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女
我國最早以“圖書館”命名的圖書館
◎喬女
在常德市城區(qū)最繁華的武陵大道中段,坐落著一所現(xiàn)代化的圖書館——常德圖書館。它的建筑風格簡潔明快,樓宇錯落參差,館內(nèi)綠樹蔥蘢,草坪如織,來往借閱的讀者絡繹不絕。在普通人眼里,它與其他圖書館毫無二致,而對于了解它的人來說,卻是一段滄桑的世道變遷史。
圖書館的產(chǎn)生是同文字的創(chuàng)造和書寫材料的使用分不開的。隨著文獻的增多,便出現(xiàn)了如何收集、保存和使用這些文獻的問題,圖書館由此應運而生。毫無疑問,圖書館是人類進步的跳板,是人類知識的百科全書。人類文明的最早發(fā)源地,自然是最古老的圖書館的誕生地。圖書館史上最著名的當然是藏有楔形文字的泥板文獻的美索不達米亞圖書館,藏有泥板文獻和紙草文獻的古埃及圖書館,以及古希臘圖書館、亞歷山大圖書館、帕加馬圖書館、古羅馬圖書館等。
但圖書館這一名詞,是一個舶來品。在古代中國,多半稱其為藏書樓之類。西周至春秋時期,已有專門的史官,專司文件起草與發(fā)布,典籍管理與提供檢閱;各諸侯國也有史官專門記言記事。這些權力的標記,無疑是神圣的,于是“官守其書”;而存放的地方,先秦文獻記載有策府、天府、盟府以及室、周室、藏室等稱呼。牛人老子據(jù)說就是西周王朝國家“圖書館”的圖書保管員。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風東漸,現(xiàn)代意義上的圖書館也就有了登上神州大陸的機緣。湖南籍留日歸來的幾個學生,為使處于內(nèi)陸地區(qū)的湖南民眾能夠更多地接觸到新文化、新知識;同時,基于開闊民眾視野、啟迪民族思想、推動社會進步的理想,他們決定仿照西方圖書館模式,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建一個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的圖書館。幾位學生中,以瀏陽人雷光宇最積極,“糾集同志,捐湊資財”。幾經(jīng)籌劃,他們選中了常德市中心的呂祖廟,便將其租了下來。他們這一行動,得到了當時常德府知府朱其懿的支持,于是,中國圖書館史上,第一個以“圖書館”這一稱謂命名的圖書館就這樣誕生了?,F(xiàn)在在它自己館藏的資料里翻檢《湖南官報》發(fā)黃的扉頁,上面詳盡地載寫了當時開館的盛況:“每日至館閱書者常數(shù)十人,將來風氣漸開,亦學堂之一大助力也?!?/p>
僅憑民間籌資而沒有官方資助,要想長期維持圖書館的運轉無疑是困難的。有記載表明,當時采取了入館掛號和夜讀收燈油費等措施,用以彌補經(jīng)費的不足。盡管如此,第二年(1904)還是因經(jīng)費難以為繼而閉館。因其開創(chuàng)性效應,給常德學子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府內(nèi)各學堂紛紛解囊,常德圖書館遂于1905年重新開館,且取消了收費措施,實行了真正的免費服務。然而,同樣因為經(jīng)費短缺,這次維持的時間更短。半年后,武陵縣令將其改為師范傳習所,此后再未恢復。
現(xiàn)在對于這一存廢歷史尚存分歧。一般認為是常德圖書館改名為師范傳習所,此后在民國幾經(jīng)改易,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的常德市圖書館。實際上這種看法有很大的問題。1902年,上文提到的常德知府朱其懿及其得意門生熊希齡創(chuàng)辦了湖南西路師范講習所,運用西方教育理論和方法培養(yǎng)師范人才。第二年(常德圖書館創(chuàng)立的同年),經(jīng)湖南巡撫批準,講習所擴辦為湖南西路公立師范學堂,也就是現(xiàn)在常德市第一中學的前身。熊希齡為了“達到教育求同存異之效”,于1905年八月呈請在西路師范學堂兼辦師范傳習所,招收學生專門傳授經(jīng)史、書法等“國學”。原定學制一年,實際上只開了一期,當年十二月就停辦了。因此,在改成師范傳習所后,常德圖書館實際上不存在了。在沒有史料佐證的情況下,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師范傳習所后來又恢復成常德圖書館。何況傳習所與圖書館性質(zhì)截然不同,最多借其館舍教學,至于藏書、設備等,很可能是并入了西路師范學堂。對于這樣一個結論,雖然感情上難以接受,但它確是一個合乎情理的推斷。
到了民國五年(1916),常德縣設立勸學所(即后來的教育局),除主管學校教育外,還兼管圖書、講演等社會教育事務。據(jù)《常德市教育志》記載:1919年,“常德縣勸學所籌辦通俗圖書館及閱報社,擴大社會教育。”常德市圖書館在民國以一種新的形式再次復活了。由于是政府部門下設的機構,經(jīng)費等各方面都有所保證,圖書館盡管發(fā)展比較緩慢,還是一路坎坷地延續(xù)下來。1923年,常德縣通俗圖書館與通俗講習所合并為常德縣通俗教育館。
所謂通俗講習所,乃是源于清末宣統(tǒng)元年(1909)設立的圣喻宣講所,民國前期改稱通俗講演團、通俗講演所等,從事社會教育事務,相當于現(xiàn)在的文化館。1923年,兩館重又分開,另成立常德縣民眾圖書館,通俗教育館則于1932年改名為民眾教育館。1937年,民眾圖書館又并入民眾教育館,教育館下設八個部門,其中之一的閱覽部分管原圖書館的事務。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到常德解放。1950年8月,以舊民眾教育館的藏書、設備為基礎,設立了常德市人民文化館圖書室。1957年6月方才正式成立單獨的常德市圖書館。
幾度風雨,幾經(jīng)劫難。呂祖廟、泥鰍巷、工人文化宮、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公墓、武陵大道75號,一次次館址的遷移,都標志著時代的變遷;“師范傳習所”、“通俗教育館”、“民眾圖書館”、“教育圖書館”、“常德市圖書館”,一個個館名的更迭,都記載著它的成長與興衰。
1988年3月,新館大樓落成開放,同為瀏陽人的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親筆題寫了館名,也算是對拓荒者雷光宇陰靈的一種告慰吧。
現(xiàn)在的常德市圖書館,發(fā)展良好,1994年以來,曾多次獲得過“圖書館一級圖書館”、“全國文明圖書館”、“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全國“讀者最喜愛的圖書館”等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