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唐前期災害應對實效性再探

        2017-01-10 17:02:54李殷
        歷史教學·高校版 2016年11期
        關鍵詞:實效性

        摘 要?演唐朝前期,唐中央在災害應對的實效性上存在一定的問題,加之將繁冗復雜的救助制度納入唐的日常政務系統(tǒng),由此導致了救助時效的滯后與拖延,使得賑濟效果受到影響,但這種中央政務的拖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地方社會自我救助力量的增長。再加上有關唐前期災害賑濟的文獻呈現(xiàn)出以虛代實的特點,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制度規(guī)定與實際運行兩者間的巨大反差,影響了我們對于唐前期災害應對實效性的判斷。

        關鍵詞?演唐前期,災害應對,日常政務,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演K24 ?眼文獻標識碼?演A ?眼文章編號?演0457-6241(2016)22-0023-07

        古代社會的災害應對一直是影響王朝政務走向的關鍵,在唐代荒政史及其相關問題研究上,①前輩學者多在應災的整體效果、不同災害的應對方案與各區(qū)域的應災方法等方面展開研究,②其中,對記載災害的文獻的靜態(tài)勾描是目前研究的主要方法,而在災害應對實效性環(huán)節(jié)的考察問題上較為薄弱,③由此忽略了受災民眾的施救效果與被救程度及影響災害應對實效的諸多因素等。有鑒于此,本文將以安史之亂前的唐代中央賑災政令為中心,以災害應對的實效性為切入點,聚焦唐前期災害應對的制度規(guī)定層面與實際運行情況之間的差異,并分析災害文獻的構成特點與賑濟效果之間的相互關系,來剖析災害應對在唐代政務運行系統(tǒng)中的獨特模式,以求教于方家。

        唐前期,唐廷制定了較為嚴格的災害應對奏報制度,并在實際的政務運行上呈現(xiàn)出較為繁復的過程。依據《唐律疏議》載:

        其應損免者,皆主司合言。主司謂里正以上。里正需言于縣,縣申州,州申省,多者奏聞。④

        再者,北宋《天圣令》中保留了唐代的《賦役令》:

        諸田有水旱蟲霜為災處,據見營田,州縣檢實,具帳申省。①

        綜合上述兩段文獻,我們可以探知唐代實行的是基層政權單位逐級上報災情的政務運行方式。首先,由主管鄉(xiāng)里的官員“里正”向縣一級政權單位匯報,縣級官員進行“州縣審核”,即對“里正”上報的行政文書進行檢查核對。然后,縣申州,州申省,行政層級逐步遞增至中央政府。在這樣的運作模式下,地方的政令文書漸次達到唐廷中央。如高宗總章二年(669年):

        冀州大都督府奏,自六月十三日夜降雨,至二十日水深五尺,其夜暴水深一丈以上,壞屋一萬四千三百九十區(qū),害田四千四百九十六頃。②

        咸亨四年(673年)九月:

        婺州暴雨,山水泛漲,溺死者五千人,漂損居宅六百家,詔令賑之。③

        高宗總章二年,冀州災情匯報到唐中央,經過了州縣檢實、逐級上報的過程,文獻保留“冀州大都督奏”則顯示“州申省”的運行過程。都督一般兼任治所州刺史,④這是一則典型的以州刺史為代表的地方長吏上報唐廷其所治州縣受災狀況的具體實例。《唐會要》載:

        有年及饑,并水、旱、蟲、霜、風、雹及地震、流水泛濫(戶部及州縣,每有即勘其年月日,及賑貸存恤同報)……已上事,并依本條,所由有即勘報史館,修入國史。⑤

        作為納入國史文本的地方災情史料,上級行政單位的逐層審核可以確保數(shù)據的準確性。高宗時代兩次重大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在傳世文獻中得以記載,而這些具體數(shù)據也折射出地方政務運行的成果。

        盡管唐前期災情的申報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州縣檢實”與“具帳申省”兩項程序與其他地方事務申報別無二致,由此可知災害應對被統(tǒng)治階層看作一種普通的政務問題。在災害發(fā)生后,地方官員的第一要務是統(tǒng)計災害程度與受災人數(shù),然后再依據相關程序制定具體的賑災措施,這種固定化的處理是以犧牲時間為代價換取應對本身的合理性,便暴露了時效性的問題。據《新唐書》載,上元三年(676年)八月,“青州大風,海溢,漂居人五千余家;齊、淄等七州大水”。⑥而青州“至上都二千四百五里”,⑦如若按照“凡陸行之程:馬日七十里,步及驢五十里,車三十里”⑧的普通行程計算,即使長途奔襲,晝夜不息,由青州至京都,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

        自然災害的緊迫性,要求信息傳遞的速度是越快越好。在唐代初年,便設有專門應對緊急事務的“飛驛”。貞觀十九年(645年),“太宗親征遼東,發(fā)定州,皇太子奏,請飛驛遞表起居,又請遞敕垂報,并許之(發(fā)表奏事,自茲始也)”。⑨這種由飛驛傳遞的文書一般都是涉及軍事情報的緊急政令,但重大的災情奏報是否也被納入其中,從現(xiàn)存史籍中尚難見到明確記載。韓愈在《鎮(zhèn)州路上謹酬裴司空相公重見寄》中有“街命山東撫亂師,日馳三百自嫌遲”之語。⑩當然,“日馳三百”要比“馬日七十里”快速得多,但韓愈所處的是河北藩鎮(zhèn)叛亂之際,雖不能由此草率地判定唐代的文書傳遞速度可以達到“日馳三百”,但這種緊急情況下的公文傳遞速度仍可以為災害救助公文的傳達提供一參考標準,畢竟二者都具有緊急性和特殊性。不僅如此,唐代的赦令文書的傳遞同樣具有特殊性,根據規(guī)定,可以“赦書日行五百里”。?輥?輯?訛比較赦書與災情上奏文書的性質,筆者暫且折中推測自然災害這一緊急狀況下,唐代的災情奏報的傳遞速度以每天三百里為一大致標準,而不以日常文書“馬日行七十里”為依據,那么,從青州到長安最快為八天時間。由此可見,申報的過程消耗了一周多的時間,加之從中央接到災情奏報到最終采取救災措施,這一制度層面的程序規(guī)定又加劇了時間的消耗,送往迎來,時間乘倍。而災害還在不斷蔓延,由此衍生出來的一系列惡劣影響,如農作物生長受挫、糧食短缺、瘟疫疾病等,不斷地威脅著地方社會的穩(wěn)定與民眾的生產生活。

        從上述文書的災情奏報程序來看,唐廷對地方社會實行的是高度控制,并未因災害的特殊性而采取新的應對舉措,由此導致了政務運行的時效性存在較大問題。當我們把視角指向“國家”層面時,唐廷面對地方的災情申報又是如何決斷與應對的呢?史載,永泰二年(766年)四月十五日制稱:

        周有六卿,分掌國柄,各率其屬,以宣王化。今之尚書省,即六官之位也……其尚書宜申明令式,一依故事。諸司諸使及天下州府,有事準令式各申省者,先申省司取裁,并所奏請。勅到省,有不便于事者,省司詳定聞奏,然后施行。①

        地方的行政文書先申至尚書省,經尚書省六部中的某司為某事申奏“上”于門下省,經過門下省讀、省、審,再上報皇帝,最后行下執(zhí)行。②唐前期整個政務系統(tǒng)處于完整的律令體系支配下,有其時間限制與法律依據:

        凡內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發(fā)日,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報。(其事速及送囚徒,隨至即付。)小事五日,(謂不需檢覆者。)中事十日,(謂須檢覆前案及有所勘問者)……小事判勾經三人已下者給一日,四人已上給二日……內外諸司咸率此。③

        這種對上奏時間的規(guī)定可以提高政務應對的時效性,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政務運行的整體效率,而對于重大自然災害,又增加了一個步驟,即“中事十日(謂須檢覆前案及有所勘問者)”,通常由皇帝派大臣進行覆檢。例如,唐太宗貞觀元年七月:

        關東、河南、隴右及緣邊諸州,霜害秋稼。九月辛酉,詔曰:“……可命中書侍郎溫彥博、尚書右丞魏征等,分往諸州馳驛,撿行其苗稼不熟之處,使知損耗多少戶口,乏糧之家存問。若為之計,必當細勘,速以奏聞!待使人還京,量行賑濟”。④

        通過這段史料,可探知以下問題。

        首先,時間截點問題。七月發(fā)生災害,九月才頒布應對政令。在這場霜害中,唐廷并未因災害的特殊性而迅速應對。上文所引的制度規(guī)定“其事速及送囚徒,隨至即付”,其對時效性的要求無法在相隔兩個月后的詔書中得以體現(xiàn)。

        其次,前揭文獻的最后,“若為之計,必當細勘,速以奏聞!待使人還京,量行賑濟”,這在很大程度上顯示出唐廷對災情應對規(guī)定的統(tǒng)一運行程序,即不管災害的地域范圍與損害程度,中央均要派遣使臣檢覆具體的受災實態(tài),等到這些情況上報到中央后,最后商議賑貸、蠲免、賑濟等一系列救助措施。又如貞觀二十二年正月:

        詔建州去秋蝗,以義倉賑貸。二月詔泉州去秋蝗及海水泛濫,開義倉賑貸。⑤

        建州去年秋天遭蝗災,而中央頒布了賑貸詔令卻是來年正月,可見時間性方面嚴重滯后,受災民眾根本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救助。又如永徽元年(650年),“夔、絳、雍、同等州蝗”。⑥而唐中央頒布救災詔令卻是第二年:

        二年春正月戊戌,詔曰:“去歲關輔之地,頗弊蝗螟,天下諸州,或遭水旱,百姓之間,致有罄乏。此由朕之不德,兆庶何辜?矜物罪己,載深憂惕。今獻歲肇春,東作方始,糧廩或空,事資賑給。其遭蟲水處有貧乏者,得以正、義倉賑貸。雍、同二州,各遣郎中一人充使存問,務盡哀矜之旨,副朕乃眷之心。⑦

        唐高宗在詔令中使用了許多關心民眾疾苦的話語,極力要塑造仁君形象。而他賑濟的是去年受蝗災民,其標榜的帝王形象與真正給予受災民眾的實際救助很難契合。詔令文書程式化的背后到底是采取了應有的應對舉措還是延遲賑濟,都是需要重新審視的,不應被簡單的文字表述所遮蔽。

        總之,唐前期中央應對地方自然災害所的救助過程需要一個復雜的程序,這一繁瑣制度由州縣審核、具帳申省和中央討論、詔書頒布組成,充分體現(xiàn)出唐廷政務運行系統(tǒng)的完整性。由于統(tǒng)計資料、逐級申報與檢覆前案等繁雜程序在救助申報中消耗了大量時間,且并未在短時段內采取必要的救助措施,這種程序性的繁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災害救助的行為,甚至有可能會加劇災后重建與救助的困難。

        唐前期,唐廷在災情應對上實行與普通政務相同的處理程序,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災害應對時效性的發(fā)揮。無論是等待中央的賑濟詔令還是中央派遣的使節(jié)救災,均不是災害救助最佳的時效性表現(xiàn)。

        在自然災害這一特殊環(huán)境下,需要的是快速、高效的處理方法和措施。因此,地方社會的處理方式更為有效與便捷,他們打破了傳統(tǒng)政務運行的繁雜程序,對災后百姓進行了較為及時的救助。高宗上元初,員半千為武陟尉“時屬旱歉,勸縣令開倉賑恤貧餒,縣令不從。俄縣令上府,半千悉發(fā)倉粟,以給百姓”。①《新唐書·李皋傳》記錄了李皋擅自開倉賑濟的事例:

        上元初旱歉,皋祿不足養(yǎng),請補外,不許,乃故抵輕法,貶溫州長史,俄攝州事。州大饑,發(fā)官廩數(shù)十萬石賑餓者,僚史叩庭請先以聞,皋曰:“人日不再食且死,可俟命后發(fā)哉?茍殺我而活眾,其利大矣!”既貸,乃自劾,優(yōu)詔開許,就進少府監(jiān)。②

        《新唐書·韓思復傳》亦載:

        思復調梁府倉曹參軍,會大旱,輒開倉賑民。州苛責,對曰:“人窮則濫,不如因而活之,無趣為盜賊?!敝莶荒茉x。③

        玄宗開元年間,《張之輔墓志》記載其在滄州任上:

        屬瀕海水災,連□(注:原文缺)粟貴。人負子,舟乘城。公以奏報歷時,幼艾蒙袂。請以一身之罪,庶解萬人之懸,乃開倉救之。④

        《全唐文》則保留了開元年間齊州刺史裴耀卿在任上修筑河堤的事跡:

        河堤壞決,諸郡有聞,皆俟詔到,莫敢興役,害既滋甚,功無已時。公以為執(zhí)事諉上者,非至公之法也;便文自營者,非盡忠之計也。亦既成奏,因而發(fā)卒,播告厥指,率吁于人。荷鍤者襁屬,負畚者靡至,從公于邁,祁祁如云。公俯臨決河,躬自護作,雨不張蓋,塵不振衣,饋不致鮮,寢不處館,蔬食以同其烹飪,野次以同其燥濕。板筑競勸,鼛鼓弗勝,克鞏而成,匪亟而速。以浹辰之役,興百倍之利,澹災革弊,人到于今賴焉。⑤

        綜合上述文獻,以員半千、李皋、韓思復、張之輔和裴耀卿為代表的地方長吏并沒有按照唐廷確立的應對秩序進行災害救助,而是在治所直接開展賑濟活動,這一行為使得整個救災程式發(fā)生轉變,地方的政務運行與中央王朝的制度規(guī)定出現(xiàn)了不一致的狀況。不言而喻,中央政府的賑濟政令抵達地方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如果不是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害嚴重,在律令體系完整健全的唐代社會中,地方長吏斷然不敢違抗中央政府的規(guī)定。

        地方上的因時自救顯示出一定的時效性,這為過于嚴密的災害應對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這種運行模式歷經唐前期幾代帝王,最終在玄宗朝得以改造,其實質也是對以往災害應對制度的否定。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玄宗詔令:

        以檢校尚書右丞相皇甫翼充河南淮南道宣慰使、檢校尚書吏部侍郎劉彤充江東江西道宣慰使、尚書兵部侍郎李鎮(zhèn)充山南道宣慰使。制曰:去年江南淮南有微遭旱處,河南數(shù)州亦有水損百姓等,皇甫翼等咸謂能賢,式將朕命,其間乏絕應須賑貸,便量事處置,回日奏聞。⑥

        開元二十二年又頒布了詔令:

        晉州地震,謫見后土。朕每克念,何以甄茲。仲尼云:“某禱久矣”,而精意以告,或道神明。徐國公蕭嵩,地在輔弼,朝之端右,欲重將命,暫為此行。宜往秦州,致祭山川,凡緣所損百姓間事,皆委嵩隨事處置。⑦

        從玄宗時期的“便量事處置,回日奏聞”與“皆委嵩隨事處置”,比之太宗時期“必當細勘,速以奏聞!待使人還京,量行賑濟”的政令方式來看,唐朝的災害救助方式已發(fā)生了變化,雖仍采取奏報的方式,但在應對處理上具有了較大的靈活性。在實際執(zhí)行中的具體方式與制度上的災害應對之間出現(xiàn)了變化,從最初的高度控制到委派使臣“量事賑濟”,取消了使臣再報中央請求賑濟這一環(huán)節(jié),提高了一定的時效,加快了災后救助的步伐。最終,在開元二十九年,唐玄宗詔令:

        承前有遭損之州,皆待奏報,然始賑給。近年亦分命使臣與州縣相知處置,尚慮道路悠遠, 往復淹滯,以此恤人,何救懸絕?自今以后,若有損處,應須賑給,宜令州縣長官與采訪使勘會,量事給訖奏聞。朕當重遣使臣宣慰、按覆。①

        自此,唐朝形成了州縣長吏與使臣派遣共同應對災情的處理方式。

        綜而述之,唐代災害救助方式經歷了以京官充任地方宣慰使量事處置,到命京官隨事處置,再到頒布詔令由地方州縣長官與采訪使商議后量事賑濟的過程,反映了唐權力不斷下放、逐步制度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由“尚慮道路悠遠,往復淹滯,以此恤人”到“州縣長官與采訪使勘會,量事給訖奏聞”,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中央王朝與地方力量之間的微妙變化趨勢,反映了州縣地方的自主權力的增長。

        在唐前期,災害賑濟的方式頗多,諸如“賑貸”“蠲免賦稅”“調粟濟民”“物資賑濟”等等,又有義倉、常平倉等專門的賑災機構的設立。在傳世文獻中,更是保留了大量有關唐朝的賑濟文書。留給筆者的疑問是,唐前期制定的救助地方災情的各項政策與措施是否能夠在具體的實際救助中取得較好的效果呢?②賑濟文書能否得到切實的執(zhí)行?受災民眾憑借朝廷的力量能否從災難中盡快回歸至正常的生產生活?

        首先,唐朝前期的主要賑濟機構是義倉,諸如“賑給”“賑貸”等都是由義倉承擔物資供給?!短屏洹份d:

        凡義倉之粟唯荒年給糧,不得雜用。若有不熟之處,隨須給貸及種子,皆申尚書省奏聞。③

        據前輩學人統(tǒng)計,該機構有67次的賑濟記錄。④那么,這些文獻記載的背后是真實的救災景象,還是虛實結合的敘述范式?

        神龍元年(705年)六月,河南、河北十七州大水,中央“遣中郎一人巡行賑給”。神龍二年六月,又“遣使賑貸河北遭水之家”。同年十二月,“以河北諸州遭水,人多阻饑,令侍中蘇瓌存撫賑給”。⑤唐廷應對此次河南、河北大水的舉措為“賑給”,即“遣使巡行賑給”。但對“賑給”的總數(shù)額、每戶災民可領取的數(shù)額、賑濟的過程與具體措施,等等,均沒有記錄在案。然而,唐廷一次次的遣使賑濟其結果依然是“人多阻饑”。從最終結果來看,賑濟效果是不理想的。接著,我們再分析一則有明確賑濟數(shù)據的史料。開元十五年八月制曰:

        河北州縣,水災尤甚,言念蒸人,何以自給。朕當寧興想,有勞旰昃,在予之責,用軫于懷。宜令所司量支東都租米二十萬石賑給。十二月,以河北饑甚,轉江淮租米百萬余石賑給之。⑥

        這份制書詳細保留了唐廷賑濟河北州縣的米石數(shù)。如按河北道全部州縣受災算,受災人數(shù)大概在三十余萬眾,⑦一戶約六口,每口可以獲得0.6石米,每戶可獲3.6石米,按照唐代成丁一日二升的標準,⑧推算六口之家至少應有三個成丁,其他三人所食租米折合1.5個成丁的標準,將上述數(shù)據進行推演可知,唐廷賑濟的二十萬石糧食最多可以維持河北受災民眾兩個月的生計,持續(xù)到十月份。然而從十月到十二月這個相對短時段中,河北的水災并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出現(xiàn)了“十二月以河北饑甚,轉江淮租米百萬余石賑給之”的狀況。兩月之間,唐中央政府可能沒有采取新的救災措施,二十萬石租米難以幫助受災百姓度過四個月的危難期,也同時證明了河北水災所造成的潛在影響很難使百姓盡快恢復生產與生活,才會出現(xiàn)“河北饑甚”的惡劣情景。

        再者,除義倉賑濟外,還有“移民就粟”的救助舉措。唐初規(guī)定:“每歲水旱,皆以正倉出給,無倉之處,就食他州?!雹儆纱酥萑ケ酥葸€存在一個時間差的問題,到他州就食的過程中是否會出現(xiàn)人員死亡、救助不及時等諸多情況,是否會由遷移而衍生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這些都是需要考量的問題。唐高宗總章二年七月,“劍南益、瀘、嶲、陵、邛、雅、綿、翼、維、始、簡、資、榮、隆、果、梓、普、遂等一十九州大旱,百姓乏絕,總三十六萬七千六百九十戶,遣司珍大夫路勵行存問賑貸,許其往荊、襄州就谷,九月括州暴雨大風,海水泛漲,溢壞永嘉、安固二縣城郭及廬舍六千余家,漂溺人畜遣使賑給”。②劍南十九州發(fā)生旱災后,唐廷一方面派司珍大夫路勵行存問、放貸,另一方面,“許其往荊、襄等州就谷”。③在安土重遷的古代人民心中,遇災流離他處是不得已而為之,如果中央有財力支持而救濟有方、民眾尚能存活的話,普通百姓一般是不愿拋家棄產、轉徙他鄉(xiāng)的。又如唐高宗咸亨元年,“天下四十余州旱及霜蟲,百姓饑乏,關中尤甚。詔令任往諸州逐食,仍轉江南租米以賑給之”。④江南租米成為關中旱災的主要依托,要橫跨南北來調糧賑濟,這種遠路途、大規(guī)模的調運行動是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的,由此必然會影響救災的及時性,影響災后應對的實效性。同時也從另一側面顯示出唐朝的義倉、常平倉等救災機構的形式化。因此,在自然災害面前,中央的實際賑濟是很難及時、高效的使受災民眾回歸正常的生產生活,政令文書的程式化表達與對民眾的實效性賑濟難以相互契合。

        應對災害的措施除“賑濟”與“移民就粟”外,還有“蠲免”。唐代有完整的因災蠲免令文:

        諸田有水旱蟲霜為災處,據見營田州縣檢實,具帳申省,十分損四已上免租,損六分已上免租調,七已上課役具免,若桑麻損盡者,各免調,若已役已輸者,聽折來年,經兩年后,不在折限。其應免者,通計麥田為分數(shù)。⑤

        如開元五年二月,河南、河北受災,詔:“河南、河北遭澇及蝗蟲,無出今年租?!雹揠S后五月,再次發(fā)布詔令:

        河南、河北去年不熟,今春亢旱,全無麥苗。雖令賑給,未能周贍,所在饑弊,特異非常?!溆胁皇整溙?,更量賑恤。⑦

        “蠲免”與“賑恤”是唐廷應對河南、河北災害的重要舉措。從詔令中可知此次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十分嚴重,否則也不會全部免租,并給予賑濟。但是,從實效性層面來看,這些賑濟救助舉措的效果似乎并不十分有效,就連唐中央政府都承認“雖令賑濟,未能周贍”。而此時的唐代社會是處于開元盛世的上升期,中央權力相對集中,國力是較為雄厚的,但對地方的賑災救助仍然是“未能周贍”,為何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是政務的程序性報送所造成的時間延誤,還是實際的賑災舉措不得力?這些是無法從簡略的文字史料中找到答案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何種原因,均是與唐朝中央的行政應對息息相關。面對大規(guī)模和連續(xù)性的災害,只有合理的災害應對制度及有效運行,才有可能取得較好的實效性,降低災害帶來的損失。

        需要補充的是,盡管有關唐前期災害賑濟的史料繁多,但無法從“開倉賑濟”的字面表達去判斷與衡量當時的實際救助情況與救助效果,這種格式化的政令文書也很難判定救助效果的好壞,但透過這些簡略的文字史料,還是能從某些細節(jié)處窺探災后救助的具體情況。如天寶十二載(753年)正月,“河東及河淮間諸郡去載微有澇損,已令給糧;每道各令御史一人往宣撫,應有不支持者,與所繇計會,隨事賑給,如當郡無食及不充,聽取比郡者分付,務令勝致,以副朕懷”。⑧從此段文獻可知,天寶十一年澇損,十二年時唐廷仍要派御史進行“宣撫”,文本本身的意義或許能更加彰顯統(tǒng)治階層的“仁政”行為,但反向思考卻折射出賑濟的實際效果問題,很可能是無法在較短時間內完成救助,下句“如當郡無食及不充,聽取比郡者分付”便從另一個角度暴露了唐帝國對災害救助實效性的隱憂,假使當?shù)貍}廩充裕,為何還要調取它郡分付?由此可見,唐廷還是無法及時高效地解決災害救助期間的糧食問題。

        另外,“彌災”也是災后應對的一種方式,以期從精神層面來安撫民眾。這種“彌災”通常是由皇帝以“減膳食”“避正殿”的方式來進行。如乾封二年(667年),“正月丁丑,以去冬至于是月無雨雪,避正殿,減膳,親錄囚徒”。①又如玄宗開元三年五月戊申,遇旱災,詔曰:

        司牧生人,愛之如子,眷茲災旱,倍切憂勤。將理政不明邪?冤囚有滯邪?癘疵道長邪?陰陽氣隔邪?何崇朝密云,布未洽也?載加寅畏,弗敢荒寧,誠不動天,嘆深罪己。思從避減,以塞愆尤,俾月離有期,星退何遠。朕今避正殿,減常膳,仍令諸司長官,各言時政得失,以輔朕之不逮。天下見禁囚徒中,或以痛自誣者,各令長官,審加詳覆。疑有冤濫,隨事案理。仍告于社稷,備展誠祈。諸州旱處,有山川能興云致雨者,亦委州縣官長,速加禱祀。②

        “彌災”是歷代帝王應對災害的必備措施,對于唐代的統(tǒng)治者也并不特殊,但“彌災”基本是從精神上來安撫民眾,很難對實際的賑濟效用有所裨益。首先,“因災慮囚”與“避正殿”對于古代帝王而言,是帶有很濃厚的“陰陽五行”和“天人感應”的因素,其出發(fā)點是為了維護自身權力的穩(wěn)定,應對災害最根本目的仍是維護王權自身的合法性。其次,帝王的“減膳”并不意味著統(tǒng)治階層減少了對普通民眾的搜刮,即使皇帝“減膳”,節(jié)省下來的費用用于救濟災民,對于大范圍受災狀況來說,也無異于杯水車薪,依然無法改變受災民眾的實際生存狀態(tài)。

        總之,唐前期在災害應對上雖有“賑濟”“蠲免”“移民就粟”與“彌災”等多種舉措,但無論是何種應對措施,在史料中均采用了較為模糊的表述,可以說這種表述成為了唐前期中央官方災害應對政令文書的主體表達范式,呈現(xiàn)出以虛代實的記載特點。雖然我們不能以文獻記載的缺環(huán)來草率地認為賑濟效果不佳,但一些文獻的細節(jié)中還是能透視出某些救災情境與效果,可看出唐前期的災害救助是不及時、不全面的,故而我們對唐前期災害應對的實效性持很大的懷疑態(tài)度。

        加之在行政程序上將災害應對作為一般性政務來處理,實行繁冗復雜的救助程序,未能注重災情的緊急性和及時性,錯失了最佳救治時間,最終影響了災害救助的實際效果。盡管在唐玄宗時期對這種處理程序做出了調整與突破,給予地方上便宜行事之權,甚至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地方力量的增長,但從文獻記載的細節(jié)來看,其救助效果是不理想的。盡管文獻記載采取了以虛代實的表述,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制度規(guī)定與實際運行兩者間的巨大反差,影響了我們對于唐前期災害應對實效性的判斷,但在有限的范圍內,我們仍窺探到一絲真實。

        【作者簡介】 李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

        【責任編輯:杜敬紅】

        猜你喜歡
        實效性
        提高農村初中歷史教學實效性探究
        甘肅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6
        小學德育工作實效性的提高
        甘肅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38
        怎樣增強人大專題詢問的實效性
        人大建設(2019年8期)2019-12-27 09:05:28
        基于實效性的社區(qū)居住服務設施統(tǒng)籌研究
        智能城市(2018年7期)2018-07-10 08:30:18
        參政黨民主監(jiān)督實效性診斷及強化之道
        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實效性
        文學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2
        提高微課教學實效性的探討
        協(xié)商實效性研究
        增強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
        學習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0
        在音樂教學中提高多媒體技術應用實效性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在线亚洲日本一区二区| 亚洲另类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亚洲好看有码| 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福利 | 在线观看视频日本一区二区| 日出白浆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av| 日本又色又爽又黄的a片18禁|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曰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综合部| 人妻丝袜无码国产一区| 国产麻无矿码直接观看| 福利视频一二区| 欧美亚洲另类 丝袜综合网| 国产大学生自拍三级视频| 亚洲av推荐网站在线观看| 日韩午夜免费视频精品一区| 日韩一区在线精品视频| 在线观看av片永久免费|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fc2|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亚洲bd|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2021国产最新在线视频一区| 白丝美女被狂躁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每天色在线观看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亚洲视频| 在线视频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av无码免费网站下载| 国产av综合影院| 国产免费又色又爽又黄软件| 国产AV无码无遮挡毛片| 宅男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极品美女扒开粉嫩小泬图片| 欧美肥胖老妇做爰videos|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pp| 美女窝人体色www网站|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