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鞠志海
Ju zhihai
醉困華陰洞 一夢過千年 青州市博物館藏蘇軾題詩醉道士石
□ 鞠志海
Ju zhihai
孔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是將山和水的自然特征人格化,達到仁智者追求的優(yōu)良品德。古人崇尚山水情結(jié)、回歸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因此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大都對奇石情有獨鐘,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賞石文化。奇石是天然的藝術(shù)品,是大自然的鬼斧巧琢而成。賞石藝術(shù)是以自身的學(xué)識素養(yǎng)和審美水平為基礎(chǔ)的發(fā)現(xiàn)藝術(shù),賞石者多寄予奇石以象征意義和人格化,能夠從一塊冰冷的石頭上,聯(lián)想到人生的各種境遇,悟出宇宙自然界的真諦,籍以充實腦海,凈化自我的心靈。一塊奇石首先要天然奇特?zé)o人工印記,如果后天再加上文人雅士的題跋,那就更顯珍貴。這里介紹的這塊收藏于青州市博物館的奇石(圖1),就同時具備這兩個特點。
青州市位于山東省的中部,為古九州之一,《尚書·禹貢》載:“海岱惟青州”。青州市博物館館中收藏的這塊醉道士奇石是明衡王府遺物,后經(jīng)多次輾轉(zhuǎn),解放后移入青州市博物館。
該石高134、最寬處約62厘米。整石造型別致,玲瓏剔透,遠觀像一只憨態(tài)可掬的醉猴,近觀又像是一位衣衫襤褸搖搖晃晃的醉道士。石上題刻有宋代著名文學(xué)家蘇軾的一首五言古詩,但因年代久遠,風(fēng)化嚴重,已模糊不清。清代益都(今青州市)人段松苓《益都金石記》有記載:石刻“字徑三分,正書,筆法頗類蘇公。首無款識,末書眉山蘇軾云”(圖2)。全詩如下:
楚山固多猿,青者黠而壽?;癁榭竦朗?,山谷恣騰蹂。
誤入華陰洞,竊飲茅君酒。君命囚巖間,巖石為械杻。
松根絡(luò)其足,藤蔓縛其肘。蒼苔瞇其目,叢棘哽其口。
三年化為石,堅瘦敵瓊玖。無復(fù)號云聲,空余舞杯手。
樵夫見之笑,抱賣易升斗。楊公海中仙,世俗那得友。
海邊逢姑射,一笑微俛首。胡不載之歸,用此頑且丑。
求詩記其異,本末得細剖。吾言豈妄云,得之亡是叟。
這首詩的大概意思是,在楚山(現(xiàn)江蘇淮陰)地區(qū),有一只壽齡很長的狡黠猿猴,幻化為道士,在山谷間跳躍玩耍,不小心誤入了華陰洞中,偷喝了仙酒,結(jié)果被仙人囚禁于山中,用巖石、松根、藤蔓、蒼苔、叢棘將它重重困縛,三年后靈猴化為一塊石頭,但仍然保持著舉杯醉舞的姿勢,后來有一樵夫上山砍柴,發(fā)現(xiàn)了此奇石,于是拿到市上去賣,被楊康功買下,并喜歡的不得了,請了友人蘇軾觀賞,并希望能題首詩來記錄此石。楊康功,名景略,宋神宗時期人。據(jù)《南宋制撫年表》卷四及蘇頌所撰楊康功墓志銘記載,元豐八年,楊康功從京師要到揚州任知州,從京師汴京赴任,途中曾經(jīng)過楚州,可能就是在這個時候得到的這塊醉道士石。
圖2 益都金石記
圖1 醉道士石
蘇軾雖才華橫溢,但仕途坎坷,一生三次貶謫,元豐八年八月下旬,是他第一次被貶后,復(fù)為朝奉郎知登州, 據(jù)《蘇軾年譜》,蘇軾過揚州與楊康功見面,可能是在從常州赴知登州任途中經(jīng)過揚州的,楊康功把醉道士石拿出來,請?zhí)K軾賦詩,蘇軾答應(yīng)了,但沒有立即作。而據(jù)《蘇軾文集》卷五十五《與楊康功》第三簡記:“兩日大風(fēng),孤舟掀舞雪浪中,但闔戶擁衾,瞑目塊坐耳。楊次公惠法醞一器,小酌徑醉。醉中與公作得《醉道士石詩》,托楚守寄去,一笑?!庇纱丝梢?,此詩確是蘇軾所作,但不是當(dāng)時八月所作,而是已到九月,另一個好朋友送了好酒,酒能助詩興,憑借記憶所作。也由此可以確認,石上所刻也非蘇軾所書,而是后人借蘇軾之名所刻,此種情況曾在蘇軾身上出現(xiàn)過多次,這也說明蘇軾為后代文人所推崇,而題石刻之人,年代不會遲于明代。也正因為此人的題刻,讓我們有據(jù)可證,能夠在千年以后,和大文人一樣親眼一睹這塊奇石。
圖3 青州紀游
賞石文化自古有之,源源流長,宋代是中國古代賞石文化的鼎盛時代,北宋徽宗皇帝舉“花石綱”,成為全國最大的藏石家。由于皇帝的倡導(dǎo),達官貴族、紳商士子爭相效尤。于是朝野上下,搜求奇石以供賞玩,一度成為宋代國人的時尚。宋代的大書畫家米芾,大文學(xué)家蘇軾等都是賞石大家。宋代賞石文化的最大特點是出現(xiàn)了許多賞石專著,如杜紹的《云林石譜》、范成大的《太湖石志》、常懋的《宣和石譜》、漁陽公的《漁陽石譜》。以書畫兩絕而聞名于世的北宋米芾在相石方面,還創(chuàng)立了一套理論原則,即長期為后世所沿用的“瘦、透、漏、皺”四字訣。而此石瘦如靈猴,玲瓏剔透有透有漏,皺若衣衫襤褸醉道士,正符合宋人對觀賞石的標準要求。
古代文人常借酒抒懷,托物言志,而奇石就成了文人擬人喻己的最愛。蘇軾雖年少成名,但他的政治生涯卻歷經(jīng)坎坷,遭受同僚排擠,空有滿腔的政治理想,卻得不到施展。晚年的蘇軾用“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這一詩句生動刻畫出了他的一生。蘇軾在酒后聯(lián)想到了他的人生境遇,寫下來這首《醉道士石詩》,詩中他將自己比作那只靈猴,雖滿腹經(jīng)綸,但不懂朝廷黨派紛爭,上書朝廷直抒己見,得罪了新黨,因“烏臺詩案”獲罪,險丟了性命,最后被貶黃州,詩中他將自己比作那只被困縛的靈猴,身、手、眼、口都被限制,重重束縛,不得施展。此詩是蘇軾在被平反了,復(fù)為朝奉郎知登州時所作,或許是經(jīng)過這次劫難,他體會到一些官場中的學(xué)問,他將現(xiàn)在的自己比作那塊雖仍有才華有理想,但已經(jīng)變得穩(wěn)重堅實的醉道士石。
此石之所以珍貴,是因為不僅蘇軾見過此石并題詩,還有詩僧道潛的《楊康功待制所藏醉道士石》(《參寥子詩集》卷二)和詩人秦觀《題楊康功醉道士石》(《淮海集》卷五)。他們都從楊康功那里見到了醉道士石。至于此石后來緣何來到青州,民國年間,一個叫周貴德的在《青州紀游》中這樣說:“聞該石原在登州,明衡府搜運來青,后由法慶寺轉(zhuǎn)存益都縣民眾教育館”(圖3)。衡王府是為明憲宗朱見深的第七個兒子朱祐楎所建,以當(dāng)時的實力,搜得這一塊醉道士石應(yīng)該不是一件難事。
(責(zé)任編輯:郭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