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秋蘭
【摘要】上好略讀課文是教師的一個困惑。作者以《學會看病》教學為例,剖析課堂教學的步驟和方法。
【關鍵詞】《學會看病》 回顧 剖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1A-0088-02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材中,略讀課文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如何擺正略讀課文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成為語文教師的一個困惑。近期,筆者有幸承擔一節(jié)展示課的教學任務,特地選取了人教版語文第九冊的一篇略讀課文——《學會看病》,與同行進行研究探討?,F(xiàn)將所感所悟與同仁商榷。
第一步:課前預習
【鏡頭回放】
師:昨天,大家都預習了課文,自學了生字詞,你覺得哪個詞比較難讀?
生1:我認為“打蔫兒”容易把兒話音讀錯。
生2:我覺得“按圖索驥”這個詞比較難讀。
師(出示詞卡):把同學們提出的容易讀錯的詞各讀兩遍。
師:課文中你有沒有不理解的詞?
生3:“艱澀”這個詞我有些不理解。
師:誰知道這個詞的意思,來幫助他一下?
生4:我在詞典中查到“艱澀”的意思:①指道路阻滯難行;②指語言艱深難懂;③指艱難,艱苦。
師:在本文指的是什么?(學生答不出來)
師:不理解沒關系,我們學到課文中的語句時再來理解這個詞。
【剖析】預習是讓學生自己摸索、動腦、理解的過程,略讀課文更應該重視學生的課前預習。教師應給學生提出具體的預習要求,如:1.讀課文三遍以上,做到熟讀。2.自學生字新詞,從文中畫出生字新詞,給生字注音,寫出每個生字的音序、音節(jié)、部首,組兩個詞,選兩個詞語根據(jù)上下文進行解釋。3.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4.查找課文相關資料,了解作者。5.思考課后問題,提出疑問。學生根據(jù)教師提出的預習要求進行自學,熟讀課文,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事,哪些詞的讀音、書寫、意思是自己已經(jīng)掌握的,哪些字詞還不懂,在課文中不明白的地方標上了記號,這樣學生在上課時就更能注意那些不大理解的知識,增強了聽課的目的性。學生的預習工作做得好,既能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逐步掌握基本的預習方法,又鍛煉自學能力。
第二步:自主批注
【鏡頭回放】
生1:我認為母親狠心、冷漠,她逼著生病的兒子獨自上醫(yī)院。
生2:我認為母親很愛孩子,教子有方,她叫孩子獨自上醫(yī)院看病是為了磨煉兒子。
師:既然同學們對母親有不同的看法,那我們就仔細讀讀課文,到書本中找找答案,看看這位母親到底狠不狠心,她當時是怎么想的。
出示自學要求:默讀課文第20至23自然段,畫出描寫母親心理的句子,圈出關鍵詞,多讀幾遍,感受母親當時的內心,在句子旁邊做批注(不少于兩處)。
【剖析】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思維和情感活動,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畫出重點句,圈出關鍵詞,在句子旁記錄自己閱讀課文時的思考和感受,即指導學生作批注?!安粍庸P墨不讀書”是前人讀書的經(jīng)驗,教師在教學略讀課文時,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感悟、理解、欣賞、評價,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讓學生寫閱讀批注,能幫助學生走進母親的內心,實現(xiàn)與母親的心靈對話,感悟母親對兒子的擔心,對自己的后悔與譴責。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寫閱讀批注,使學生加深對所讀文章的感悟,形成閱讀個性,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第三步:匯報交流
【鏡頭回放】
師:你還從哪些詞語或句子中讀出母親的后悔?
生1:“出門那一分鐘”“世上最狠心”“不但……還……”“雪上加霜”等。
師:你能抓住這些關鍵詞讀出母親的后悔嗎?
師:我們繼續(xù)交流,像剛才抓住關鍵詞來談談你做批注的感受。
生2:第22小節(jié)寫到“時間艱澀地流動著……收縮成一團”,我從“艱澀”“墜入”“沙漏”讀出母親覺得時間很難熬。
生3:我有補充,這句話我從“忐忑不安”“兩個小時”“還”“疼痛”讀出了母親對兒子非常擔心。
生4:我從第23小節(jié)句子“但我還是深深地譴責自己……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邊”,感受到母親內心很矛盾,也很自責。
師:同學們,讀到這里,我們還能把這位母親說成是殘忍、狠心、冷漠的嗎?
【剖析】略讀課文應視為提供學生自主閱讀實踐機會的平臺。在略讀課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把舞臺還給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擁有思維的空間,在此基礎上各抒己見,交流想法。只有讓學生自主探究,給學生展示個性的機會,課堂討論的作用才得以發(fā)揮。在本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踴躍交流自己的讀書感受,發(fā)揮了主體性。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應注重指導學生抓住重點句、關鍵詞交流閱讀感受,降低課堂交流的難度,激發(fā)學生交流的欲望,關注多元感悟,漸漸培養(yǎng)學生完整表達的習慣,使得學生的課堂交流能力,在不斷的交流嘗試中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
第四步:實踐運用
【鏡頭回放】
師:是的,特別是母親內心獨白的描寫非常細致,值得我們學習。那么,在看病的過程中,兒子的內心一定也是不平靜的,我們來模仿母親的內心獨白寫一寫兒子的心理活動。自主選擇一個、兩個或是三個場景來寫。
場景一:母親要我一個人去醫(yī)院看病,我……
場景二:我在醫(yī)院里看到其他孩子有父母陪同,我……
場景三:我終于學會了看病,一個人走在回家的路上,我……
【剖析】語文新課程標準將目標和內容直接聚焦于“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語文課要以學生的語文實踐為主,力求“一課一得”。我們透過課文一系列母親的內心獨白,感受到了母親看似言語嚴厲、冷酷,卻深藏一顆溫柔、充滿母愛的心。由于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師在教學中不可能也不必面面俱到,而應該抓住文中最有特點的表達方法——母親的內心獨白,作為語言訓練的重點,讓學生從看病前、看病中、看病后這三個場景任選一個或兩個,或是三個,仿寫兒子的心理活動,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從學生交流的寫話來看,他們能夠走進兒子的內心,并合理地表達出來,使整堂課收到良好的效果。這樣教學,利用有效的讀寫遷移,如句型模仿訓練、引導想象練筆、仿寫課文中有特點的表達方法等,給學生創(chuàng)造語言實踐的機會,又培養(yǎng)了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第五步:拓展延伸
【鏡頭回放】
師:感謝這位用心良苦的母親,她不僅磨煉了孩子,也讓我們從中獲得啟示和思考。這位母親就是文中的作者畢淑敏,誰來說說你對她的了解?
生:畢淑敏,國家一級女作家,當了20年醫(yī)生后開始專業(yè)寫作,被譽為“文學的白衣天使”……
師:推薦她的兩篇文章給同學們——《孩子,我為什么打你》,這是一篇反映天下父母心聲的好文章。還有一篇是我們課本后面的選讀課文《剝豆》,相信大家讀完文章會對畢淑敏這位母親有更深的認識。大家也可以和父母一起讀一讀這兩篇文章。
作業(yè):隨文練筆。以兒子的角度,用第一人稱寫出兒子看病的過程,要求寫出兒子內心的獨白。
【剖析】“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文本所提供的資源是有限的,教師應抓住教材與推薦讀物的聯(lián)系點,在學生閱讀文章意猶未盡之時,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作者的其他作品,舉一反三,使學生想讀、多讀,激發(fā)學生博讀課外佳作的熱情與興趣,進行課外閱讀的拓展,教會學生把拓展性閱讀當作提高自身語文素養(yǎng)的階梯。隨文練筆則促進了表達方法的遷移升華,學生通過適當?shù)耐卣寡由?,進入作品的情境,把作者的言語和體驗內化為自己的情感體驗和語言運用能力。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