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秋菊 陳明霞 張子鳳 彭玉慧
(1.南京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29;2. 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29)
·專科護理·
改良助行器在脊柱疾病患者術后行走中的效果觀察
田秋菊1陳明霞1張子鳳2彭玉慧2
(1.南京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29;2. 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29)
目的 探討改良助行器在脊柱疾病患者術后康復行走中的運用效果。方法對50例脊柱疾病術后患者,分別使用改良助行器和普通助行器進行自身前后對照,收集用兩種助行器行走后心率、行走距離、血壓資料,同時用自制調查問卷了解患者主觀感受。結果由于患者個體原因,剔除8例。使用改良助行器和普通助行器后心率、行走距離差值均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血壓差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颊咴诎踩⑹孢m、省力維度呈高度滿意,便捷度呈中度滿意,總得分均分為(36.40±2.38)分。結論改良助行器有助于脊柱疾病術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實現快速康復。
改良助行器; 脊柱術后; 行走運動; 護理
Improved walker; Spine surgery; Walking exercise; Nursing
脊柱患者術后由于椎體與椎間盤的變化,導致失去正常的生理結構,不能夠維持相對穩(wěn)定性。為了實現快速康復,頸胸腰手術后的患者經過短期臥床,在佩戴外固定支具后,可借助助行器進行早期的復鍛煉。Skolasky等[1]研究表明,患者的運動治療不但有利于改善其術后療效,且運動強度、患者對運動的堅持程度等都與療效恢復有關,故在此類患者早期下床運動中助行器的選擇非常重要。我們通過心率、行走距離、血壓和調查問卷對改良助行器在脊柱疾病患者術后行走效果進行了臨床觀察,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3-4月在我院骨科行脊柱手術的50例患者,納入標準:(1)行脊柱手術的患者。(2)下肢肌力≥Ⅳ級。(3)研究對象知情并同意從事該項研究。排除標準:(1)脊柱骨折患者。(2)腰椎間盤突出摘除無內固定者。(3)行微創(chuàng)手術者。(4)有心肺功能障礙者。剔除8例不能耐受6 min步行或者由于其他原因沒有完成6 mim步行,實際參與研究的患者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20~75歲,平均年齡55.86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5例,高中11例,大專及以上6例;其中行脊柱椎間融合器植入植骨融合術20例,頸椎間盤切除椎間植骨融合術3例,經皮椎體成形術2例,頸椎體次全切除植骨融合術9例,椎管擴大減壓術3例,脊柱內固定取出術1例,頸椎側塊螺釘內固定4例。患者在用兩種助行器行走前,血壓比較(t=0.563,P=0.577),心率比較(t=0.714,P=0.479),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基線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實驗設計 考慮病人間混雜因素以及不同醫(yī)生主觀因素影響,本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對照,分別用改良助行器和普通助行器助行,改良助行器由上而下包括扶手、上護欄、中護欄、下護欄以及連接所述以上部分的伸縮支架組成,下護欄底有四個萬向腳輪,并有制動器,中護欄上有坐墊,上護欄外側設輸液架[2]。普通助行器由車架、腳管和把手組成,患者在行走過程中需靠手臂的力量移動助行?;颊呦扔酶牧贾衅餍凶? min,在這一過程中無需加速,記錄行走距離、血壓和心率數值;囑患者休息30~45 min后,無疲憊感后,測血壓心率,用普通助行器行走6 min,記錄行走距離、血壓和心率值。協(xié)助患者佩戴好支具后床邊站立>3 min[2],主訴無頭暈、心慌后,測立位血壓、心率。
1.2.2 問卷調查 運用自制改良助行器調查問卷對患者進行調查,所有條目均為與普通助行器比較而設。包括基本信息、比較項目、患者偏向三個部分。其中患者基本信息包括人口學資料,有無心肺功能障礙,上下肢肌力;比較項目共12個條目,分為四個維度,分別為安全、舒適、省力、便捷,按Likert 4 級評分法(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同意,4表示非常同意);反項題1表示非常同意,4表示非常不同意,分值越高,表明改良助行器越能滿足患者需求。每個維度總分3~12分,3~6分為低滿意度,≤9分為中等滿意度,≤12分為高滿意度?;颊咂虿糠譃榈?天下床是否偏向選擇改良助行器。
1.3 觀察指標 運用簡便監(jiān)護儀,測患者立位血壓心率,測三次取平均值取整數,監(jiān)護儀定期監(jiān)測調修,統(tǒng)一測右側上肢血壓[3]。問卷編制后,由研究者發(fā)放給用助行器行走過的病人,綜合病人意見,修改其不理解條目后再次發(fā)放給病人直到病人能獨立答完問卷;對于文化程度低的病人,由研究者代讀以完成問卷。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對于兩種方法運動前后心率、血壓、距離差值采用配對比較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患者用兩種助行器行走后心率、血壓變化比較 見表1。
方法例數心率/次/min行走前行走后tP血壓/mmHg行走前行走后tP改良助行器4284.40±14.0987.55±16.353.0950.0494.14±11.7692.56±12.41-1.3490.185普通助行器4283.81±14.6492.43±16.676.1210.00094.65±11.1191.70±15.51-1.6140.114
注:1 mmHg=0.133kPa。
2.2 運用兩種助行器行走前后心率、距離血壓差值變化比較 見表2。
表2 運用兩種助行器行走前后心率、距離、血壓差值變化
2.3 問卷調查情況 患者在安全、舒適、省力維度呈高度滿意,便捷度呈中度滿意,總得分為(36.40±2.38)分。
3.1 使用兩種助行器行走前后心率、距離和血壓分析 我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使用改良助行器還是普通框式助行器,運動前后心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變化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颊咴谛凶哌^程中,由于身體虛弱、腰部或者下肢麻木、手部麻木無力以及疼痛等因素,對氧氣的需求量增加,所以心率變快;改良助行器的底端有四個萬向腳輪,便于隨意轉動和固定,患者只需輕輕推動就能行走,能耗少,更節(jié)力,而普通框式助行器患者需要消耗相對較多的能量提著走,所以使用改良助行器行走后心率變化更小。改良助行器底盤較大,減輕患者胸腰部及下肢負荷,增強患者步態(tài)行走時的安全性和平衡性,其四個萬向腳輪使得患者行走中能耗少,故運用改良助行器可以行走更遠距離。本組部分病人出現運動后血壓下降情況,與雒生杰等[4]研究的青壯年血壓日常運動量和血壓呈顯著負相關的結果相符,部分病人出現運動后血壓上升情況,可能由于心率加快,心臟的射血功能增強,每分輸出量增加,心收縮期射血量增多,血管壁的張力增大,出現血壓上升。
3.2 患者滿意分析 運用改良助行器患者整體自覺更安全、舒適、省力和便捷;其中,在安全方面,滿意度較高可能與改良助行器底盤穩(wěn),支撐面大,能給患者提供安全感有關。舒適度方面滿意度較高,可能與護欄上備有軟墊、有坐墊可坐,而且可以根據身高調節(jié)助行器高度有關,可拉伸的總高度為9 m,極大的滿足不同身高患者的助行需求。省力方面,滿意度,較高可能與改良助行器帶輪,輕輕推動即可有關。便捷度方面,滿意度處于中度,增進因素是由于改良助行器帶輪以及易控制方向,而反向因素可能是患者在行走過程中運用輸液架有關。說明改良助行器有助于脊柱疾病術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實現快速康復。
[1] Skolasky RL,Mack enzie EJ,Wegener ST,et al . Patient activation and adherence m physical therapy in persons undergoing [J] Spine ,2008,33(21):784-791.
[2] 王文,張維忠,孫寧玲,等. 中國血壓測量指南[J].中國高血壓雜志,2011,19(12):1101-1113.
[3] 梁素華. 淺談影響血壓測量準確性的因素[J]. 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1, 09(15): 151.
[4] 雒生杰,孟申,張焱,等. 青壯年血壓水平與定量計步運動關系[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09, 15(3): 267-269.
江蘇省重點學科建設資助項目(編號:JX10617801)
田秋菊(1991-),女,江蘇,在讀碩士,從事脊柱外科護理工作
彭玉慧,E-mail:pengpengyh@126.com
R473.6
B
10.16821/j.cnki.hsjx.2016.01.012
201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