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丹丹
(徐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江蘇徐州 221000)
?
臨床護理路徑對神經科住院患者的康復效果
拾丹丹
(徐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江蘇徐州 221000)
目的:研究臨床護理路徑對神經科住院患者的影響。方法:選取在神經科接受住院治療的168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84例),分別實施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和常規(guī)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入院15 d后,觀察組的Barthel指數、Fugl-Meyer評定量表(FM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平均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及護理總滿意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將臨床護理路徑模式用于神經科住院患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提高功能鍛煉效果,促進患者康復。
護理路徑;住院患者;神經科;康復效果
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專門針對某種疾病設計、制定,具有時間順序的、標準化的護理模式,護理人員只需根據護理路徑表規(guī)定的護理內容進行標準化的護理操作即可[1]。該護理模式對護理流程進行重組和優(yōu)化,簡化了多余環(huán)節(jié),讓護理操作更加系統(tǒng)化、標準化,以實現護理服務質量的提升[2]。將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神經科住院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3年5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神經科接受住院治療的16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84例。對照組:男49例、女35例,年齡(53.6±10.5)歲,疾病類型:腦出血20例、腦梗塞64例,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36例、中專及高中32例、大專及以上16例;觀察組:男50例、女34例,年齡(54.0±9.8)歲,疾病類型:腦出血22例、腦梗塞62例,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39例、中專及高中33例、大專及以上12例。觀察組與對照組間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按照傳統(tǒng)方法實施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模式進行護理,護理路徑模式的具體內容如下:
1.2.1制定護理路徑表 參考相關文獻資料,結合我科實際護理工作經驗,以護理、治療、用藥、檢查、健康教育、活動、入院指導等護理手段為縱軸,以時間為橫軸,繪制出臨床護理路徑表。
1.2.2實施護理操作 (1)患者入院第1 d,護理人員進行入院介紹,測量呼吸、心率、脈搏、血壓等生命體征,進行飲食指導,勸導患者戒除煙酒,并向患者講解疾病和護理路徑表的相關知識;(2)第2 d,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完善相關檢查,遵醫(yī)囑進行藥物指導,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3)第3 d,進行相關基礎操作,對患者進行康復指導和心理疏導,針對存在吞咽障礙者,留置鼻飼管,并解釋留置鼻飼管的作用、注意事項等;(4)第4~5 d,對患者加強基礎護理,積極預防肢體攣縮、壓瘡、感染等并發(fā)癥,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并對患者進行休息、運動指導;(5)第6~10 d,做好基礎護理、飲食指導,加強靜脈血管保護,對穿刺血管進行濕熱敷,指導患者進行床上鍛煉及患肢被動活動;(6)第11~17 d,指導患者做吞咽功能訓練,根據患者病情拔管,進行飲食指導,協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7)第18~21 d,監(jiān)督患者的肢體功能訓練和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囑患者多攝取粗纖維食物,以保持腸道通暢,出院前進行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導。
1.2.3評價指標 (1)在患者入院時和入院15 d后,分別運用Barthel指數、Fugl-Meyer評定量表(FMA)、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評估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運動功能、焦慮、抑郁情況;(2)記錄住院時間、住院費用;(3)運用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評估護理滿意度,結果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總滿意率=[(滿意例數+一般例數)/總例數]×100 %。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Barthel指數、FMA、SAS、SDS評分 入院15 d后,兩組的Barthel指數、FMA、SAS、SDS評分均較入院時有明顯改善(P<0.05),且組間的各項指標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日常生活能力、運動功能、焦慮、抑郁評分對比(分)
2.2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 觀察組的平均住院時間比對照組短(P<0.05),住院費用比對照組少(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住院時間及費用比較
2.3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滿意73例、一般8例、不滿意3例,總滿意率96.43 %;對照組滿意58例、一般10例、不滿意16例,總滿意率80.95 %,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945,P<0.05)。
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新型的治療模式,它是在循證醫(yī)學、醫(yī)院管理學、持續(xù)質量改進、整體護理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一種標準化的診療方法[3]。
傳統(tǒng)的護理模式是護理人員根據醫(yī)囑進行護理操作,護理工作沒有明確的目標,同時護理人員的健康教育意識也不夠強烈,患者往往難以獲得全面的、系統(tǒng)化的護理服務[4]。臨床護理路徑將患者從入院到出院全程的所有護理工作,嚴格根據時間順序進行劃分,將護理項目具體到所有環(huán)節(jié)中,護理人員只需根據護理路徑表規(guī)定的內容執(zhí)行護理操作就能讓各項護理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從而避免護理人員因工作繁忙而出現護理差錯或疏忽的問題,有效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另一方面,臨床護理路徑會根據疾病發(fā)展特點,讓患者、患者家屬與護理人員一同制定康復訓練時間表,這樣有助于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參與積極性,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
本研究發(fā)現,觀察組護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運動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抑郁、焦慮程度評分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對神經科住院患者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模式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提高功能鍛煉效果;結果還顯示觀察組在平均住院時間、住院費用、總滿意率方面也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結果說明臨床護理路徑能有效加快患者康復進程,縮短住院時間,節(jié)省住院費用,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將臨床護理路徑模式用于神經科住院患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提高功能鍛煉效果,促進患者康復,值得推廣應用。
[1] 譚麗萍,田鳳美,聞彩芬,等.神經科護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1(6):459-461.
[2] 伍玉玲,曾麗,葉英,等.責任大包干護理工作制度對神經科住院患者滿意度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19):102-103.
[3] 張娟.個性化護理對降低神經科患者 PICC置管后并發(fā)癥的作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8):2067-2068.
[4] 李建芳,盧艷飛,黃海英,等.急診急救護理路徑對急性冠脈綜合征緊急介入治療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13):1164-1166.
2016-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