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榮 葉惠珠 趙瑜等
摘要:通過論述使用狀況評價(POE)在園林景觀建設中的應用現狀,分析園林景觀建筑使用狀況在滇池濕地公園建設的重要性,指出濕地園林景觀建筑是濕地公共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體現。濕地公園中園林景觀建筑建設,將直接影響到濕地的保護與發(fā)展建設,也代表了人類的進步程度,提出運用POE法對滇池濕地公園園林景觀建筑使用狀況進行研究的必要性及現實意義。
關鍵詞:園林景觀建筑;使用狀況評價;濕地園林
0引言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擁有巨大的生態(tài)功能,對維護地球的生態(tài)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國際上通常把它與森林和海洋并稱為地球三大生態(tài)系統(tǒng)。濕地公園以濕地為對象的園林形式,是利用現代園林建設和生態(tài)學原理,對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保護、重建和恢復,藝術地再現自然濕地景觀,并為社會民眾提供親近、感受、體驗自然的場所。濕地園林景觀屬于人工濕地景觀的一種獨特類型,是生態(tài)城市的重要基礎,對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滇池湖濱區(qū)已陸續(xù)建成或恢復了大大小小的濕地公園,且受到人們的喜愛。但是,作為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生態(tài)保障,決定城市景觀格局或結構的滇池,其湖濱區(qū)濕地園林景觀的利用與管理情況到底如何?有沒有真正達到規(guī)劃或設計時的目標呢?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作為園林景觀四大要素之一的景觀建筑,從景觀生態(tài)學角度,又看作園林景觀中的重要“斑塊”,建成之后使用情況如何?有沒有達到最佳設計使用目標?受不受使用者的喜愛?各項技術指標是否符合濕地園林景觀的建設?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1使用后(POE)評價法在相關研究領域中的應用現狀
使用后評價,英文為Post-occupancy Evaluation,是指使用狀況評價,即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fā),對已建成環(huán)境進行系統(tǒng)描述和評價的實證性研究方法,簡稱“POE”。POE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歐美,開始主要是由大學的學者進行小范圍(大學宿舍、學校醫(yī)院)的個案研究;70年代得到廣泛重視,方法論也日漸成熟;80年代后,達到實際應用階段。
POE在我國應用研究中,根據相關文獻來看,已經廣泛被采用,特別是建筑的使用狀況評價是建筑學研究的一個發(fā)展方向(吳碩賢,2009)。通過查閱CNKI,筆者得出:從2010年至2014年3月止,對于人工濕地公園使用狀況評價呈現增加態(tài)勢。如徐艷玲、李迪華、俞孔堅等以秦皇島湯河公園為例對城市公園使用狀況評價應用案例進行了研究(2011年)。
應用于人工濕地公園中的園林景觀建筑,作為建筑學科和園林學科的交叉成果,有著其獨特的個性和發(fā)展。從文獻來看,大多數學者主要從設計者角度出發(fā)進行研究,而對園林景觀建筑使用狀況評價研究較少,且大多附屬于濕地公園規(guī)劃或景觀評價研究中。例如,蔣璐、宣建華從園林藝術本質和文化出發(fā),對杭州西溪濕地園林建筑實例對比研究;楊屹法認為城市人工濕地公園的使用狀況并不太樂觀,應用使用后狀況評價(POE)對成都活水公園進行了城市人工濕地公園的使用狀況評價。但對于園林景觀建筑這一重要要素,文中僅是作為其中的一個因子進行粗略的描述(2010年)。
2滇池濕地公園園林景觀建筑使用后評價研究現狀及必要性分析
2.1滇池濕地公園園林景觀建筑使用后評價研究現狀
滇池濕地公園,作為“春城”人工濕地園林景觀的典型代表,是一個研究熱點。目前為止,大多數學者主要從濕地植物景觀、規(guī)劃設計等角度進行研究,例如2013年,徐行等針對昆明泛亞城市濕地公園植物多樣性的植物景觀分析研究。對于滇池湖濱區(qū)濕地園林景觀使用后評價方面的資料卻比較少,且不系統(tǒng),大多見于《昆明日報》滇池濕地公園建設報道中。對于滇池濕地園林景觀建筑的相關研究更是極少,對于使用后評價目前尚無人問津。因此,對滇池濕地園林景觀建筑使用狀況評價(POE)進行研究十分必要。
2.2滇池濕地公園景觀建筑使用后評價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園林景觀建筑是園林建筑發(fā)展過程中的新名稱,既繼承了園林古典建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又發(fā)展了其存在形式。傳統(tǒng)的園林建筑形式主要是指亭、臺、樓、閣、榭、橋、廊等,主體功能是用來滿足居住。隨著時間的變遷、社會的需求和應用,其主體功能演變?yōu)樾蓓?、觀景、文化等的重要體現。在這樣的發(fā)展中,濕地園林景觀建筑則是公共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體現。簡而言之,園林景觀建筑的建設是否合理,是否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將直接影響到濕地的保護與發(fā)展建設,也代表了人類的進步程度。
滇池,昆明的“心肺”,對昆明城市生態(tài)建設有著主導作用。滇池濕地園林景觀建筑應該說是滇池的另一代言人,它是滇池濕地建設中重要文化載體。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滇池濕地經歷了一系列變遷,從“大觀樓長聯”中描繪中的“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到如今遍地開花的濕地公園,無不體現了滇池發(fā)展的文化。這一文化載體主要體現在2方面:第一,濕地公園的主題性;第二,濕地公園中的公共設施。當前,各濕地公園,如五甲塘濕地公園、撈魚河濕地公園、西華濕地公園、東大河濕地公園等等,均依據滇池發(fā)展過程所產生的格局變化,在人為干擾下,將滇池發(fā)展的文化融入其中,濕地園林景觀建筑也隨之融入。但是,園林景觀建筑作為重要的公共設施,是否將滇池地域文化、發(fā)展文化等恰到好處地表現呢?是否真正起到了設計者原本的設計意義表現?是否對滇池的恢復發(fā)展起到正面推動作用?……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說是爭論不一,有待調研之后進行探討。
建筑師貝律銘認為,建筑的好壞,不僅僅是當時的評價,更重要的是5年、10年以后,人們怎么看待它。園林景觀建筑,是建筑中的一種類型,應該說也符合這樣的評價標準。滇池濕地公園,有些公園建設已經滿5年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公園中園林景觀建筑會有什么樣的轉變,值得探討。因此,對滇池濕地公園園林景觀建筑使用后狀況進行研究和分析,一方面,可以促進滇池濕地的保護與發(fā)展建設;另一方面,可以完善園林景觀建筑評價體系,從而為園林景觀建筑設計提供理論基礎。
3結束語
近幾年來,面對滇池污染問題,各方人士、學者等都對其發(fā)展有著或多或少的關注。伴隨著昆明城市整體規(guī)劃格局的演變,如何營造山水城市?打造綠色生態(tài)文明云南?滇池濕地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濕地建設中,園林景觀建筑的建設和使用是載體之一,在濕地公園中占的比例較小,但是其使用價值卻不容忽視,故對其建設后使用狀況進行評價有著重要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