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鵬鵬
【摘 要】 《船舶柴油機》課程為航海類學生的專業(yè)核心課程,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學生后期的職業(yè)晉升,本論文針對《船舶柴油機》課程中的難點“傳動學”部分,堅持“項目導入、任務驅動”的方式,結合“現代學徒制”的培養(yǎng)模式,將知識點重新梳理、設計、編排,并根據教學主線探究設計一套教學器具,讓學生在安裝教學器具的過程中,高質量的完成學習任務。
【關鍵詞】 船舶柴油機 “傳動學” 教具 改革
引 言
《船舶柴油機》課程對學生的素質、能力、知識要求較高,而現行的教學模式存在多種多樣的問題,不利于學生專業(yè)技能的提升。同時,作為航海類學生,在畢業(yè)離校之前需要參加中國海事局組織的“海船船員適任證書考試”,能否通過考試直接決定了學生的職業(yè)準入資格,而《船舶柴油機》作為必考科目,一次性通過率并不高。本文首先分析了國內外在本領域的研究現狀,接著介紹了具體的設計方案,最后提出了教具應用的意義。
1.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
古今中外的學者和專家對課題中涉及的課前預習和課堂教學設計的探討和研究早已有之??v觀國內外本研究領域現狀,雖然許多專家學者從多方面闡述了課程改革的重要性,而針對《船舶柴油機》“傳動學”部分的改革并不是很深入,已經有的成果也僅僅是對知識點的重新羅列,缺乏系統(tǒng)性和漸進性,并且采用的教學設備大而空洞,學生們動手操作時浪費時間比較嚴重,不利于現場教學。故可以這樣說,《船舶柴油機》課程中“傳動學”部分教學器具的設計與研發(fā)尚不多見。
2.教具研發(fā)的思路
2.1 皮帶傳動機構教學設計
首先讓學生設計一條簡易傳送帶,課前完成機構的組裝,課中教師對機構設置故障,例如增加負載、長時間運轉等,解決彈性滑動、打滑等知識點。提供的DIY件包括:小電機若干、電機固定底座、電池盒若干、電池若干、傳動輪若干、吸盤基座若干、橡膠材質的平帶兩根、橡膠材質的三角帶6根、橡膠材質的多鍥型帶2根、電源線若干。
2.2 鏈傳動機構教學設計
對設計的簡易傳送帶進行升級,增加傳動帶的寬度,增加負載,為了避免打滑現象,需要在平帶的兩邊增加鏈傳動。課前學生在安裝鏈條的過程中,需要搞明白滾子鏈的基本結構。課中教師帶領學生對比帶傳動與鏈傳動的優(yōu)缺點。提供的DIY件包括:滾子鏈條、齒輪若干。
2.3 間歇運動機構教學設計
提出新思路,帶傳動過程中需要實現間歇運動,在停止運動間期,對傳送帶上的物品進行打包作業(yè),引入間歇運動機構,將小電機輸出的連續(xù)回轉運動轉換為傳動帶主動輪的間歇運動。課前學生完成組裝,課中教師帶領學生分析間歇運動機構的優(yōu)缺點,以及其他形式的間歇運動機構。提供的DIY件包括:槽輪若干、銷輪若干。
2.4 凸輪傳動機構教學設計
對機構進行升級,產品的包裝袋需要裁剪,設計一套自動裁剪機構,引入凸輪傳動機構,將小電機的連續(xù)回轉運動轉化為切刀的往復運動。課前學生完成組裝,課中教師帶領學生分析凸輪傳動的優(yōu)缺點,凸輪機構的其他演變形式。提供的DIY件包括:槽輪若干、銷輪若干。
2.5 平面連桿機構教學設計
為了節(jié)省人工費用,盡可能的提高機構的自動性,設計自動進料機構,將小電機的連續(xù)回轉運動轉化為搖桿的來回擺動,引入曲柄搖桿機構。為了完成物品在相交方向的兩條傳送帶之間傳送,引入曲柄滑塊機構,將小電機的回轉運動轉化為小推手的往復移動。課前學生完成組裝,課中教師對平面連桿機構的知識點進行講解。提供的DIY件包括:曲柄、搖桿、滑塊、導桿等。
3.教具研發(fā)的意義
3.1 課程內容有序整合
首先通過對教學內容有序整合,打破以往的按章節(jié)進行教學,將所有傳動機構按照運動狀態(tài)的不同進行分類,再以機器的安裝研發(fā)過程為主線,按照由外到里、由簡到繁、由單一到組合的原則,在組裝的過程中逐漸的將所有知識點融合進去。采用“項目導入、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讓教學符合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邊學邊用,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
3.2 教學模式不斷創(chuàng)新
按照設計好的教學主線,每堂課都要求學生對教具進行改進,實現更多的功能,這就將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安裝教學器具的過程中,不斷去探索、失敗、求知、成功。在做中學,學中做,教學器具最終設計、安裝完成之后,學生基本完成大部分的學習目標。同時結合“現代學徒制”的改革試點要求,理實一體,工學結合。從而實現教師由經驗型、傳統(tǒng)型向科研型、學者型轉變;實現教師單純的知識傳授轉為以課堂為主陣地向課外輻射的網絡狀情感交流體系,實現教師向“綜合素質+特色”的轉變。
3.3 學習效果不斷提高
基于學生分析,學生動手能力強,喜歡DIY,對于自己設計、安裝的產品,都想做到最好,這就要求他們將所有傳動機構的知識點融會貫通,不斷改進,用最少的成本,實現最強大的功能。通過這種過程,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3.4 萬眾創(chuàng)新、大眾創(chuàng)業(yè)
教學器具的設計貼合生活實際,學生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后,鼓勵他們進行相應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嘗試精神和合作能力,響應國家提出的“中國智造”,萬眾創(chuàng)新。依托學生的發(fā)明創(chuàng)新,鼓勵學生申報專利,結合他們開設的計算機課程,可以在淘寶網上開店進行出售,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業(yè)技能,灌輸互聯網+意識,實現大眾創(chuàng)業(yè)。
結束語
教學器具研究的最根本目的是改變傳統(tǒng)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首先通過對教學內容有序整合,讓教學符合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其次是教學器具設計完成之后,要符合教學主線,學生在安裝教學器具的同時,可以自主完成大部分的教學任務,從而實現教師由經驗型、傳統(tǒng)型向科研型、學者型轉變;最終教學器具的設計貼合生活實際,學生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后,鼓勵他們進行相應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申報專利,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業(yè)技能,灌輸互聯網+意識,實現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