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后起,筆名伯鴻?,F(xiàn)任華夏書法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研究會常務理事、遼寧省周易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禪易書法協(xié)會副秘書長等職。其書作在2009年第三屆中國(東北)文化交易博覽會上獲二等獎;在2009年北京舉辦的佛教書畫大賽中獲二等獎;在2010年“公益文化杯”中國書畫巡展中獲優(yōu)秀作品獎;在2011年大東北首屆萬人藝術節(jié)中榮獲銀獎,以及“銀河杯”書畫大賽二等獎、“蘭亭杯”書畫大賽三等獎、2014全國書法征集名人獎等。
伯鴻對易學、儒學、道學均有研究建樹,尤為鐘情和癡醉于書道,認為書法一學及其表現(xiàn)形式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氣象風脈的集中與統(tǒng)概。從臨《泰山經(jīng)石峪金剛經(jīng)》始,伯鴻遍臨諸家,尤重碑學,對《[病] [人 人][人][土]鶴銘》《石門頌》等摩崖石刻心馳神往,臨研不止;觀書史流韻,覓筆墨魂魄、悟覽書道空靈玄妙之精神氣象,沉潛其中,踐行不已。
伯鴻認為書法的概念和內涵應上升為書道并涵納諸元;若以書道觀之,書作就涵融了技法、文化、藝術、哲學等諸元。在書作表現(xiàn)形式上,他追求文化的多維和意脈的縱深:書作外延及內蘊涵詠應具儒學的溫潤、道學的玄潛、釋學的空靈。在創(chuàng)作上他踐行書者對歷史和大千的哲學思考與表達、文化的傾訴、靈魂的訴說。他還認為,書者應在人性與神性中思考,在歷史、文化與哲學中拷問,在筆墨渲伏中玄達,在魂墨同一中暢神。
伯鴻的書作以儒釋道易文化為達觀與蘊載,在書道上聳禪易一派,尚空靈之意味并寫意為宗,以心發(fā)之、以魂思書之、以筆墨線條之靈動現(xiàn)之張之,呈禪易文化之象,是為禪易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