顧客與市場間的互動合作關系,才能讓藝術市場在獲得穩(wěn)定消費群體的同時,增強顧客的藝術體驗。
(四)藝術家與市場之間的合作
藝術家與藝術市場處于一種“曖昧”狀態(tài),一方面藝術家不愿被市場主導,希望能夠堅持表達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呈現(xiàn)個人風格特征鮮明的藝術作品;另—方面藝術家又不愿脫離市場,希望借助市場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宣傳,從而獲取更大的經(jīng)濟效益。趙孝萱(2012)指出目前藝術家與藝術市場的矛盾在于雙方不懂得如何開展合作,究其原因在于藝術家與藝術市場的合作不僅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同時還涉及到利益分配、代理模式、合作年限等問題。因此,藝術家與市場之間的合作首先應該建立完善的篩選模式和推廣體系,在市場對藝術家的選擇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能夠幫助藝術家進行自我營銷,從而建立互利共贏的合作關系。
三、總結
競爭對于世界各國的藝術市場而言都是一種正常的商業(yè)行為,在當今我國藝術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任何一家藝術機構都不可能獨占整個市場,同時也沒有任何一家藝術機構可以在市場環(huán)境外獨立生存。由于我國的藝術市場仍不成熟,通過合作,不僅可以改善目前藝術市場惡性競爭的現(xiàn)狀,同時可以凝聚市場的資源與能力,為消費者提供更優(yōu)質的產品和服務,使我國藝術市場的發(fā)展邁向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