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堅守與圖變—傾聽傳統(tǒng)文化傳承人的聲音

        2017-01-11 07:21:05趙芳劉瑜澍龍成鵬黃志堅
        今日民族 2016年12期
        關鍵詞:佤族文化

        ◇ 文·圖 / 趙芳 劉瑜澍 龍成鵬 黃志堅

        堅守與圖變—傾聽傳統(tǒng)文化傳承人的聲音

        ◇ 文·圖 / 趙芳 劉瑜澍 龍成鵬 黃志堅

        編者按:11月21日至27日,云南省民族宗教委組織的“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人才培訓班”在云南民族干部學院開班,首次把全省范圍內近百名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代表性傳承人集中在一起學習、培訓。

        云南的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猶如漫天繁星,熠熠生輝,又如浩瀚大海,豐富深厚,其代表性傳承人則猶如活態(tài)的博物館、或行走的民族文化名片。我們選取幾位,如同在星空中圈點出幾顆星星,在大海中汲取幾朵浪花,借此呈現(xiàn)云南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的多樣性現(xiàn)狀,通過他們一張張生動的面孔,觀照他們的情感、他們的摸索、他們的困惑、他們的期盼……

        劉安逵:“非物質文化的春天到來了”

        近10年來,在國家力量的推動下,各地“非遺”保護正在蓬勃發(fā)展。但“非遺”保護,并非政府單方面的行為,推動這項事業(yè)的根基在于民間的傳承人。從劉安逵、張金星、王秀芬和魯茸吉稱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熾烈的感情,正是這種不斷被喚醒的文化自覺,讓民族傳統(tǒng)文化有了延續(xù)的可能。

        劉安逵

        騰沖市固東鎮(zhèn)順利村劉家寨人

        漢族

        1969年11月生

        騰沖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

        47歲的劉安逵放下雕刀,仔細端詳著手中做到一半的皮影人像,“嗯,身材應該再粗壯些,才符合我們少數(shù)民族的彪悍。”他沉吟著。從六七歲偷出父親加工好的牛皮,悄悄用雕刀雕出各種形象,帶著小伙伴在窗戶上比畫演戲,到30歲又重新拿起雕刀,接過父親劉永周的衣缽,開始傳承“騰沖皮影戲”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期間的曲折讓劉安逵感慨良多。

        皮影戲在洪武年間由中原傳入騰沖,與當?shù)厣贁?shù)民族文化融合后,形成了滇西特有的門派:中原的皮影雕刻人物多為瘦臉,身子呈流線型,但騰沖的皮影講究四角方圓,武將身材要粗壯,以此彰顯少數(shù)民族的彪悍;中原唱腔以對話為主,而騰沖皮影戲的唱腔以表白為主,伴奏音樂加入洞經(jīng)等云南特有的民族元素。

        劉安逵一家?guī)状及V愛這門藝術。其父劉永周是騰沖固東鎮(zhèn)劉家寨皮影戲的第四代傳人,也是云南省民族民間高級美術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我祖父、父親那個年代以表演為主,到各個寨子去唱戲。人家專門派車、派十多匹馬來接戲班、道具。我祖父唱到了各個土司、土官家,甚至唱到緬甸。那時皮影戲算是人們一種生活需求,一年365天天天都能表演。那是皮影戲的鼎盛時期。”

        “我從小愛好藝術,但是剛工作時,非物質文化還不太被重視,做皮影無法生存,我就和父親一起在寺廟里做泥雕、雕菩薩。到我30多歲時,皮影日益受到重視,我們才又開始把工作重心放在皮影上,現(xiàn)在我是騰沖皮影戲的省級非遺傳承人。如今這個年代,電影、電視、各種文藝把表演市場占據(jù)了,但好在人們又開始重視傳統(tǒng)手工藝、工藝品,所以市場又開始復蘇。我們在抓好皮影工藝的同時還要把工藝品推向藝術性、走市場化。我們想要把表演推出來,以表演帶動產品銷售。”

        2016年5月,“劉永周皮影戲館”在騰沖高黎貢國際旅游城里正式開業(yè),皮影戲館集表演、制作、銷售為一體。在兒子的建議下,劉安逵在館內安排了形式多樣的體驗活動。在這里,客人可以參觀騰沖皮影歷史、觀看皮影表演,還可以在師傅指導下,體驗雕刻、上色的工藝,制作一個自己喜歡的皮影帶走。此外,皮影戲館還組織客人自己到舞臺上表演?!叭绻卸畟€家庭,可以分成不同的小組,各小組上臺表演,我們做評委看哪個演得好我們就贈送禮品,大家也很喜歡這種互動的方式?!眲插诱f,“開館到現(xiàn)在,我們接待了好幾千人,來的無論大人小孩兒都相當喜歡?!?/p>

        劉安逵的兒子大學畢業(yè)后就跟他一起經(jīng)營皮影戲。對兒子的表現(xiàn),劉安逵贊賞有加,“年輕人在宣傳、做市場、網(wǎng)絡經(jīng)營方面比我們做的好?,F(xiàn)在皮影戲要依托于騰沖的旅游市場,如果游客多,我們的產品也好賣。在騰沖,愛好皮影的可能只有幾百人,但如今是網(wǎng)絡時代,我們準備申請個品牌,在網(wǎng)絡上推廣。試想,如果其他地方的人通過網(wǎng)絡喜歡上我們的皮影戲,那得有多少人?”

        2011年,固東鎮(zhèn)上的騰沖皮影傳習館開建,當?shù)卣畵芰丝?,還協(xié)調動員涉及到的百姓搬遷,支持力度很大;近期,由當?shù)卣疇款^,要讓騰沖皮影走進校園。

        “我們騰沖以前還有幾個皮影班子,人家早就不表演了?,F(xiàn)在看形勢好了,國家重視,有好幾家又搬出了原來的戲箱,來跟我們重新學制作和表演了。”對騰沖皮影戲的傳承和未來,劉安逵有了更多的期待,他說,“非物質文化的春天到來了?!?/p>

        精致的皮影人像 肖育文 攝

        什么是“非遺”

        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有如下定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xiàn)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聯(lián)合國定義的“非遺”,有5個方面:口頭傳統(tǒng)和表現(xiàn)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jié)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tǒng)手工藝。

        這個定義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關于“非遺”的定義,幾乎一致。“非遺”保護工作,是文化方面,中國與世界最容易達成共識的領域之一。

        大理州劍川縣是滇藏茶馬古道上的千年重鎮(zhèn),素有“木雕之鄉(xiāng)”之稱,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劍川木雕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藝術價值很高。劍川木雕能做古建筑及居家的雕花裝飾、民間樂器、日常用品等。建筑裝飾中最有特色的為格子門,一般以4扇或6扇為一堂,置于寺廟大殿和居家正廳客堂,有2層至4層鏤空浮雕等。內容有“富貴根基”“喜鵲登梅”“鴛鴦戲水”“白鶴飛松”“鹿鶴同春”“八仙過?!钡?,雕工精細,層層鏤空,空間層次明朗;浮雕和立體雕巧妙融和,生動活潑。2011年,“劍川木雕”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張金星

        云南劍川人

        白族

        1953年3月生

        劍川木雕代表性傳承人

        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民間工藝美術家”

        張金星:“手藝人嘛,做一件事情就要把它做好”

        “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大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民間工藝美術家、云南省木雕協(xié)會秘書長、云南省劍川縣國藝木雕有限公司董事長……” 63歲的張金星有眾多頭銜,他卻不以為意?!拔蚁矚g木雕!手藝人嘛,做一件事情就要把它做好,心里才舒服!” 他這樣評價自己。

        張金星15歲開始學習木雕,18歲正式進入“劍川木器廠” 當工人,2002年,憑借著精湛的手藝,他從工廠辭職,成立了劍川縣國藝木雕有限公司,二三十個徒弟跟著他做?!澳镜袷俏覀兊胤降膶氊?、是我們民族的寶貝,我不能光做手藝,還要讓手藝代代相傳!我自己學藝的時候大多是師徒相傳,辦廠后,通過搞培訓班、廠校結合等辦法搞培訓,培養(yǎng)了很多手藝人?!睆埥鹦钦f,“現(xiàn)在只要手藝好,我們的活兒做不完!例如,賓川雞足山寺廟的修復,建水文廟、朱家花園的修繕……很多寺廟、古建都是我們修復的。”

        如今,劍川縣18萬人口中,有2萬多人從事木雕產業(yè),有國家、省、州各級工藝美術大師900多人,全縣有116家私營企業(yè)、1500多家木雕個體戶,注冊品牌商標34個,2015年實現(xiàn)產值2.83億元。

        “公司+農戶”是劍川木雕產業(yè)長期發(fā)展探索出來的模式。張金星說:“整個劍川木雕行業(yè)可以說是一個‘集團公司’,我們按訂單生產,大多沒有固定的、大型的廠房,有了訂單,按要求派發(fā)到一家一戶。這樣可以省掉很多成本?!?/p>

        “近幾年國家更加重視民間手工藝的發(fā)展,扶持力度很大,我想,劍川木雕下一步要發(fā)展,要從現(xiàn)有的從業(yè)者中,選擇、培養(yǎng)新一代的領軍人物,帶領他們走出去,開闊眼界,學習更加先進的經(jīng)驗,不斷創(chuàng)新設計和產品,我們的路才越走越寬?!?/p>

        王秀芬:“那么漂亮的東西,我們一定要傳承下去”

        昭通市永善縣馬楠鄉(xiāng)的王秀芬有兩個身份——她既是民政局婚姻登記員,又是苗族蠟染技藝省級傳承人。

        說起自己的雙重身份,王秀芬打開了話匣子:“我做蠟染純粹出于喜愛,并不是為了賺錢。祖先傳給我們那么漂亮的東西,一定要傳承下去?!?/p>

        受主流文化沖擊,很多精湛的傳統(tǒng)蠟染工藝在昭通永善已經(jīng)沒人會了?!耙郧袄先擞冒逅{根做成染料,現(xiàn)在不做了,所以我們打算外出引進板藍根,目前已經(jīng)買了一點板藍根做成的染料,但還是要自己研究具體的配方?!蓖跣惴艺f:“貴州那邊也是苗族,是青苗支系,我們是大花苗支系。今年11月初,縣上組織我們去貴州那邊參觀學習,看了之后,我發(fā)現(xiàn)他們的蠟染確實比我們這邊做得好,工序更細。”

        在找回傳統(tǒng)技藝的同時,怎樣讓古老的技藝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也是王秀芬不斷思索的問題?!斑@幾年各級政府都很重視,經(jīng)常組織我們去培訓、參加展覽,我覺得很受啟發(fā)。之前就做一些布搭在沙發(fā)上、搭在電視上做裝飾,從來沒想過深加工。聽了專家、教授的話,我腦子就慢慢想著,回去之后,我可以把它加工成小短裙、馬甲、圍腰、包包等等。另外,原來我們做的都是傳統(tǒng)的圖案,現(xiàn)在年輕人都不喜歡了,我女兒就從電腦上找一些好看的現(xiàn)代的圖樣,描下來照著做?!?/p>

        王秀芬的女兒原來在外地打工,這幾年又回到家專心做蠟染。“現(xiàn)在我們鄉(xiāng)成立了蠟染協(xié)會,準備好好把產品做出來,跟外面建立合作。只要有銷路,就有經(jīng)濟收入,婦女們還能顧家不用外出打工,大家是很愿意的?!?/p>

        從2010年起,王秀芬就開始辦起了培訓班,號召鄉(xiāng)里的婦女來跟她學蠟染,現(xiàn)在已培訓了70多人。參加培訓的人一年比一年多,王秀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最讓她欣喜的是學生的年齡層越來越寬了,她說:“今年辦培訓班時,來了幾個8歲的小姑娘,我跟她們說,好好讀書去。她們就說,書讀完了,這個也要學。”

        苗族蠟染有著悠久的歷史,《后漢書》上有西南夷“知染彩紋繡”的記載,這說明至少在漢代,西南少數(shù)民族就已經(jīng)掌握了染、織、繡的技能。

        王秀芬

        昭通市永善縣人

        苗族

        1963年4月生

        省級苗族蠟染技藝傳承人

        魯茸吉稱:“徒弟們能超過我,我就更開心”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用明亮的色彩描繪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顏料傳統(tǒng)上是全部采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以示其神圣。這些天然原料保證了所繪制的唐卡雖經(jīng)幾百年的歲月,仍可色澤艷麗。故而成為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魯茸吉稱

        迪慶州德欽縣人

        藏族

        1975年1月生

        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國際藝術家協(xié)會終身藝術顧問,

        云南省百名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突出人才

        魯茸吉稱的家族曾是迪慶州德欽縣最有名的土司家族,土司位承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藏族民間美術方面造詣頗深,是五代唐卡世家。他的高祖區(qū)匹畫師是八世班禪的畫師,爺爺持列那迦也做過十世班禪的畫師,從小耳濡目染的魯茸吉稱成為了家族的第五代畫師。

        “記得很小的時候,父親第一次帶我去梅里雪山轉山,走到飛來寺,一看到那個壁畫我就驚呆了,我問父親這是誰畫的,那么漂亮。父親告訴我這個是他和我爺爺?shù)淖髌?,我覺得很自豪,從那時候起我就很喜歡畫畫了。剛開始學,紙也比較少,我父親給我做了一個木板,上面用火燒的灰涂一層,畫完一次擦掉還可以再用。我5歲開始學,18歲就開始自己創(chuàng)作了?!?魯茸吉稱回憶道。

        可以獨立創(chuàng)作后,魯茸吉稱的作品在眾多藏傳佛寺隨處可見,請他作畫的邀約接踵而至。但魯茸吉稱卻感到了自己藝術思維的局限性,“唐卡的繪制有非常嚴格的要求,比如佛的坐像,比例、造型都必須按照經(jīng)書上的規(guī)定來畫,但背景可以自己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中我對漢族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04年,29歲的魯茸吉稱重新回到學校,進入四川美術學院系統(tǒng)地學習國畫?!安貍鞣鸾坍嬏瓶ǖ臅r候比例要求很嚴格,它的構圖大多是滿構圖,而中國畫講究密和疏。我進大學學習國畫以后,看到國畫的優(yōu)點,就把國畫的構圖和唐卡的構圖結合在一起。做出來的作品我問過很多高僧,他們覺得是很好的創(chuàng)意,我的創(chuàng)作也獲得了很多金獎。其實唐卡也學習了一些西方油畫的優(yōu)點,所以唐卡也需要和國畫相互學習優(yōu)點,才能有進一步的發(fā)展。”他說。

        2007年開始,魯茸吉稱幾乎每年都會捧回一兩個國內外工藝美術大賽的金獎,他決定實現(xiàn)自己對師傅活佛的承諾——一邊做善事一邊把民族文化傳承下去?!拔覐莫毩?chuàng)作開始就帶過很多學生,云南、四川、西藏、北京的都有,我沒收過他們一分錢學費,吃住由他們自己安排。因為我小時候,學了大概一半父親就生病去世了,那時候生活很困難,我跟著別人去學,交學費很不容易,所以我當時就想,以后我?guī)W生絕對不收學費?!?/p>

        慢慢有了名氣,魯茸吉稱把自己賣畫的錢存起來,一開始一年供兩個學生,不收學費、包吃住和來往的路費、過年還發(fā)紅包。慢慢地增加到三四個,現(xiàn)在到五個?!岸际钦疑嚼镒罾щy的學生。我有一個學生叫巴登,那時別人跟我說在西藏芒康縣有個小孩愛畫畫,由于家里很困難,沒法去交學費學習,放牛時拿木炭在石板上畫。我就在轉山時過去看他,確實家里很困難,我和他說,你愛畫畫,我?guī)闳ノ业墓ぷ魇覍W習,幾個月、半年都可以,不愿意你再回來。他現(xiàn)在跟了我快八年了,已經(jīng)可以獨立創(chuàng)作了。”

        “超過五個我就承受不了,五個學生,吃住、顏料等費用,一年要十萬元。有些學生學三年就可以獨立創(chuàng)作了,有些要更多年,這是個需要一直投入的過程。對于我和學生,都是如此?!?/p>

        了解唐卡藝術的人都知道,唐卡畫布的處理非常關鍵,沒有泡過藥水的唐卡六七十年后,就會蟲蛀、褪色,不易保存,然而處理畫布的藥水配方卻是不傳之秘。魯茸吉稱說:“只有宮廷畫師才有資格學藥水的秘方,而且只傳給自己的子孫。我去西藏,跟當?shù)氐漠嫀熃涣鳎麄冋f整個西藏知道這個藥水秘方的不超過五六個人,快失傳了。師傅們基本上都是教徒弟怎么畫、怎么用顏料,你需要泡藥水,我免費幫你泡,但不告訴你藥水是怎么做的?!?/p>

        面對這樣的傳統(tǒng),魯茸吉稱卻作出了自己的決定:“我想在學生里選幾個人品比較好的,把秘方傳下去,不然這門已經(jīng)傳了上千年的工藝如果失傳的話太可惜了。”

        說到對未來發(fā)展的希望,這個不善言談的藏族漢子誠摯地說:“我希望徒弟們的技藝越來越好,甚至能超過我,我就更開心了?!?/p>

        普玉珍:“怎么難也要闖出一條路”

        “非遺”傳承保護,需要調動民間的集體智慧。普玉珍、和九貴、施萬恒、后寶云、姜伍發(fā)在各自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地區(qū),積極探索著適合當?shù)貙嶋H的傳承方式,這些方式,不僅讓我們看到民間的力量,也讓我們看到近10年來文化傳承的成績。

        彝族刺繡種類繁多、豐富多姿、制作精美、異彩紛呈,是彝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體現(xiàn),也是彝族服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2008年6月7日,彝族刺繡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普玉珍

        楚雄州武定縣人

        彝族

        1957年7月生

        省級彝族刺繡、服飾制作傳承人

        夜色已深,楚雄州武定縣貓街鎮(zhèn)貓街村委會的一戶人家還燈火通明,燈光下,一位年近六旬的大媽正飛針走線,聚精會神地繡著鳳凰尾巴上的羽毛。這位大媽就是省級彝族服飾制作傳承人普玉珍。

        普玉珍一直說自己的心太大。因為“心大”,她從自己一個人做、一個人繡,到約上村里幾十個人一起繡,再到雇六七百個繡娘常年跟著她繡……如今,她以各種形式培訓了8000多名繡娘。

        “1993年,開始做刺繡時只是我們姊妹幾個;四五年后,做刺繡可以謀生了,我開始找村子里幾十人,一邊教她們繡一邊領著她們帶著繡品出去賣;2004年市場越來越好,我卻發(fā)現(xiàn)繡得好的繡娘幾乎找不到,于是我決定擴大培訓規(guī)模。”普玉珍仍然清晰地記得當時培訓的情況,“開始我自己去找學生,說我包食宿、交通,讓她們來我家里學,人家以為是騙人的。于是我在附近每個村找了個會繡花的頭兒,讓她們找人,每個人給15元。我培訓的頭一批是30個人,開始按計劃培訓了三天,達不到要求,又重新培訓了15天,讓她們找到感覺,前后培訓差不多半年時間,她們才能按我的要求繡出來。從那以后,我每年都會自己出錢培訓50個人,每批培訓三四次?,F(xiàn)在我培訓出來專門幫我繡的人已經(jīng)將近700人了?!?/p>

        除了自己組織培訓,普玉珍每年還要為昆明市總工會、婦聯(lián)、文產辦等機構組織的彝族刺繡培訓班授課?!按蟾潘阋凰?,我培訓的繡娘不下8000人了?!彼f,“為了讓這門技藝傳承下去,我?guī)缀醢阉械木?、財力都放在培訓上了?,F(xiàn)在我就想把這些古老的花樣和針法傳下去,我現(xiàn)在會27種針法,培訓了那么多人,她們當中最多也只會十多種針法,我還要慢慢教她們,把所有針法都傳下去。”

        每次培訓都是一筆不菲的開銷,培訓出來的繡娘還要有繡活、能養(yǎng)家糊口才愿意繼續(xù)繡下去,開拓市場的需求已經(jīng)非常迫切。2014年,在當?shù)卣闹С窒?,普玉珍辦起了雄冠彝繡協(xié)會,現(xiàn)改名為雄冠彝繡廠?!艾F(xiàn)在廠里訂單越來越多,我把之前培訓的600多名繡娘召集起來,針法這些已經(jīng)培訓會了,花樣給她們就會繡。平時她們在家里繡,每年要換新花樣時就把她們集中起來培訓,我主要負責設計和教她們?!?/p>

        對于未來的發(fā)展,普玉珍有自己的想法:“在針法、花樣、產品設計上都要創(chuàng)新,只有不斷設計新花樣才能做得走,別人也才愿意跟著我。比如,我們原來做大件的繡品比較多,現(xiàn)在做包包上的貼片、小飾品、小掛件更多。另外要增加人力,提高我們自己的水平。只有這樣我們彝族刺繡和服飾才能走出去。但要做到這點必須下一番功夫,我總在想現(xiàn)在的人喜歡什么,在電視上看到別人做得好的樣子我就自己畫下來學著做;到外面展銷、學習時,我會特別留意有沒有可以借鑒的;我也通過各種途徑去找好的設計師,不管怎么難也要闖出一條路來,讓我們楚雄彝繡走向全國各地。”

        聯(lián)合國“非遺”保護大事記

        1966年,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了《國際文化合作原則宣言》,該《宣言》為在教科文組織框架范圍內制定文化政策奠定了基礎。

        1972年,《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獲得通過。

        1976年,世界遺產委員會成立。

        1978年,首批《世界遺產名錄》確立。

        1982年,世界文化政策會議(墨西哥市)承認后來被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一類問題越來越重要,并將“非物質因素”納入到了有關文化和文化遺產的新定義中。同年,教科文組織成立保護民俗專家委員會,并在其機構中建立了“非物質遺產處”。

        1993年,在韓國的提議下,教科文組織執(zhí)行局154次會議通過決議,建立“人類活財富”(Living Human Treasures)工作指南。

        1994年啟動該項目的行動計劃,專門針對“人”──對社會有突出貢獻的“民間藝人”或“傳承人”進行保護。

        1997-1998年,教科文組織啟動“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項目。

        2001年5月,宣布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19項代表作獲得通過,中國昆曲入選;同年10月,成員國通過《文化多樣性世界宣言》。

        “非遺”保護在世界范圍逐步引起各國的注意。2005年,中國國務院發(fā)布《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并制定了“國家+省+市+縣”共4級保護體系,中國政府開始以國家行政力量,加入“非遺”保護的行列。

        和九貴:去北京籌款辦普米族傳統(tǒng)文化傳習班

        2004年,《黃土高坡》的詞作者陳哲在蘭坪縣開始了保護普米族傳統(tǒng)文化的“土風計劃”,創(chuàng)立了以年輕人為主體的“普米族傳統(tǒng)文化傳習小組”。10年后,“普米小組”的年輕成員,為繼續(xù)傳承普米文化,開始了新的探索。

        今年33歲的蘭坪縣河西鄉(xiāng)人和九貴是探索者之一。他2010年加入“普米小組”,2015年4月,成為州級傳承人的他與同伴為籌集傳承經(jīng)費去北京募捐。因為有音樂人陳哲在北京幫忙,這次募捐比較順利。“我們以前在蘭坪縣做的很多活動,都會去北京做些宣傳?!标愓馨才帕丝Х瑞^、書院等演出場所,讓和九貴他們表演普米族音樂歌舞,陳哲帶來的朋友,慷慨解囊,為幾千里之外的蘭坪普米族傳統(tǒng)文化獻上自己的“心意”。募捐歸來,和九貴幾人全數(shù)購買了樂器(四弦、口弦)、桌子、黑板以及其他教學用具。9月,他們辦了一期普米族傳統(tǒng)文化傳習班。

        “原來‘普米小組’的人年紀大了,打工的打工,出嫁的出嫁,傳承幾乎停下來了。”和九貴向我們說起辦傳習班的初衷,“我們就想重新啟動普米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再培養(yǎng)一批新的人。”和九貴意識到這次辦傳習班,與以往有所不同?!耙郧笆恰溜L計劃’讓我們去做,現(xiàn)在是我們自己想去做?!?/p>

        這次傳習班招收了24人,年齡最小的8歲,最大的45歲。他們有的想學普米語(蘭坪有的地方普米語已經(jīng)失傳),有的想學口弦、四弦和舞蹈搓磋。傳習班開設了四個班,分別有歌、舞、樂和習俗與母語。周末開班,每個班由3位老師負責,在同一個教室上課,像學校一樣,按預定課表排課。

        由于經(jīng)費所限,傳習班的實施過程并不順利。“最大的困難是缺乏教室,去年9月開班時,傳習班辦在蘭坪縣委宣傳部提供的一間老房子里,為期3個月的第一期培訓結束后,這間教室面臨拆遷。” 和九貴正為此發(fā)愁。

        普米族四弦是省級傳承項目,舞蹈搓磋是國家級項目,傳承都有相應的經(jīng)費。但和九貴等人創(chuàng)辦的傳習班目前還是民間運作,義務教學。和九貴渴望改變這種狀況。

        云南省“非遺”保護,走在全國的前列

        2000年,“非遺”概念在世界范圍內,都還處在討論階段,云南省就已經(jīng)制定了中國第一部文化保護的地方性法規(guī)——《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保護條例》。盡管“非遺”與“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概念上有所不同,但在中國知識界,這兩個詞一定程度上相互替換。所以,《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保護條例》也可以視為政府為“非遺”保護進行立法的嘗試。

        和九貴,男,1983年出生,蘭坪縣河西鄉(xiāng)人,“土風計劃”早期學員,現(xiàn)為州級傳承人,擅長普米族傳統(tǒng)樂器、舞蹈和民歌。蘭坪縣普米族有15000人,傳統(tǒng)音樂文化十分豐富,在羊頭四弦伴奏下的舞蹈“搓磋”,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四弦舞樂被分開申報后,也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姜伍發(fā):在微信群里的“傳承班”

        “百名人才培訓班”討論會上,來自全省的文化傳承人介紹了各自的傳承經(jīng)驗。劍川石寶山歌會省級傳承人姜伍發(fā)的發(fā)言,比較有操作性,引起不少人的注意。

        姜伍發(fā)來自劍川縣石龍村,石龍村過去是白曲之鄉(xiāng),也是白族霸王鞭的發(fā)源地。受家庭影響,姜伍發(fā)從小跟母親學白曲,跟外公學霸王鞭。

        最近一些年,和很多其他地方一樣,石龍村的白族傳統(tǒng)文化也面臨危機。“我們白族調有借景生情、即興發(fā)揮、固定唱腔的特點。但很多人不懂其中的文化內涵,忽略了它的傳承,現(xiàn)在面臨失傳。”

        在探索傳承方式時,姜伍發(fā)起初是在學校開班上課、在家教自己的孩子。這兩年他開始新的嘗試。2014年,他利用春節(jié)假期,組織了“石寶山情歌演唱隊”到附近鄉(xiāng)村巡回演出。演出的結果出乎意料,“大年初一出去表演,十五回來,除去吃住開銷,每個人分到1600塊錢收入”。因為看到實惠,“后面就有一些人來我們文藝隊學習白族調唱法”。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演唱隊的主要成員都是年輕人,其中一位是姜伍發(fā)的兒子,他因為白族傳統(tǒng)歌舞上過央視。另一個也是當?shù)氐陌鬃迮ⅲ凇对颇嫌诚蟆防锾?,被稱作“小金花”。

        姜伍發(fā)還提到用微信等現(xiàn)代通信手段輔助傳承。姜伍發(fā)加了14個微信群,在群里面天天唱白曲,每天都會唱兩三首。

        這樣唱有什么效果?姜伍發(fā)講了一個具體事例。他們村的支部書記,今年40歲,白曲本來是一句都不會唱,但因為跟姜伍發(fā)一起工作,天天有機會聽他唱白曲,所以“聽習慣了,自己只要有空,就在群里面唱一下”。前不久,大理州60周年慶典活動上,已經(jīng)有一定白曲基礎的他,還自己編了一個曲子唱。

        微信群用于傳承的確是十分便捷的手段。在麗江,有人告訴我們,有的人有30多個微信群,里面也同樣活躍著一群半生不熟的“學生”。

        2000年是中國“非遺”保護比較重要的一個轉折時期。在云南,省人大用一年半的時間制定通過了上述保護條例后2個月(2000年7月),全國人大為制定全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法規(guī),舉行了一次重要的座談會,座談會在昆明舉行。會上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人亡技絕”的狀況,深表關切,并對文化保護立法“云南先行”紛紛表示認同。2年后,全國性的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保護法,被全國人大制定出來。

        2013年,云南出臺了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姜伍發(fā),男,48歲,大理劍川白族,擅長三弦彈唱,是綜合性傳承項目石寶山歌會節(jié)的省級傳承人。石寶山歌會是大理地區(qū)著名的民間歌會,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舉行,會期 3 天。屆時,劍川及鄰近的大理、洱源、云龍、蘭坪、鶴慶、麗江等地的白族青年男女及歌手數(shù)萬人云集石寶山,彈唱白族情歌。

        施萬恒、后寶云:以村寨的力量辦民族民間藝術節(jié)

        中國二十四節(jié)氣列入世界“非遺”名錄

        北京時間12月7日,中國“二十四節(jié)氣”成功入選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這是中國第31個入選的項目。自2004年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來,包括“二十四節(jié)氣”在內,我國總計有31個項目列入代表作名錄,7個項目列入急需保護名錄,1個項目入選優(yōu)秀實踐名冊,總數(shù)居世界第一。

        施萬恒,男,1947年出生,石屏縣龍朋鎮(zhèn)彝族,1961年開始學習“滇南四大腔”、煙盒舞,1983年以后,參與龍朋鎮(zhèn)民族歌舞的恢復工作,1993年,被聘為云南民族文化傳習館教師,2005年,與李懷秀一起獲得中央電視臺西部民歌電視大賽原生態(tài)組金獎,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這幾年廣場舞出現(xiàn)了,傳統(tǒng)歌舞受到?jīng)_擊,我就每三年舉辦一次活動——民族民間藝術節(jié)。”這是石屏彝族(三道紅)國家級傳承人施萬恒向記者說明辦鄉(xiāng)村藝術節(jié)的動機。事實上他在桃源村辦鄉(xiāng)村藝術節(jié)最早是2008年。

        2015年,施萬恒的鄉(xiāng)村藝術節(jié)辦到第四屆。46個隊紛紛上臺,有唱海菜腔的、有跳煙盒舞的,甚至還有從通海過來的蒙古族歌舞?!疤鴱V場舞的也有,”施萬恒介紹說,民族傳統(tǒng)歌舞有獎勵,但“對于廣場舞,我們沒有獎勵,我們不反對,也不支持”。施萬恒通過發(fā)獎來表明藝術節(jié)的主張。表演得好的給一、二、三等獎,獎品是煙盒。

        和很多旅游性質的鄉(xiāng)村節(jié)慶不同,施萬恒創(chuàng)辦藝術節(jié)的目的單純,就是為鄉(xiāng)村民族歌舞搞一個舞臺,觀眾也都來自周邊縣市的鄉(xiāng)村,并非游客。去年的藝術節(jié)也是他傳承班創(chuàng)辦10周年紀念會,臺上展演的很多是他的學生。

        這樣一個純粹自發(fā)的藝術節(jié),且辦在一個無游客的鄉(xiāng)村,經(jīng)費問題如何解決?施萬恒探索出的經(jīng)驗,頗值得注意。

        藝術節(jié)的花銷來自兩方面。一個是向各級政府和當?shù)仄髽I(yè)老板要,要的方式很簡單,給他們發(fā)邀請函,他們像做客一樣來參加,企業(yè)老板多少都會給一點贊助。不給現(xiàn)金贊助的,也通常會幫忙解決音像設備問題。另一個就是參演的人出伙食費。藝術節(jié)要辦集體伙食,接到邀請函來參加藝術節(jié)的各個村寨的歌舞愛好者,不僅要自己解決路費,還要每人向組委會交30塊錢,以換取出席證,晚飯時以出席證就餐。

        向參加藝術節(jié)表演節(jié)目的人收費,在別的地方可能難以復制,但在石屏、通海、建水一帶則完全可行。原因可以追溯到當?shù)亍俺曰鸩轃煛钡木蹠鹘y(tǒng),那時候幾十公里外的人們會為了唱歌玩樂去相會;另一方面,近些年來隨著經(jīng)濟、交通狀況的改善,這里有歌舞復興的跡象,“吃火草煙”的最后一代現(xiàn)年40歲左右,又開始頻繁往來于各個鄉(xiāng)村之間,并且各地自發(fā)組建規(guī)模不一的“藝術節(jié)”或者賽歌會。

        因為大家都辦,辦“藝術節(jié)”就成了人情往來。一同接受我們采訪的另一位石屏國家級傳承人后寶云說,“別人也經(jīng)常辦,我們必須去,還領著人去,就像吃酒回席一樣?!?/p>

        后寶云跟施萬恒是老搭檔,30多年前就一起在鄉(xiāng)村搞民族歌舞,他們的村子相距四五公里,辦藝術節(jié)的理念一致,他們互相支持。今年后寶云辦的藝術節(jié)是第二屆,同時也是他辦傳承班10周年的慶典。

        從傳承的角度,施萬恒、后寶云辦的藝術節(jié)并不等同于做傳承,但藝術節(jié)對傳承顯然有推動。

        “幾個縣的各個民族一起在臺上展演,誰跳得好,唱得好,大家有目共睹。辦活動讓大家學得更積極?!笔┤f恒總結說。

        石屏彝族煙盒舞又稱“跳弦”“壟傯”等,是云南彝族支系尼蘇潑的一種群眾性民間舞蹈,2006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流傳于滇南個舊、石屏、建水、蒙自、開遠、通海、元江等地的彝族聚居區(qū),元明時期趨于成熟,清代和民國時期達到鼎盛。舞蹈時,因每人兩手各拿一個竹或木棉煙盒彈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亦稱煙盒舞為“跳弦”“跳樂”“跳三步弦”等。彝族人民極為喜愛煙盒舞,不論小孩和老人都愛跳。人們說:“聽見四弦響,腳桿就發(fā)癢。”

        后寶云,男,1942年出生,石屏縣龍朋鎮(zhèn)彝族,1954年后學習民族歌舞,先后拜過6個師傅,是“滇南四大腔”和煙盒舞的集大成者,1980年代后在龍朋文化站從事民族歌舞工作,1993年至2000年,是田豐創(chuàng)建的“傳習館”教師,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陳衛(wèi)東:年輕人缺乏對傳統(tǒng)文化價值的認識

        年輕人不愛學佤族木鼓舞,東巴離開了原生土壤,白族大本曲產業(yè)化不易、傳承人待遇仍不高,知識產權問題困擾著產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困惑與期盼、矛盾與思考,政府相關部門、學者、機構等外來者以及呈現(xiàn)多樣化發(fā)展的當?shù)厝耍诿褡迕耖g文化傳承發(fā)展上應該發(fā)揮怎樣的作用,才能讓民族民間文化走得更好、更遠?

        “木鼓舞”是佤族民間世代流傳的民間歌舞,其內容多樣、唱詞豐富,彰顯的文化魅力獨特,是佤族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作之一。經(jīng)過多年來的宣傳、打造,已成為佤族歌舞藝術的品牌,成為研究佤族文化及其民族習俗和審美觀念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2006年,“滄源佤族木鼓舞”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陳改保

        云南滄源人

        佤族

        1938年1月生

        民間傳統(tǒng)音樂佤族木鼓歌舞傳承人

        “我是一個佤族孩子,從小就生長在佤族文化的氛圍中?!必糇迥竟奈鑷壹墏鞒腥岁惛谋5膬鹤雨愋l(wèi)東對記者說。1983年陳衛(wèi)東考取云南民族學院民語系佤語文專業(yè),從此就開始了學習佤族文化的歷程。2004年,陳改保列為滄源縣級木鼓舞傳承人,后來列為國家級佤族木鼓舞傳承人,陳衛(wèi)東作為他的漢語翻譯,也與佤族木鼓舞結下了深厚感情,并協(xié)助父親做好佤族文化和木鼓舞的挖掘和傳承。陳衛(wèi)東如今不僅是滄源縣人大的機關干部,也是滄源佤族木鼓舞傳承的中堅力量。

        近幾年,黨和國家對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非常重視,對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傳承人才很關愛。加上滄源國際旅游度假區(qū)的建設,和以前相比,佤族木鼓文化和佤族木鼓舞得到有序的傳承和保護。

        陳衛(wèi)東說:“作為佤族傳統(tǒng)文化,木鼓舞是佤族其他民間傳統(tǒng)舞蹈的根源,是佤族人民的精神基因。但在保護傳承中,面臨著一些困境,主要是年輕人缺乏對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價值的認識,因此缺乏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和尊重?!?/p>

        “現(xiàn)在,佤族木鼓舞作為滄源、西盟等佤族地區(qū)主打的民族舞蹈,是我們民族節(jié)慶、民族盛會的主要舞蹈節(jié)目。為使木鼓舞等佤族傳統(tǒng)文化得到保護和有序傳承,我建議:一是要創(chuàng)辦佤族木鼓文化傳習所,使佤族的砍木鼓、拉木鼓、鑿木鼓、跳木鼓、祭木鼓等木鼓歷史文化有保護、學習和傳承的場所。二是要在佤族地區(qū)的中小學校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使中小學生從小感受和接觸佤族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他們對佤族文化的情感?!?/p>

        和開:東巴傳承難

        1973年出生的和開是一個有故事的納西族東巴。民族民間宗教文化的傳承比較特殊,彝族的畢摩文化、納西族的東巴文化等都屬于這個類型。和開向記者分析了這種類型的文化在當代傳承中的困境。

        和開是麗江塔城人,6歲跟爺爺學東巴,爺爺去世后,因為家庭反對從事東巴,他被迫離家出走。此后,游走于麗江、香格里拉、木里等地,遍訪東巴名師,習得東巴各項技藝。甚至做過乞丐,自稱“乞丐東巴”。

        對于東巴文化的傳承,和開的看法比較悲觀:“現(xiàn)在是我們納西族文化第三次危機!我很傷心!我們納西族原來的東巴文化要弄丟了?!焙烷_認為,現(xiàn)在的東巴正在離開農村,這樣東巴就失去了原有的形態(tài)和社會功能?!斑^去,東巴都是在農村里做儀式活動、念經(jīng),現(xiàn)在沒有人喜歡辛苦地跑到山上,跑到公路都不通的地方做儀式。相反,都跑到城里,商業(yè)化讓他們忘記了傳統(tǒng)知識,不再(會)做儀式了。”

        另外,孩子們都接受現(xiàn)代教育,那自然就沒有人去選擇與現(xiàn)代社會距離較遠的東巴文化。加之學東巴文化遠比上學辛苦,普通的孩子被送來跟他學東巴,一本經(jīng)書還沒講完,孩子就跑了?!吧鐣找娓蛔懔?,那么辛苦誰能接受?”

        和開有16個徒弟,但這些徒弟的狀態(tài)并不符合他的理想。和開甚至擔心他們,“被社會的物質欲望牽著走,走出課堂就把東巴文化的精神丟掉”。

        他認為是因為這些徒弟接受東巴經(jīng)文的時間太晚了,他有一個大膽的主張——從10歲以下的孩子開始培養(yǎng)。目前,他籌備在玉龍縣建一個總投資600萬元的東巴學校,等學校建好后,他希望能找到一些低齡兒童,用封閉式的教育方式來傳授東巴技藝。

        和開這個設想已經(jīng)在他兩個兒子身上驗證。大兒子13歲,小兒子7歲,他們都是從很小就開始接觸東巴文化。這些年的培養(yǎng),已經(jīng)讓他們接受東巴文化,甚至愛上了東巴文化。

        和開認為東巴文化里面既有科學又有哲學,魅力無窮,只要孩子們學了幾本經(jīng)書,就會被里面的世界吸引,就會由衷愛上這種文化:“一面學東巴知識,一面就學做人。他要成為怎樣一個人,他自己明白了,就不想離開了。有了這樣的認識,就不易被社會改變?!睂?歲學東巴,此后為學東巴甘做乞丐的和開來說,東巴的文化價值毋庸置疑。

        東巴文化是納西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東巴文化指納西族古代文化,因保存于東巴教而得名,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主要包括東巴文字、東巴經(jīng)、東巴繪畫、東巴音樂、東巴舞蹈、東巴法器和各種祭祀儀式等。

        和開,男,1973年出生,玉龍縣塔城人,納西族東巴。其祖父是東巴,很小就跟祖父學東巴。其父是村干部,反對他學習這種沒用的東西,所以,10多歲離家出走,游學四方。記憶力驚人,掌握并收集了大量珍貴的東巴經(jīng)書。

        楊森:傳統(tǒng)文化不能都搞產業(yè)化

        “二十四節(jié)氣”申遺成功,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增至31項

        2001年(1項):昆曲

        2003年(1項):中國古琴藝術

        2005年(1項):蒙古族長調民歌(與蒙古國聯(lián)合申報)

        2007年: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2009年(22項):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福建南音、南京云錦、安徽宣紙、貴州侗族大歌、廣東粵劇、《格薩爾》史詩、浙江龍泉青瓷、青海熱貢藝術、藏戲、新疆《瑪納斯》、蒙古族呼麥、甘肅花兒、西安鼓樂、朝鮮族農樂舞、書法、篆刻、剪紙、雕版印刷、傳統(tǒng)木結構營造技藝、端午節(jié)、媽祖信俗

        2010(2項):京劇、中醫(yī)針灸

        2011(1項):皮影戲

        2013(1項):中國珠算

        2016(1項):二十四節(jié)氣

        楊森

        大理州大理市人

        白族

        出生于大本曲世家

        原從事農業(yè)科技工作,事業(yè)有成后轉入大本曲傳承保護,探索大本曲的現(xiàn)代之路

        楊森來自白族大本曲傳承世家,他的爺爺、父親、他本人以及他兒子,四代人都參與到了大本曲的傳承中。爺爺楊漢是民國時代大本曲一代宗師,建國后是云南23個文聯(lián)委員之一,1956年在中南海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其培養(yǎng)出的大本曲弟子是中央民族歌舞團的元老。楊森的父親,現(xiàn)年80歲,是大本曲的重要傳承人之一。

        楊森從小在白劇團長大,早年從事農業(yè)科技,但同樣醉心于祖輩的事業(yè),5年前拿出百萬資金,辦大本曲傳習所。其兒子大學畢業(yè)后,協(xié)助楊森,繼續(xù)從事大本曲傳承。

        楊森對傳統(tǒng)文化產業(yè)化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傳統(tǒng)文化如何產業(yè)化要仔細研究,慢慢來,不能一步到位。尤其是政策層面,不能一刀切。他提出的“以文促游,以游養(yǎng)文”的產業(yè)模式,在云南就很受青睞。但旅游這劑藥方也不是到處都靈。楊森認為在大理“大本曲可以逐步做起來”。

        楊森介紹,大理過去有4大樂36小樂,現(xiàn)在36小樂已經(jīng)失傳?!跋M蠹叶嚓P注傳統(tǒng)文化,幾代人相傳不容易,失傳太可惜了!”楊森說。

        楊森對產業(yè)化的反思實際上體現(xiàn)出一種擔憂,即希望政府不應該為支持產業(yè)化,而忽略對更多不能產業(yè)化的領域的投入。這些領域“很多都要靠政府投入大量資金來扶持、來傳承”。

        對于楊森提出的傳統(tǒng)文化產業(yè)化的問題與“百名人才”的扶持政策,記者采訪了省民族宗教委文宣處處長沙云生,他介紹說,“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突出人才”是指熟悉和掌握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能傳承堅守和推廣開發(fā)傳統(tǒng)技藝,懂市場、善經(jīng)營、會管理,對搶救保護、傳承發(fā)展民族文化具有示范帶頭引領作用的突出人才?!笆濉逼陂g,由省民族宗教委牽頭,省級有關部門共同組織實施的“百名人才”培養(yǎng)工程將推出100名全國知名的民族民間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帶頭人,并對他們進行分類扶持。“能創(chuàng)辦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經(jīng)濟實體,能夠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經(jīng)濟,或能夠與旅游深度融合,帶動當?shù)厝罕娫鍪罩赂?,并開展傳承授徒的,給予重點扶持。另外,較難形成規(guī)模經(jīng)濟,但可以形成文化市場產品和服務,產生一定的經(jīng)濟效益,并開展傳承授徒的,給予一般扶持;不能形成文化市場產品,但可促進文化的傳承延續(xù),并開展傳承授徒的,適當給予扶持。”

        據(jù)悉,《云南省百名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突出人才扶持管理辦法 》已于2016年6月1日起公布并實施。

        易被忽視的問題:保護知識產權,讓創(chuàng)新更有底氣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激發(fā)創(chuàng)新的最好路徑。而礙于情面、缺乏自我保護、維權困難,使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在非遺文化傳承中層出不窮。

        魯茸吉稱告訴記者,因為遇到過一次被剽竊事件,他現(xiàn)在不太敢把自己創(chuàng)作精良的作品放在朋友圈里展示了。一次,四川一個寺廟向魯茸吉稱訂購了一幅唐卡作品,魯茸吉稱用大半年時間完成了創(chuàng)作。作品還沒送出去,一位朋友到家里拜訪,很喜歡這幅唐卡,就照了照片作為紀念。這個朋友本身并不是畫唐卡的,也許懷著佳作共賞的想法,他將魯茸吉稱的這幅作品分享給了其他畫唐卡的朋友。交畫的時間到了,魯茸吉稱拿著自己精心創(chuàng)作的作品趕到寺廟。沒想到,那里已經(jīng)到了一位畫師,他手里居然也有一幅與魯茸吉稱的作品極其相似的畫作。這位畫師告訴寺廟,他的這幅唐卡可以便宜一點出售。真假難辨之時,寺廟方想出一個主意:讓兩人分別講明這幅唐卡作品中的每個故事。最后,魯茸吉稱將每個畫面的故事都清楚地講了出來,另一個畫師講的卻不對,寺廟終于收下了魯茸吉稱的作品。事后,魯茸吉稱意識到要保護自己的創(chuàng)作,但除了不再隨便展示自己最好的作品,他目前也想不到更好的辦法。

        記者手記

        涓涓細流匯成江海。我們想探索的,是云南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的多種可能。堅守與圖變,并不是一組非此即彼的對立選項。無論選擇的方式如何,本文所提的這些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代表性傳承人無一不是以圖變來尋找傳統(tǒng)文化的活力,以圖變來堅守民族文化的傳承。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任重道遠,未來的發(fā)展,還需要傳承者更多的權衡與探索!

        類似的問題普玉珍也遇過,最讓她難以釋懷的是她的一幅《十二生肖》繡品。這幅繡品是普玉珍根據(jù)奶奶傳下來的花樣和針法,結合彝族民間傳統(tǒng)故事精心設計的,單繡工就花費了她好幾個月時間。作品繡成后,鄰鄉(xiāng)一位婦女很喜歡,軟磨硬泡地將這幅繡品買走了。一年后,全省舉辦工藝品比賽,普玉珍看到自己的這幅《十二生肖》赫然在列,只是參賽作者的名字已經(jīng)變成了那位鄰鄉(xiāng)婦女。最后,這位婦女憑借普玉珍的《十二生肖》獲得了比賽的第一名,還得到了五位數(shù)的獎金。事后普玉珍還沒來得及去找人評理,得獎的婦女已經(jīng)找上門來了,這個人威脅普玉珍如果膽敢把此事說出去,就要她好看。普玉珍雖然心里不忿但不知該如何是好。一方面她害怕對方找麻煩,另一方面她覺得,在老傳統(tǒng)里,別人把你的東西買去,這個東西就是人家的了,人家要怎么用你管不著。

        因為剽竊者與被剽竊者通常有著千絲萬縷的社會關系或情感關系,如果被剽竊者要“較真”,可能需要與對方“撕破臉”“起沖突”,這又會使他們在所處的社會群體中面臨輿論壓力,所以被剽竊者往往選擇隱忍不發(fā)。

        同時,“知識產權”的概念對他們中的許多人來說都過于陌生,沒有樹立起相關的法律意識、維權渠道不暢通、維權成本高成為他們選擇忍氣吞聲的原因。而傳承人的創(chuàng)作熱情在一次次侵權事件中被消磨殆盡,知識產權也成為掣肘傳承、發(fā)展的問題之一。

        正如培訓班開班儀式上,省委組織部干部教育處調研員趙鴻所說,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展一方面面臨著文化內涵、藝術水平、市場定位、產品定性、團隊建設等自我打造問題,另一方面面臨著資金來源、經(jīng)營管理、盈利模式、能人帶動、發(fā)展通道等現(xiàn)代管理理念引入的問題。

        知識產權問題對于大多數(shù)傳承人來說確實是個難題,但也是發(fā)展路上必須邁過的坎。如何邁過這個坎,我們仍在路上,期待未來有更多的辦法、更好的答案。

        (張鵬朝、蔣仝一、童欣雨、鐘會蘭、余暢對本文亦有貢獻,特致感謝!)

        (責任編輯 趙芳)

        猜你喜歡
        佤族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云南佤族音樂文化意蘊的傳承分析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傳統(tǒng)民俗現(xiàn)代轉型的成效研究:以佤族新米節(jié)為例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護和傳承
        誰遠誰近?
        云南佤族音樂文化意蘊的傳承分析
        黃河之聲(2018年13期)2018-01-23 15:43:33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佤族地區(qū)基督教的調適及發(fā)展之認識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av | 国产自产精品露脸刺激91在线| 久久精品有码中文字幕1| 国产三区二区一区久久|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欧美最猛黑人xxxxx猛交| 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免费|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av| 美国少妇性xxxx另类| 野外性史欧美k8播放| 国产精品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三级香港三级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观看| 少妇厨房愉情理伦片免费 | 无码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2021亚洲色中文字幕| 侵犯了美丽丰满人妻中文字幕| 女人高潮内射99精品 | 99久久国产亚洲综合精品| 国产女主播福利一区二区|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亚洲男人av天堂久久资源| 美丽人妻在夫前被黑人| 久久网视频中文字幕综合| 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娇小女人被黑人插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无圣光一区二区|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播放播| 日本高清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蜜桃| 免费人成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无码91 亚洲| 国产亚洲91精品色在线|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版A| 偷拍美女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色偷偷偷综合网| 色偷偷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女色av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