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 陽
門診不完全就診指南
文/陳 陽
跟著導師出門診兩年多了,導師負責診斷、治療,我負責叫號、開單、查體、維持秩序,捎帶察言觀色、總結歸納。見到了形形色色的就診者,發(fā)現(xiàn)了一些患者就診中遇到的問題,有一些感觸,總結如下,供各位看官參考。
“看病貴,看病難”似乎是國人對當下醫(yī)療狀態(tài)的第一體驗,很多專家號往往是一號難求,要么排好久的隊才能掛到,要么忍痛接受黃牛的高價號,但是對于每一個患者來說,真的都需要專家號嗎?當然不是,對于初診的患者,大多數(shù)人連必要的檢查都沒有做,好不容易掛到專家號,好不容易經(jīng)過漫長的等待,見到專家,結果手里只是多了一堆檢查單,甚至有可能連問診都是專家的助手完成的,和專家連一句話也沒有說上,這事擱誰,誰都會感嘆“看病貴,看病難”。所以對于初診的患者,不妨先掛個普通號,先完善一下必要的檢查,然后再按照病情的需要,決定是否需要一個專家號。還有一點,不要病急亂投醫(yī),曾有一個患者來我院就診,掛的號比較靠后,這時候過來一個熱情的“好心人”,告訴他我院的某某專家在外面就診,可以直接帶著去他那兒就診,結果這個可憐的患者在院外的某個小診所里,在假冒的專家那兒開了幾千塊錢的不知道什么成分的湯藥,療效可想而知。更有甚者,據(jù)說被騙到外面切掉了闌尾,所以,不要相信那些熱情的“好心人”,要通過正當途徑就診。
上面談到掛號的問題,然后說說當你掛到號,進入醫(yī)生的診室,你就真的可以很好地就診了嗎?當然不是這樣的。當一個患者病情較重的時候,陪同的家屬真的了解他的病史嗎?就算了解,能在短時間內(nèi)敘述清楚嗎?我曾見過一個老太太來就診,兩個女兒,一個兒子陪同著,還抱著一個一、兩歲左右的孩童,孩子一直在哭鬧,一大幫人烏泱烏泱就進來了,結果問診的時候,沒有一個人了解老太太完整的病史,很多問題用“好像是”“可能”及“大概吧”來回答,而老太太本人也是答非所問,這樣有可能會漏掉一些對疾病診斷有重大意義的病史,也會擾亂診室的就診秩序。所以在診室外面等待就診的過程中,不妨稍安勿躁,仔細回憶一下病史,組織一下語言,然后讓一到兩個人陪同患者進入診室,在醫(yī)生問診的時候,能夠有條不紊地講清楚病史,并給醫(yī)生一個相對安靜的工作環(huán)境。但有些老人來就診時要么獨自一人,要么是同樣年邁的老伴兒陪著,要么講不清楚病史,要么聽不明白醫(yī)囑,且有些檢查要跑到好幾個地方去做,老人自己跑來跑去很辛苦。曾有個老爺子七十多歲了,自己來就診,懷疑是惡性疾病,讓他下次來就診時由子女陪著過來,可來復診的時候還是孤身一人,這樣對于醫(yī)生來說,交代病情,談治療方案就很為難,有可能會影響患者及時治療。所以,家里有老人生病的時候,盡量不要讓老人自己去,子女盡可能抽時間陪同。有一些患者,對自己的病史很清楚,也知道自己做過哪些檢查,但是檢查報告呢,忘在家了,或是丟了。所以病史資料,檢查報告一定要妥善保管,在就診的時候帶著,既可以節(jié)約就醫(yī)成本,也可以節(jié)約時間。
再談談復診。有些病人每次來都拿一個新的病歷本,這讓醫(yī)生很苦惱,前面的就診過程一概不知,還得重頭問起,且有些患者可能自己都忘記之前的一些就診信息,所以一定要保存好病歷本,在復診的時候帶著。還有一些患者不遵醫(yī)囑,不及時復診,我見過一個六十歲左右的老人,診斷了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口服激素治療,在治療過程中要根據(jù)療效減藥,所以要嚴格地來復診,讓她一周后來復診,結果她自己在家按照原劑量吃了一個月藥才來復診,來的時候我?guī)缀醵颊J不出是她了,“滿月臉”“水牛背”都有了,更讓人惋惜的是對激素耐藥了,本來幾塊錢的激素能解決的問題,現(xiàn)在需要用很貴的藥物來治療,并且療效不一定好。所以遵醫(yī)囑復診很重要,醫(yī)生也應該對這些特殊的患者及家屬反復強調復診的重要性。
當然,作為患者,除了病痛的折磨,有的人早上四五點起床,空著肚子,一路倒車過來掛號就診,有時排到的時候,已經(jīng)將近中午了,真的很不容易,有時難免急躁些。美國紐約東北部的撒拉納克湖畔,鐫刻著西方一位醫(yī)生特魯多的銘言:“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p>
這段銘言越過時空,久久地流傳在人間,至今仍熠熠生輝。我總是想一個醫(yī)生首先應該是一個心懷悲憫之情的人,這樣才能在當下復雜的醫(yī)療環(huán)境中不忘初心,游刃有余。門診的工作其實很復雜,很多時候考驗你的并不只是你的醫(yī)術,還有為人醫(yī)者的心態(tài)、與人交流的技能。常懷悲憫之心,在就診者急躁、爭吵的時候多想想他們的難處與不易,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清風自然來。
/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