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夢婷,于健,鄒迪莎,周素嫻,于萍,荀靖瓊,汪琳姣
(1桂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廣西桂林541001;2南通大學附屬海安醫(yī)院)
·臨床研究·
超重或肥胖及高血糖對血脂異常的交互作用分析
謝夢婷1,于健1,鄒迪莎1,周素嫻1,于萍1,荀靖瓊1,汪琳姣2
(1桂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廣西桂林541001;2南通大學附屬海安醫(yī)院)
目的 探討超重或肥胖及高血糖的交互作用對血脂異?;疾〉挠绊憽7椒?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進行健康查體的體檢者5 179例,依據(jù)血脂檢測結(jié)果,將1 563例血脂異常者作為病例組,從其余3 616例無血脂異常者中選取與病例組年齡、性別相匹配的1 583例作為對照組。對兩組體檢者進行問卷調(diào)查,調(diào)查內(nèi)容包括體檢者的一般情況(如姓名、性別、年齡等)、疾病史、家族史及煙酒史等臨床資料。測量兩組身高及體質(zhì)量,計算BMI。采集兩組空腹靜脈血5 mL,檢測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及空腹血糖(FPG)水平。使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及相加模型對危險因素交互作用進行分析。結(jié)果 病例組合并超重或肥胖、高血糖的發(fā)生率均高于正常組(P均<0.01)。單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有超重或肥胖及高血糖者血脂異常的患病風險為體質(zhì)量正常及無高血糖者的7.457倍,超重或肥胖與高血糖同時存在的交互作用指數(shù)(S)為1.13,超相對危險比(RERI)為0.72,歸因比(AP)為9.60%。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有超重或肥胖及高血糖者血脂異常的患病風險為體質(zhì)量正常及無高血糖者的5.061倍,超重或肥胖與高血糖同時存在的S為1.07,RERI為0.28,AP為5.43%。結(jié)論 高血糖與超重或肥胖對血脂異常的發(fā)生存在相加交互作用,兩者同時存在時可增加血脂異常的患病風險。
血脂異常;超重;肥胖;高血糖;交互作用
血脂異常是一類較常見的疾病,是人體內(nèi)脂蛋白的代謝異常,主要包括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伴或不伴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降低等。血脂異常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1]。大量臨床研究[2,3]證實,超重或肥胖和高血糖均為血脂異常的獨立危險因素。但目前很少有關(guān)于超重或肥胖和高血糖的交互作用對血脂異?;疾∮绊懙难芯?。我們選擇2012年7~11月在桂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進行健康查體的體檢者為研究對象,分析超重或肥胖及高血糖對血脂異常患病的交互作用,為對血脂異常高危人群的干預提供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調(diào)查期間在桂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體檢中心進行健康查體的體檢者5 179例,男2 658例、女2 521例,年齡20~60歲。排除嚴重肝腎損害及心功能不全、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結(jié)締組織疾病者。依據(jù)血脂檢測結(jié)果,將1 563例血脂異常者作為病例組,從其余3 616例無血脂異常者中選取與病例組年齡、性別相匹配的1 583例作為對照組。兩組年齡、性別構(gòu)成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本研究獲得體檢者的知情同意。
1.2 調(diào)查方法及診斷標準
1.2.1 問卷調(diào)查 由經(jīng)過培訓的專業(yè)人員對兩組體檢者進行問卷調(diào)查,調(diào)查內(nèi)容包括體檢者的一般情況(如姓名、性別、年齡等)、疾病史、家族史及煙酒史等臨床資料。
1.2.2 體格檢查 空腹狀態(tài)下,體檢者免冠脫鞋,測量身高及體質(zhì)量,計算BMI。
1.2.3 血脂及血糖水平檢測 采集兩組體檢者空腹靜脈血5 mL,檢測血清TC、TG、LDL-C、HDL-C及空腹血糖(FPG)水平。
1.3 診斷標準 血脂異常診斷標準參照2007年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4]標準:TC≥6.22 mmol/L,TG≥2.26 mmol/L,LDL-C≥4.14 mmol/L,HDL-C<1.04 mmol/L,出現(xiàn)以上任何一項即診斷為血脂異常。成人BMI按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5]標準,以BMI 24.0~<28為超重,≥28為肥胖。以FPG≥6.1 mmol/L為高血糖。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3.0.2軟件錄入數(shù)據(jù),應(yīng)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率表示,兩組或多組間百分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使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對危險因素交互作用進行分析,計算交互作用指數(shù)(S)、超相對危險比(RERI)、歸因比(AP),交互作用的分析使用相加模型[6]。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病例組合并超重或肥胖、高血糖的發(fā)生率均高于正常組(P均<0.01)。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2.2 交互作用分析結(jié)果 單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有超重或肥胖及高血糖者血脂異常的患病風險為體質(zhì)量正常及無高血糖者的7.457倍,超重或肥胖與高血糖同時存在的S為1.13, RERI為0.72,AP為9.60%。在控制了性別、年齡、超重或肥胖、高血糖等混雜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有超重或肥胖及高血糖者血脂異常的患病風險為體質(zhì)量正常及無高血糖者的5.061倍,超重或肥胖與高血糖同時存在的S為1.07,RERI為0.28,AP為5.43%。見表2。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習慣改變等原因,我國居民血脂異常的發(fā)生率逐年增高。長期的高脂血癥可緩慢并隱匿地對身體多個臟器產(chǎn)生損害,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使冠心病、腦中風、糖尿病的發(fā)病率明顯升高[7,8]。超重或肥胖與高血糖是目前常見的代謝性異常狀態(tài),對血脂異常的發(fā)生發(fā)展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而且超重或肥胖和高血糖作為代謝綜合征的重要組分,常常同時存在。因此,了解血脂異常的危險因素及危險因素間的交互作用,對于各種代謝性異常狀態(tài)的預防與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大量研究顯示[9],超重和肥胖是血脂異常的主要危險因素,并且超重和肥胖人群中血脂異常的發(fā)病率較正常體質(zhì)量者顯著升高。超重或肥胖患者引起血脂異常的原因主要與內(nèi)臟脂肪的堆積有關(guān)[10],肥胖人群內(nèi)臟脂肪細胞的脂肪分解率較正常人群高,產(chǎn)生大量游離脂肪酸經(jīng)門脈系統(tǒng)進入肝臟,使TG合成增加,且脂肪過度沉積可改變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加速膽固醇合成[11]。本研究發(fā)現(xiàn),病例組合并超重或肥胖的發(fā)生率高于正常組,提示血脂異常者有較高的超重或肥胖患病率。
表2 超重或肥胖及高血糖對血脂異?;疾〉慕换プ饔?/p>
研究顯示,高血糖是血脂異常的危險因素之一,并且高血糖人群合并血脂異常的概率也高于血糖正常人群[12,13]。高血糖導致血脂水平升高是由于高血糖通常與胰島素抵抗相關(guān),胰島素抵抗會抑制機體對脂肪的分解作用,并且使人體內(nèi)脂蛋白的活性降低,從而使循環(huán)中游離脂肪酸升高,從而導致血脂異常[14]。本研究發(fā)現(xiàn),病例組合并高血糖的發(fā)生率高于正常組,提示血脂異常者有較高的高血糖患病率。
交互作用是指當兩個或多個危險因素共同作用于某一事件時,其效應(yīng)明顯不同于該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危險因素單獨作用時的和或積。在統(tǒng)計學中,評估因素間交互作用的常用模型為相加模型和相乘模型。在公共衛(wèi)生學領(lǐng)域,一般應(yīng)用相加模型對各種因素進行交互作用分析[6,15]。本研究發(fā)現(xiàn),單因素Logistic分析結(jié)果顯示,在血脂異常的發(fā)病中,超重或肥胖的OR為3.380,高血糖的OR為4.361,兩者同時存在時的OR為7.457,均大于超重或肥胖與高血糖單獨存在時的OR;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jié)果顯示,在控制了混雜因素后,超重或肥胖的OR值2.587,高血糖的OR值3.199,兩者同時存在時的OR值5.061,仍然大于超重或肥胖與高血糖單獨存在時的OR;單因素分析時,超重或肥胖與高血糖的AP為9.60%,調(diào)整混雜因素后多因素分析的AP為5.43%。以上研究結(jié)果均提示超重或肥胖和高血糖不僅是血脂異常的獨立危險因素,而且兩者對血脂異?;疾【哂姓蛳嗉咏换プ饔?,兩者同時存在時血脂異常患病風險高于兩者單獨存在時的患病風險。
[1] 王冬菊.心腦血管疾病流行概況及主要影響因素[J].預防醫(yī)學論壇,2016,22(1):71-75.
[2] 楊雪瑩,王亭,王亞平.天津市成年居民血脂異常流行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6,32(3):286-290.
[3] 賴亞新,李晨嫣,滕曉春,等.遼寧省城鄉(xiāng)成年居民血脂異常患病率及其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41(2):151-154.
[4]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訂聯(lián)合委員會.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5):393-394.
[5]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司.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2-4.
[6] 袁悅,李楠,任愛國,等. 流行病學研究中相加和相乘尺度交互作用的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5,42(6):961-975.
[7] 樊霞,高峰,朱艷,等.延安市在崗人群血脂分布特征及其與高血糖高血壓的關(guān)系[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2,39(23):6197-6200.
[8] 劉俊田.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病的炎癥機制的研究進展[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5,36(2):141-152.
[9] Abbasi F, Blasey C, Reaven GM.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and obesity: does it matter whether BMI or waist circumference is the index of obesity[J].Am J Clin Nutr, 2013,98(3):637-640.
[10] 黎國德,許慶波,梁巖,等.糖尿病高危人群血脂異?;疾÷始跋嚓P(guān)危險因素分析[J]. 廣東醫(yī)學,2014,35(6):922-924.
[11] 蘇健,向全永,呂淑榮,等.成年人體質(zhì)指數(shù)、腰圍與高血壓、糖尿病和血脂異常的關(guān)系[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5,19(7):696-700.
[12] 王麗娜,姬芙蓉,葛君琍.10 476例表觀健康人群血糖與血脂相關(guān)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5,25(15):84-86.
[13] 付振濤,馬吉祥,徐愛強,等. 山東省寧陽縣農(nóng)村居民血脂異常流行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 山東醫(yī)藥,2015,55(14):43-45.
[14] Nassar PO, Walker CS, Salvador CS, et al. Lipid profile of people with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and periodontal disease[J].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2,96(1):35-39.
[15] Andersson T, Alfredsson L, Kallberg H, et al. Calculating measures of biological interaction[J]. Eur J Epidemiol, 2005,20(7):575-579.
江蘇省南通市衛(wèi)生局青年科研基金項目(WQZ2015012)。
于健(E-mail: duduyu1623@qq.com)
10.3969/j.issn.1002-266X.2016.46.010
R589.9
B
1002-266X(2016)46-0039-03
2016-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