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芳 馬睿杰 林咸明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 杭州 310005
關于《經絡腧穴學》教學的若干建議
陳利芳 馬睿杰 林咸明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 杭州 310005
[目的]進一步提高《經絡腧穴學》教學質量。[方法]在從事《經絡腧穴學》教學工作10余年的基礎上,對該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思考和總結。[結果]提出3條建議:(1)采用比較記憶法、善于歸納總結是學好經絡腧穴學基礎知識的重要方法;(2)了解穴性,遣方用藥,理貫針灸,可以培養(yǎng)學生辨證論治思維,提高針灸臨床診療能力;(3)追根溯源學經絡,師古不泥求創(chuàng)新,在教學過程中有必要講解每條經絡的形成發(fā)展過程和某些穴位的歷史沿革。[結論]使學生深入了解針灸學科的形成發(fā)展,有助于培養(yǎng)其專業(yè)思維、激發(fā)創(chuàng)新能力。
經絡腧穴學;教學;針灸學科;歷史沿革
《經絡腧穴學》是針灸學科的基礎課程,是針灸專業(yè)理論基礎的核心內容。該課程教學對培養(yǎng)針灸專業(yè)人才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在從事該課程教學10余年,在教學過程中,深刻體會到,對于學習任務繁重的針灸專業(yè)本科生而言,學好專業(yè)基礎課并非易事,需要采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此外,如果能夠在基礎課程的教學過程融入針灸醫(yī)學創(chuàng)新理念的培育,這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將大有裨益。近10年的《經絡腧穴學》教材在編排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改進,但仍有很多值得進一步提升的空間[1-3]?,F(xiàn)將我們教學《經絡腧穴學》過程中的幾點建議總結如下。
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經絡腧穴學》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非常多,要想把十二經脈的循行分布和主要腧穴的定位歸經準確無誤地記住,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很多學生都覺得腧穴定位既枯燥乏味,又不好記憶。針對這一點,很多老師總結了一些記憶方法,包括簡單的數字記憶、圖像記憶、比較記憶、循行記憶、規(guī)律記憶等多種記憶法[4-5]。本人認為,準確記憶的難題在于相近區(qū)域的腧穴和經脈循行很容易混淆,所以“比較記憶法”需要貫穿各論的學習過程。
首先是手足三陰三陽經的比較記憶?,F(xiàn)行的教材是按照十二經脈的循行順序進行編排的,本人嘗試過按照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的順序,一邊講解每條經絡腧穴,一邊進行比較分析。講完3條經絡以后,要求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對三條經絡進行全面的分析總結和比較,包括本經所屬臟腑的生理病理特點、經脈循行、分布和病候、腧穴定位和主治等。在期末測評時,發(fā)現(xiàn)這種教學方法對學生掌握十二經脈循行流注和交接規(guī)律并無影響,但對經脈分布和腧穴定位的記憶更加準確而深刻。
其次是分部位比較記憶。在講授完“十四經”的全部內容后,布置學生對十四經穴進行列表分部位總結比較,比如頭面部、頸項部、軀干部(前面、后面)、上肢部、下肢部、足部等。在示教課上,先邀請學生進行幻燈片演示講解,要求圖文并茂。教師再利用模型等教具,結合真人點穴,對學生進行點穴指導。分部位比較記憶法對學生熟練掌握各個部位的腧穴歸經和定位有很大幫助,需要重復多次訓練和記憶,學生一旦熟練掌握了每個部位所在的腧穴,就可以為今后的臨床實踐打下較好的基礎。
第三是對具有相似特性或特點的腧穴進行比較和總結,比如所有位于動脈處的穴位、具有類似特殊功效的腧穴(例如通便、行氣、化痰等)、名稱相似的腧穴、對刺灸法有特殊要求的穴位、特定穴(八會穴、十六郄穴、八脈交會穴、十五絡穴)等等。總之,在經絡腧穴的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采用正確的學習方法,通過多渠道比較記憶法,善于歸納總結,如此才能把這門內容豐富的基礎課程學扎實。
針灸醫(yī)學作為中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臨床證治思維離不開辨證論治和整體觀。中藥處方講究理、法、方、藥,針灸治病同樣需要理、法、方、穴、術。而穴位的選擇正是臨床施治的關鍵點,是針灸醫(yī)生與患者溝通的橋梁??上Ы鼛啄甑摹督浗j腧穴學》教材在穴位的介紹中都缺乏關于穴位功效的內容,只有主治病癥,而且同一經絡上很多穴位的主治病癥都很相似,這給學生帶來很大困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有學生問道:每個穴位的主治有那么多,該如何記憶?回答這個問題顯然不難,即包括近治作用、遠治作用和特殊作用。但從這三個方面去了解穴位的功效是很粗淺的,不了解穴位的特性,就難以通過針灸組穴去落實辨證施治。
穴性的概念由已故針灸大家程莘農院士提出[6],程院士認為穴性如藥性,不僅具有藥性的寒熱溫涼作用,更重要的是對不同位置、不同層次的定位認識,使得穴位發(fā)揮其靶向性的治療作用,明確配伍方能做到正確到準確,再由準確到精確的處方,才能在臨床診療中取得明顯效果。事實上,很多穴位的特性是不明確的,或者是尚未被發(fā)現(xiàn)的,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選擇部分重點腧穴進行穴位特性的講解。穴性的解讀可以從穴位的特殊屬性入手,如五輸穴對應的木火土金水五行屬性;也可以參考古代的針灸學典籍和現(xiàn)代的針灸大家關于穴位功效的論述。但是,穴性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的針刺深度與行針手法、不同的刺灸法可以在同一穴位產生不同的功效,這跟中藥的不同炮制手段產生不同的藥效有些相似。在認識穴性的基礎上,可以形成一些經典的針灸穴位處方,比如,太溪和太沖組成“平肝潛陽”方,中脘、下脘、氣海、關元組成“引氣歸元”方,足三里和三陰交為“補氣養(yǎng)血”方等等。對于穴性的教學,使學生在選穴用穴的時候不單單只會想到近處取穴和遠道取穴,在培養(yǎng)他們辨證論治思維的同時,可以進一步提高其針灸診療能力。
針灸學的發(fā)展有著悠久的歷史,經絡腧穴理論的發(fā)展形成過程,特別是每條經絡的形成和完善過程,對于初學者來說很有必要了解。這就好比對一個人的認識,知道此人的籍貫、出生地以及家庭背景,即所謂“知根知底”,有助于更清晰而全面地了解此人。目前的教材在經絡和腧穴的總論部分都有“歷史沿革”的內容,但在各論部分尚缺乏對每條經絡(包括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形成過程的介紹。事實上,學生如果能夠了解到每條經絡的形成和完善過程,將有助于他們加深對經絡腧穴的認識和理解,并解開很多在學習中的困惑。同時對整個經絡系統(tǒng)的形成、發(fā)展、完善過程也會有更深入的認知,有助于他們專業(yè)視野的拓寬,為今后本學科的發(fā)展奠定一定的基礎。
3.1 課堂教學舉例之手厥陰心包經 在手厥陰心包經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會有這樣的困惑,五臟(心、肝、脾、肺、腎)和六腑(胃、大腸、小腸、膽、膀胱)分別有各自所屬的一條經絡。心包不是五臟之一,為何十二經脈中會有手厥陰心包經?這就需要追根溯源,對心包經的由來進行考證。在現(xiàn)存最早的針灸學專著中,《足臂十一脈灸經》是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較全面記載人體經脈循行路線及所主疾病的著作。共有“足”和“臂”兩個篇目,其中足脈六條、臂脈五條。與現(xiàn)在的“十二經”相比,唯獨缺少“臂厥陰脈”。但是書中關于“臂太陰
脈”的記載為:“臂太陰脈,循筋上廉,以走臑內,出腋內廉,之心。其病:心痛,心煩而噫……。”此處雖言臂太陰脈,但其病候敘述與肺幾乎無任何關系,而是與心有關。之后的《陰陽十一脈灸經》,雖仍然缺少手厥陰經之名稱,但卻有手厥陰經的循行描述:“臂少陰脈:起于臂兩骨之間,之下骨上廉,筋之下,出臑內陰……?!边@里的“臂少陰脈”就是現(xiàn)在的手厥陰經。所以,在最早的《足臂十一脈灸經》與《陰陽十一脈灸經》中雖然沒有手厥陰經名稱的記載,但均有關于現(xiàn)手厥陰脈循行和主治的相關敘述,而缺乏對現(xiàn)手太陰肺經的描述。直至《靈樞·經脈》篇,不僅出現(xiàn)了手厥陰經的名字,而且對其循行的描述也進行了完善:“手心主厥陰心包絡之脈,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此時,已將手太陰肺經與手厥陰心包經區(qū)分開,但將手少陰心經與手厥陰心包經同視為心之脈。《靈樞》與《難經》均取手厥陰穴治療心之疾,概因心為“君主之官”,心包絡為“心主之宮城”,兩者本為一體,其氣相通,心有病,則由心包絡代心受邪,故心包雖不屬五臟之一,但卻有所屬經脈,主治心系疾患[7]。
3.2 課堂教學舉例之足少陽膽經 在足少陽膽經的學習中,有一個很突出的問題:膽經在現(xiàn)行教材的循行圖中側頭部的循行路線看似有“三折三曲”,很復雜,但經脈循行的描述卻非常簡單。《靈樞·經脈》:“膽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后……,”短短12個字,卻包括了20個腧穴。學生不解,這么復雜的循行路線為何描述得這么簡單或根本無描述,這20個穴位憑什么就歸為足少陽膽經呢?所以,有必要對足少陽膽經經脈和腧穴的形成發(fā)展過程進行追根溯源。膽經的頭部穴位在《內經》中散見于各篇之中,除了本神、率谷以外,在《內經》中大都都已提及,但是位置多不明確,或有名稱無定位,或雖有定位但屬后人注解的觀點。經絡腧穴理論是在古代醫(yī)家不斷的傳承過程中發(fā)展完善起來的,古人講究“寧失其穴,勿失其經”的原則。所以,有些在《內經》中屬于某一經或幾條經絡交會的穴位,由于所在位置與經絡循行的關系,在《針灸甲乙經》中被歸入了別的經脈中?!秲冉洝分袑τ陬^部的穴位是這樣描述的:“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已經把督脈、膀胱經、膽經進行分行、分段。《素問·氣府論》中描述膽經頭部的穴位:“兩角上各二,直目上發(fā)際各五,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各一,銳發(fā)下各一,客主人各一……”但只是一個大體部位的描述,并不精確?;矢χk在《針灸甲乙經》中把膽經的頭部穴位進行分經分線,分為“頭直目上入發(fā)際五分卻行至腦空”線,“頭緣耳上卻行至完骨”線等,之后又確定了每個穴位的具體位置,使得原文中的“上抵頭角,下耳后”通過規(guī)定的穴位有了現(xiàn)在具體的經絡走向??梢姡都滓医洝肥窍韧ㄟ^膽經在側頭部的分部分線,再將《內經》中記載的側頭部的穴位歸入膽經,最后確定具體定位[8]。
通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經絡腧穴學理論的形成并非基于客觀依據,更多的是以理論為基礎的。隨著臨床實踐的積累和現(xiàn)代科研的新發(fā)現(xiàn),經絡的循行分布和腧穴的歸經定位完全可以進一步補充和完善。追根溯源、師古不泥,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繼承”的理念,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
綜上,采用比較記憶法、善于歸納總結是學好經絡腧穴學基礎知識的重要方法;了解穴性,遣方用藥,理貫針灸,可以培養(yǎng)學生辨證論治思維,提高針灸臨床診療能力;追根溯源學經絡,師古不泥求創(chuàng)新,在教學過程中有必要講解每條經絡的形成發(fā)展過程和某些穴位的歷史沿革,使學生深入了解針灸學科的形成發(fā)展,有助于培養(yǎng)其專業(yè)思維、激發(fā)創(chuàng)新能力。經絡腧穴學是針灸學科的基礎和核心內容,也是一名針灸學專業(yè)教師需要終身學習和專研的課程。如何學好經絡腧穴學,始終是值得針灸專業(yè)的學生和教師深入探討的一個問題。
[1] 陳曉軍.歷版《經絡腧穴學》編寫特點之對比[J].中國針灸, 2016,36(9):987-989.
[2] 馬原谷,忠悅,白增華,等.《經絡腧穴學》不同版本教材解讀[J].光明中醫(yī),2016,31(10):1501-1503.
[3] 王述菊,閆慶軍,陳邦國,等.《經絡腧穴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13(5):78-79.
[4] 李杰,卜凡尤,張林峰.淺談《經絡腧穴學》多種記憶法[J].上海針灸雜志,2016,35(2):249-251.
[5] 馬向麗.講授《經絡腧穴學》的記憶方法淺談[J].江西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28(2):100-102.
[6] 王瑩瑩,楊金生,程凱,等.程莘農學術思想和成才之路探源[J].北京中醫(yī)藥,2013,32(8):631-633.
[7] 李巖,王燕.試談手厥陰心包經的沿革與完善[J].天津中醫(yī)學院學報,1999,18(1):38-40.
[8] 黃利民.膽經頭部20穴的定位[J].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1990, 13(3):23-24.
Some Suggestions on Teaching the Course of“Meridians and Acupoints
”CHEN Lifang,MA Ruijie,LIN Xianming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310005)
[Objective]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Meridians and Acupoints”.[Methods]Based on the ten-year experience of teaching the course of" Meridians and Acupoints",the authors suggest three issues on how to study well with this subject.[Results]The first,using the comparing method to remember meridians and acupoints,always do analysis and summary are all important ways to learn the basic knowledge.The second,understanding the property of acupoints,make prescription of acupoints like the way of making Chinese herbal formula according t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can cultivate students'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acupuncture clinic.The third,introducing the origin,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each meridian and some special acupoints.[Conclusion]The above three suggestions can help students to learn better about the science of acupuncture,and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thinking,and mine the potential ability of innovation.
meridians and acupoints;education;acupuncture subject;historical development
R245.9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編號:1
1005-5509(2017)02-0168-03
10.16466/j.issn1005-5509.2017.02.020
2016-10-27)
浙江省高等教育課堂教學改革項目(kg2013189);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針灸學)建設經費(國中醫(yī)藥發(fā)[2009]30號);第二期(2015年度)浙江省醫(yī)壇新秀人才培養(yǎng)經費
Fund projects:The Project of High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of Zhejiang Province in 2013(kg2013189);The Funding of Key Subject Construction(acupuncture)from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ocument[2009]30);The Project of “Rising Stars in Medical Sector”of Zhejiang Province(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