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繼平
巴勃羅·聶魯達(Pablo Neruda,1904-1973),20世紀智利著名詩人、1971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生于智利中部的帕爾拉城,16歲進入圣地亞哥智利教育學(xué)院學(xué)習(xí)法語。1923年,他自費出版了第一部詩集《黃昏的書》,次年出版《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名聲大振,他因此專事寫作。1927年,他進入外交界,先后出使過緬甸、阿根廷,1933年與西班牙詩人費德里科·加西亞·洛爾迦建立深厚的友誼。出使西班牙后,他又與西班牙作家曼努埃爾·阿爾托拉蓋爾一起在馬德里創(chuàng)辦了詩歌刊物《綠馬詩刊》。1936年西班牙內(nèi)戰(zhàn)爆發(fā),他支持共和派,寫下著名長詩《西班牙在心中》,佛朗哥奪取政權(quán)后,他于1938年回到智利,1939年出使墨西哥,1943年再返智利,當選為議員并加入了共產(chǎn)黨。1950年,他出版杰作《詩歌總集》,此后的二十多年,他關(guān)心社會,逐漸成為人民詩人,1957年出任智利作家協(xié)會主席,先后獲得了“國際和平獎”(1950)、“列寧和平獎”和“斯大林和平獎”(1953)、諾貝爾文學(xué)獎(1971)。
巴勃羅·聶魯達著述豐富,除以上提到的外,還有《大地的居所》(共三卷)、《元素頌歌》《遐想錄》《十四行情詩一百首》《智利的石頭》《典禮之歌》《全權(quán)》《黑島回憶》《白日之手》《世界末日》《天石》《孤獨的玫瑰》《海與鐘》《冬天的花園》《黃色的心》《疑問集》等多部詩集;另外還著有散文、回憶錄數(shù)部。他的早期詩作抒情優(yōu)美;中期詩作則宏大開闊、氣勢磅礴;晚期作品則深邃細膩。他對世界詩歌作出的貢獻使他成為20世紀拉丁美洲最偉大的詩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