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
《倚天屠龍記》里,張無忌與周芷若在荒島之上,在謝遜的見證下,訂下婚約,后來濠州婚禮上,趙敏突然出現(xiàn),張無忌隨趙敏而去。那么,問題來了:按照當時的法律,已有婚約的雙方,如果一方悔婚,另一方是否可以到衙門起訴對方?
《倚天屠龍記》里,張無忌與周芷若在荒島之上,在謝遜的見證下,訂下婚約,后來濠州婚禮上,趙敏突然出現(xiàn),張無忌隨趙敏而去,臨走前對周芷若說:“芷若,請你諒解我的苦衷。咱倆婚姻之約,張無忌決無反悔,只是稍遲數(shù)日……”但畢竟還是悔婚了。其實《射雕英雄傳》中的郭靖也是一名悔婚男:與華箏公主有婚約在前,與黃蓉成親在后。
那么,問題來了:按照當時的法律,已有婚約的雙方,如果一方悔婚,另一方是否可以到衙門起訴對方?
這個問題涉及到法律如何看待民間婚約的效力。多數(shù)現(xiàn)代國家的法律都不承認婚約的法律效力,如大陸法系中的德國《民法典》規(guī)定,不得根據(jù)婚約而提起締結(jié)婚姻的訴訟,就婚姻不締結(jié)而作出的違約金約定,在法律上為無效;婚約在普通法系的英國也不具備強制執(zhí)行的效力,當一方解除婚約,另一方不得因此向法院提起訴訟。
但是在古代,不管是羅馬的市民法,還是教會的寺院法,都承認婚約的法律效力,婚約一經(jīng)訂立,雙方便構成準婚姻關系,法律保護這一準婚姻關系。按羅馬市民法,未婚夫有權對侮辱其未婚妻的行為提起訴訟;按寺院法,違反婚約的一方甚至要接受懲罰。
中國傳統(tǒng)的律法同樣承認婚約的效力,并將婚約納為締結(jié)婚姻的必要條件之一。一樁合法婚姻的締結(jié),需經(jīng)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否則便如同私奔:“六禮備謂之聘,六禮不備謂之奔”。這六禮中,前四禮均屬婚約范疇,四禮完成,即意味著雙方已經(jīng)訂立了婚約。以后一方若違反婚約,另一方則有權提起訴訟。
按《唐律疏議》,在涉及婚約糾紛的訴訟中,悔婚一方將會被追究法律責任:“諸許嫁女,已報婚書及有私約(先知夫身老、幼、疾、殘、養(yǎng)、庶之類)而輒悔者,杖六十(男家自悔者,不坐,不追聘財)。雖無許婚之書,但受聘財亦是。若更許他人者,杖一百;已成者,徒一年半;女追歸前夫,前夫不娶,還聘財。”
什么意思?就是說,兩姓訂下婚約之后,假如女方悔婚,男方可以將女方告上法庭,女方則將被“杖六十”,并強制履行婚約;不過,如果男方在訂婚時隱瞞了“老、幼、疾、殘、養(yǎng)、庶”等信息,女主可以解除婚約;假如男方悔婚,則不問罪,但不得索回聘財。女方違反婚約而跟第三方締結(jié)的婚姻關系,為無效婚姻。這是唐朝的情況。
宋元法律關于悔婚的規(guī)定,跟唐朝差不多,女方悔婚會被追究刑責,男方悔婚無刑責,但不可追回聘財。宋《刑統(tǒng)》的相關條文直接抄自《唐律疏議》,但后來又在編敕中增補了新條款:“諸定婚無故三年不成婚者,聽離?!被榧s如果三年內(nèi)無故不履行,任何一方可以單方面解除婚約。
元朝典章則規(guī)定:“諸有女許嫁,已報書及有私約,或已受聘財而輒悔者,笞三十七;更許他人者,笞四十七;已成婚者,笞五十七;后娶知情者,減一等,女歸前夫。男家悔者,不坐,不追聘財。五年無故不娶者,有司給據(jù)改嫁。”宋元法律承認女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解除婚約,較之古典的《唐律疏議》,無疑是進步的體現(xiàn)。
看了宋元時期的相關立法,我們可以知道,張無忌悔婚,周芷若有權起訴他,但張無忌不會因為悔婚而受到刑罰,只是他送給周姑娘的聘財將收不回來。(哪位知道張無忌送了周姑娘什么禮物?)
那么張無忌與周芷若原來的婚約是否還有效?從法律上講,舊時婚約是具有強制執(zhí)行效力的,即法官可以強制要求悔婚的一方履行婚約。不過,我們以常理常情便可以知道,強扭的瓜不甜。宋人就認為,“既已興訟,縱使成婚,有何面目相見”?若是強制執(zhí)行婚約,“后日必致仇怨愈深,紊煩不已”。
因此,宋朝法官在處理悔婚訴訟時,一般不會強制訂婚雙方履行婚約,而是援引“諸定婚無故三年不成婚者,聽離”的立法精神,“斷之以法意,參之以人情”,解除訴訟雙方的婚約。余下的事情,就是怎么確定違約方的責任,主要是聘財?shù)奶幏?。這一般看法律的規(guī)定,以及訂婚雙方怎么約定。許多人在訂婚時,也會在婚書上寫明雙方的違約責任,如黑水城出土的一份元代納聘婚書,上面有這么一條約定,“先悔者罰五十兩(銀)與(對方)”。
換言之,在宋元時期,婚約的強制執(zhí)行效力已經(jīng)有所弱化,法律往往只是將其當成一份民事契約合同,悔婚的一方按法律規(guī)定與雙方約定,承擔違約責任。
不論中西,婚約都曾經(jīng)是婚姻關系的組成部分,存在于久遠的傳統(tǒng)中。即便在今天,許多地方仍然保留著訂婚的習俗,我們的語言習慣中也保留著“未婚夫”“未婚妻”的稱謂。只是隨著近代社會的來臨,婚約的法律效力在很多國家都越來越弱化。
中國大陸現(xiàn)行的《婚姻法》并不承認訂婚,只以司法解釋的形式說明:解除婚約時,若一方給付了彩禮并造成給付人生活困難的,可以要求返還彩禮。也就是說,今天,在法律意義上并不存在“悔婚”的行為,悔婚也不需要承擔違約責任。然而,由于民間社會仍有訂婚的風俗習慣,由悔婚引發(fā)的民事糾紛時有所聞。法律對訂婚習俗的視而不見、避而不談,導致法官在處理這類糾紛時常常感到為難。
其實,今天的歐美國家,以及中國的臺灣地區(qū),盡管都不承認婚約的強制履行效力,但都承認婚約具有民事締約的性質(zhì),訂婚雙方具有守信的義務,當一方違約時,另一方有權請求返還訂婚時的贈與物,甚至可以請求有過錯的一方支付損害賠償。因此,這些國家或地區(qū)在民法典或判例上,對于解除婚約后的贈與物處分、損害賠償請求,都作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
我們假設張無忌與周芷若生活在今天的臺灣,張無忌在婚禮上逃婚,給周芷若造成了極大的精神損害,周芷若因此提起訴訟。
那么,根據(jù)臺灣施行的“民法典·親屬編”第975條,“婚約,不得請求強迫履行?!敝苘迫舨荒苷埱蠓ü倥刑帍垷o忌履行婚約,與趙敏分手。但周芷若可以按“民法典·親屬編”第977條與第979條,“婚約解除時,無過失之一方,得向有過失之他方請求賠償其因此所受的損害”;“因訂定婚約而為贈與者,婚約無效、解除或撤銷時,當事人之一方,得請求他方返還贈與物”,要求張無忌賠償,并返還贈與物。(哪位知道周姑娘送了張無忌什么禮物?)
但張無忌也可以根據(jù)“民法典·親屬編”第976條,“婚約當事人之一方,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他方得解除婚姻約:九、有其他重大事由者?!睘樽约恨q護:他在婚禮上逃婚,是為了拯救義父謝遜,屬于法律規(guī)定的“重大事由”,因而不需要為解除婚約而承擔違約責任。至于最后法庭將會如何裁決,那就看法官了。
我覺得,大陸的《婚姻法》,也應當補上婚約解除情況下贈與物處分與損害賠償方面的規(guī)定。畢竟,訂婚的習俗不可能很快消失,法律不能對它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