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贊贊
摘要:文化的傳承是民族發(fā)展與進步最重要的精神支撐之一,民俗文化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的家庭在過年時供奉神靈的鏡餅和中國北方地區(qū)的家庭過年制作的棗花糕有諸多相似之處。首先,鏡餅和棗花糕的形狀均為圓形,主要顏色均為白色;其次,從用途來講二者均用于過年的時候擺放在家里供奉神靈;鏡餅和棗花糕的裝飾物盡管不相同,但是其主要的寓意均是希望新的一年家庭圓滿幸福,綿遠流長;最后,鏡餅和棗花糕在供奉完神靈之后均要分開全家人一起食用,以此來祈禱新的一年全家人健康平安。調查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日本86%以上的家庭仍然沿襲著過年的時候供奉鏡餅的習慣,說明鏡餅所體現(xiàn)的日本傳統(tǒng)民俗文化得到了較好的傳承。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物質生活的豐富,過年時做棗花糕的中國家庭已經越來越少了。瀕危的民俗文化的傳承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文化課題。
關鍵詞:鏡餅;棗花糕;對比;民俗文化;傳承
中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春節(jié),我們一般把農歷一月叫作“正月”,把迎接和慶祝正月叫做“過年”。在過年期間,人們會進行一系列的民俗活動。日本也有把新年期間叫作“正月”的說法。因為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也和中國一樣使用舊歷,沿襲中國的傳統(tǒng)按照陰歷過新年,慶祝春節(jié)。在明治維新后明治6年(1873年)開始使用新歷,新年改為陽歷1月1日。盡管時間上有變化,但是新年是日本最重要、最隆重的節(jié)日,正月的風俗及一系列的慶?;顒友永m(xù)了下來。中國的“春節(jié)”與日本的“元旦”分別是兩國一年中最盛大的節(jié)日,雖然時間不同,但在新年活動方面,日本保留了很多中國的傳統(tǒng)民俗,這些傳統(tǒng)民俗均體現(xiàn)了人們對先祖亡靈的尊重、對天地眾神的崇拜和敬畏以及對人際關系的重視。其中最典型的當屬日本人過新年時裝飾的鏡餅。
鏡餅指的是大小兩層摞在一起的扁圓形的年糕(如圖1)。日本的家庭在新年到來之前,把鏡餅裝飾在家中最莊重的地方(一般是神龕)供奉神靈,祈求新的一年一切順利。過完新年再把鏡餅分開全家食用,祈禱新的一年全家健康平安。
中國北方地區(qū)的家庭過年制作的棗花糕(如圖2)(各個地方說法不同,又名“棗糕”“花糕”“糕”等)與日本的鏡餅很相似。棗花糕也是過年前制作好供奉在家里最莊重的地方(一般是堂屋的供桌上),祈求上天保佑全家祥和安康。等過完年后全家人一起分開食用,希望新的一年全家團團圓圓,步步登高。
日本的鏡餅和中國的棗花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從外觀來看,二者形狀均為圓形,主要顏色均為白色;其次,從用途來講,二者均用作過年時供奉神靈:鏡餅和棗花糕上的裝飾物盡管不相同,但是其主要的寓意均是希望家庭圓滿幸福,綿遠流長;最后,鏡餅和棗糕在供奉完神靈之后均要分開全家人一起食用,以此來祈禱新的一年全家人健康平安。筆者擬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鏡餅和棗花糕進行比較分析,探究二者的聯(lián)系。
鏡餅和棗花糕的歷史淵源
關于鏡餅的由來在日本有很多說法。其中認同度最高的是,在古代的日本,人們認為萬事萬物都有神靈,因此過新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進行祭祀活動以感謝神靈的保佑。而且,日本人認為鏡子是能顯現(xiàn)靈魂的神物,比如有名的八尺鏡就是日本的三大神器之一,一千多年來一直是日本皇室的信物。所以在日本鏡子經常被用于祭祀神典的場合。人們將年糕做成鏡子的形狀來供奉神靈,以此來表達對天地眾神的虔誠。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因為“鏡”在日本中也有“鑒”,即不斷反省的意味,久而久之,像鏡子的餅(日本人把年糕稱作餅)的讀音就由餅與也演變成了現(xiàn)今的“鏡餅”了。而鏡餅用兩塊年糕重疊在一起的理由則眾說紛紜,從意指過往之年與來臨之年、人類的心臟、日與月、陰與陽到男與女等的說法都有。
根據歷史記載,早在奈良時代,鏡餅就已經是新年時用來祭祀神明的供品。到了室町時代,日本人開始在榻榻米的家中設置神龕,用武士的鎧甲(具足)裝飾在上面,然后將鏡餅放置在前面供奉。鏡餅上還可放上交趾木、干鮑魚片、蝦子、海帶、酸橙等,被稱為“具足餅”或者“武家餅”。后來,人們在神龕上鋪上白紙,上面放上重疊在一起的大小兩個年糕。鏡餅的形狀逐漸固定了下來。
鏡餅是正月的象征,又被稱為“福神”。過年時候一起拉扯鏡餅,將其拽開被稱為“福引”(分享福氣)。在長野縣北佐久郡,鏡餅還被稱做“年玉”(壓歲錢)。這也是現(xiàn)在壓歲錢的最初形式。這些作為壓歲錢的圓形小年糕,被分給家里的未成年成員,以祝賀他們又長了一歲。
關于中國的棗花糕的歷史淵源,因為現(xiàn)存資料匱乏和筆者水平有限,目前沒有找到相關記載。在歷史長河中,有很多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像棗花糕這樣的民俗文化,因為參與者一般都是舊時的家庭婦女,受限于她們的文化知識水平,只能通過口傳心授、代代相傳的方式延續(xù),而沒有專門的圖樣和文史記載,這給后世的研究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這個課題可以作為筆者今后進一步研究分析的切入點繼續(xù)努力。
鏡餅和棗花糕的外觀對比
簡單說來,鏡餅和棗花糕都是正月用的圓形金字塔狀物體。圖l和圖2分別為代表性的鏡餅和棗花糕的照片。如圖所示,二者均為圓形,上面均有裝飾物。日本的鏡餅是將一大一小兩個扁圓形年糕重疊,中國的棗花糕是將數層中間夾著紅棗的扁圓形的面皮摞在一起。
進一步分析,在日本,年糕的形狀可以有多種,比方在關東地區(qū),人們就喜歡把年糕做成方形或菱形的。但是作為新年供奉神靈的年糕鏡餅卻一定是圓形的。這里的寓意很明顯,因為在東亞文化圈中,圓形象征家庭團圓、萬事圓滿。鏡餅是給歲神的供品,是把用糯米面粉做成的一大一小兩個扁圓形年糕重疊,再在上面裝飾一個酸橙,因為酸橙在日語里的讀音為:“DAIDAI”,和“代代”的發(fā)音完全相同,所以在年糕上放“DAIDAI”,意思就是“代代高”,表達家系不絕、世世代代繁榮昌盛的愿望。鏡餅一般是兩層,也有的地方做成三層,在第二段處用表示吉祥的紅白兩種顏色的絲帶裝飾,給新年增添喜慶的氣氛。另外,還可以插上松枝或竹條、稻穗、扇子、放上象征長壽多福的伊勢海老(一種上乘的大蝦)。用來供神的鏡餅內還可以用海帶、小豆、蝦做餡。
棗花糕的主要材料是小麥面粉和紅棗,所以主要顏色為白色和紅色。制作棗花糕一般用第一道最白最細的小麥面粉,棗子用個大、肉多的大紅棗。棗花糕呈圓體塔狀,由糕底、糕邊、糕心和糕頂組成。制作時先用一張圓形面餅作底盤,卷條邊緣做成花紋狀糕邊,上面平鋪一層紅棗,再加上一層比第一層略小的帶花邊的面餅,再鋪上一層紅棗,再加上一層面餅,依次一層一層的壘起來,如果想把花糕做得高一些就循環(huán)往復多加幾層,最上面一層處捏佛手形狀的花樣。糕心處的紅棗可以用紅豆豆沙來代替。棗花糕最高的部分稱作“糕頂”,一般會做成各式花紋,放一個大紅棗在中心位置,也有的地方在糕頂放雞蛋,寓意為吉祥吉利。有些手巧的人還在花糕上添些用面做的蓮花、魚兒等吉祥物,取其“連年有余”的寓意。
棗花糕主要用紅棗和面花裝飾。對于中國人來說,紅棗象征著吉祥與幸福,是儀式慶典上的必備之物。最常見的習俗便是在新婚夫婦的床頭被角壓幾顆棗、花生、桂圓、蓮子,取其諧音“早生貴子”,以求早生貴子,多子多福。用紅棗來做花糕,不但豐富了花糕的味道,美觀了花糕的造型,它的象征含義也使花糕更富有了祥瑞的寓意。另外,“糕”與“高”諧音,如圖2所示,棗花糕像金字塔形,過年的時候蒸棗花糕和吃棗花糕有盼望新年蒸蒸日上,步步升高的意思。
鏡餅和棗花糕的供奉時間和場所
在日本,一般認為在12月28日前供奉鏡餅是最適當的。首先是因為“八”這個數字在日本也是很吉利的數字,人們覺得這天供奉鏡餅對祖先和神靈比較尊重。其次是因為日本與中國不同,29日的“九”與“苦”同音,所以帶“九”的日子比較避諱。而30日是農歷中的最后一日,31日則為新歷的最后一日,倘若此時供奉,會變成“一夜飾”或所謂的“一夜餅”,讓人感覺臨時抱佛腳,欠缺誠意或聯(lián)想到臨時準備的葬禮。
在中國因為各地習俗不同,供奉棗花糕的時間,沒有特別的規(guī)定。在豫西地區(qū)一般是農歷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辭灶祭拜灶神那天開始供奉。灶神也叫灶王爺,在這一天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年來這家人的情況,以決定下一年的吉兇。所以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各家各戶都要準備豐盛的貢品來送灶王爺上天。因為棗花糕的棗子是甜的,所以供奉放了很多大紅棗的棗花糕給灶王爺,意思是讓灶王爺匯報的時候嘴巴甜一些,多說一些好聽話。民間有“上天去多言好事,下屆來廣帶金銀”的諺語。也有的家庭到除夕夜守歲的時候再供奉。
鏡餅和棗花糕是供奉年神最重要的貢品,一般都放在家里最莊重、最顯眼的地方。在日本,鏡餅一般供奉在(譯為“壁龕”或“神龕”)”。壁龕在日本的民居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蘊涵著豐富的日本文化因素,被譽為“日本住宅的象征”?!氨邶悺辈粏渭兪茄b飾的空間,而且是有精神意義的神圣空間。在中國,棗花糕一般供奉在家里的堂屋的供桌上。在中國傳統(tǒng)民俗中,堂屋是家庭公共高雅活動重地,堂屋的供桌是敬圣祭祖的物品擺放的地方,要長年保持清潔整齊。
鏡餅和棗花糕的用途
如前文所述,在日本,鏡餅的主要用途就是過新年的時候裝飾在家里祭祀祖先和供奉各路神靈,以祈禱新的一年全家無病息災,一切順利平安。
棗花糕的主要用途也是過新年的時候祭拜祖先和供奉神靈。用棗花糕來祭拜祖先是用來表達對祖先的懷念,是中華文化中的孝文化的一種表達方式和傳承;供奉財神、菩薩等天地眾神是中國人宗教信仰的表現(xiàn)。這些均體現(xiàn)了對祖先和諸神的尊重和崇拜,祈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闔家歡樂。
另外,在有的地區(qū)棗花糕還可以作為禮品,用于過年走親訪友的時候贈送親朋。在魯西地區(qū)過春節(jié)時,一個重要的習俗是新婚夫婦去給新娘的父母拜年,岳母家會送給女婿一個填滿紅棗的花糕,意思就是希望新婚夫婦早生貴子。在豫西地區(qū),過年之前外婆家要給各位外孫和外孫女每人蒸一個棗花糕(比供奉神靈用的棗花糕要小一些),在過年孩子們來拜年的時候送給孩子,希望孩子們越長越高。過年時在一起比較誰家外婆送的棗花糕更白更大也是孩子們的童年樂趣之一。
鏡餅和棗花糕的分食習俗
在日本,一般在1月11日進行“(開鏡餅)”的活動。就是把在新年期間供奉的鏡餅弄碎進行二次加工后全家人一起分享。需要注意的是,開鏡餅的時候不能用刀切,因為用刀切開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切腹”,感覺很不吉利。所以要用木槌打碎或用手掰開進行二次加工再食用。鏡餅的食用方法有多種,根據調查結果,最多數的家庭是將弄碎的鏡餅與紅豆煮成汁粉(加年糕片的紅豆粥)”。其次是“雄煮(配料為蔬菜和薯類的煮年糕)”,另外,也有人油炸或烤焙后蘸醬油或者黃豆醬食用。之所以供奉神靈后再全家分食,是因為鏡餅被視為年神、田地神的化身,人神共食,會受到神的庇佑,這一年都會交好運。日本民俗學創(chuàng)立者柳田國男先生曾指出,鏡餅是貢奉先人、祖先、雙親、家庭成員、家畜、生產用具的最恰當形式,通過人神分享,主人與眷屬的共食才能發(fā)揮最大作用。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食用鏡餅還可以讓牙齒變牢固,因為吃了硬硬的、有嚼頭的年糕,可以把牙齒鍛煉得更牢固,同時也向年神祈禱長壽。開鏡餅,意味過年的結束,新的一年的開始。
在中國,因為地域遼闊等原因,分食棗花糕沒有統(tǒng)一的時間規(guī)定。在豫西地區(qū),供奉棗花糕的家庭一般在破五(農歷正月初五)那天吃早飯時,將過年時供奉的棗花糕切開分食,通常是家里有幾口人就切成幾塊,每人一塊。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用慢火烤黃焙干后食用。全家人分食棗花糕的寓意是新的一年所有的家人團團圓圓,年年登高。
鏡餅和棗花糕的現(xiàn)狀和社會重視度
調查結果顯示,現(xiàn)在日本86%以上的家庭仍然保留著過年時候裝飾鏡餅的習慣。還有一個名為“日本鏡餅組合”的機構專門負責對鏡餅進行詳細介紹和推廣。
在中國,以前因為生產力低下,人們過年的活動主要以衣食為主,美味的棗花糕受到人們的青睞?,F(xiàn)在物質生活豐富了,過年可以吃的東西很多,所以類似棗花糕之類比較麻煩的東西,慢慢不做了也不吃了。
總結:通過對比分析日本的鏡餅和中國的棗花糕,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均是為了祈愿來年的好運勢而供奉祖先和神靈的,都通過諧音、形狀等方式擁有者相似的吉祥寓意,分食等習慣也是為了祈求來年全家健康平安。學界一般認為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漢文化的影響,很多學者將中國文化當做“母文化”,把日本文化視為“子文化”,所以日本在傳統(tǒng)文化習俗方面也有其漢文化淵源。通過鏡餅和棗花糕的對比研究可以看出中日的年節(jié)文化有著緊密的文化血緣。其不同之處在于原材料和裝飾物的區(qū)別,這點可以解釋為中國文化發(fā)源地的中原地區(qū)種植小麥,屬于麥作文化,所以棗花糕的主要原材料是小麥面粉。日本生產水稻,屬于稻作文化,所以鏡餅的主要原材料是糯米粉。傳統(tǒng)民俗文化作為一門口傳心授的技藝,因為社會的發(fā)展與自身的原因會因為后繼無人而漸漸被社會淘汰。如果能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的話,可能會擁有更成熟的生產和生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