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英
說起大渡河,許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毛澤東主席在《長征》詩中寫下的“大渡橋橫鐵索寒”這一千古名句。八十年前,英勇無畏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在長征中飛奪瀘定橋、搶渡大渡河的壯舉,讓這片默默無聞的土地馳名中外。如今,我踏著紅軍的足跡來到大渡河,親身感受這萬丈深淵的驚濤駭浪,體會瀘定橋上的心驚膽寒,重溫崢嶸歲月里的澎湃激情。
安順場:翼王悲劇地 紅軍勝利場
安順場古鎮(zhèn)山環(huán)水繞,雄奇峻美,宛如世外桃園。然而這座被翠綠的群山和湍急的流水包圍的小鎮(zhèn),在72年間見證了兩場在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戰(zhàn)役。
1863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軍抵達安順場(當(dāng)時名叫“紫打地”),準(zhǔn)備北渡大渡河。由于受清軍圍堵,又遇洪水暴漲,石達開全軍覆沒,太平軍將士血染大渡河,留下了千古遺恨。
“五月安順不渡河”當(dāng)?shù)刈怨庞羞@樣的老話。1935年,同樣是在5月,毛澤東率領(lǐng)3萬紅軍抵達安順場,依仗天險嚴(yán)密布防的反動軍閥瘋狂叫囂“讓朱(德)、毛(澤東)成為石達開第二!”兩段歷史以驚人相似的方式開始了。
可是,在當(dāng)?shù)卮さ膸椭?,紅軍17名勇士,用僅有的一只小木船,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強渡水深浪急的大渡河,打通了前進通道,成功地擺脫了國民黨的圍剿。
幾乎是同樣的行軍線路,在同一個渡口,歷史卻在這里上演了截然相反的一幕。也因此,安順場被后人稱為“翼王悲劇地,紅軍勝利場”。
磨西鎮(zhèn):茶馬古道遠(yuǎn) 紅軍征程艱
從安順場沿大渡河往瀘定方向行進,可到達位于蜀山之王貢嘎山東麓的磨西鎮(zhèn),也許是因為它坐落在山勢險要的地方,鎮(zhèn)上的大多數(shù)建筑都還保持著清末民初的樣貌。茶馬古道留下的青石板路也依然存在,仿佛見證著朝代的更替和人類的繁衍不息。
在古街深處,一座中西合璧的天主教堂安然佇立,給小鎮(zhèn)增添了別樣的韻味。樓前有塊白色花崗巖石碑,上面刻有“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磨西天主教堂”“毛澤東同志住地舊址”等字樣。
1935年5月,毛澤東率領(lǐng)隊伍從安順場出發(fā),29日傍晚抵達磨西,由于雨大天黑,通往瀘定的山路全是懸崖峭壁,毛主席和紅軍隊伍只得夜宿磨西,并在當(dāng)晚召開會議,決定因糧草補給不足不去康定,而是通過瀘定橋繼續(xù)北上。這個會議史稱“磨西會議”,是瀘定橋會議的預(yù)備會,對紅軍通過瀘定橋起到了重要作用。
瀘定橋:大渡天險惡 紅軍飛奪勇
瀘定縣城處在三面大山的谷底,縣城不大,屬藏漢雜居,街上商業(yè)頗為繁榮。城中尚存有部分木壁青瓦的老房子,彰顯了瀘定城的歷史。走在瀘定的大街上,紅軍路、成武路這樣的街道名稱,勾起了人們對那個特殊年代的記憶。
瀘定橋基本上保留了當(dāng)年的面貌,全長103.67米,橋身13根碗口粗的鐵鏈猶如十三條巨蟒橫空出世,令人驚嘆不已。左右兩邊各兩根是橋欄,底下并排9根,鋪上木板,就是橋面。這13根鐵索,曾經(jīng)“扛”起了一個共和國。
邁步上橋,橋面在輕微地晃動,耳邊呼呼的風(fēng)聲和咆哮的水聲交織在一起,象千軍萬馬在混戰(zhàn)。往下望去,大渡河浩蕩奔騰、白浪滾滾,令人心驚膽顫,仿佛回到那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
1935年的5月29日,中央紅軍長征到此,當(dāng)時國民黨軍隊已經(jīng)占據(jù)了大渡河的西岸,同時背后還有敵軍大部隊在追趕。紅軍必須越過大渡河天險,才能突圍。但是,唯一橫跨大渡河的瀘定橋橋面的木板已被敵軍拆掉。對岸是敵人的隆隆炮火,眼前是洶涌澎湃的大渡河,怎么辦?紅軍突擊隊的22名勇士手持沖鋒槍,背插大刀,腰插手榴彈,腳踩鐵索,在槍林彈雨中,冒死向河對岸沖了過去。紅軍千軍萬馬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渡過了天險,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英雄的篇章。
站在大渡河邊,遠(yuǎn)眺瀘定橋,我們怎能忘記那個炮火紛飛的夜晚?而那段紅色記憶,將成為永遠(yuǎn)傳唱在我們心中的英雄史詩!
旅行攻略tips:
自駕路線:成都—石棉安順場—瀘定磨西會議遺址—瀘定橋—成都
自助游:可在成都石羊場客運站乘車,前往石棉、瀘定的客運班次較少,須提前購票。
住 宿:石棉、瀘定兩縣住宿方便,安順場有農(nóng)家可住宿,磨西古鎮(zhèn)有中、高檔賓館飯店,也有廉價的民居旅館和招待所。
(責(zé)編 陳 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