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曉濱
孫 聰:騎鯊瞰海 壯志凌云
文/李曉濱
孫聰和他的團隊一次次拉近了中國航空與世界的距離,引領著中國航空武器裝備的發(fā)展與強大。
他肩負著時代重托,幾十年如一日耕耘在戰(zhàn)斗機設計和試制一線,見證了多款國產新型戰(zhàn)鷹翱翔藍天。
他傳承著“航空報國”精神,帶領研制團隊堅持不懈、攻堅克難,實現了殲15艦載機完美著艦。
他作為國家多個重點型號總設計師,勵精圖治,屢建戰(zhàn)功,以責任、使命與擔當,詮釋精彩人生……
他是孫聰,人如其名,眉宇間透著堅毅與睿智。
歷史不會忘記,那一天,在我國遼寧艦甲板上,殲15艦載機高速俯沖,鉤住攔阻鎖,滑行幾十米后穩(wěn)穩(wěn)停在甲板上,著艦成功。隨后,飛機沿著艦道某個角度的滑道一飛沖天,成功完成了中國艦載機首次航母起降試驗。
直到此時,站在航母塔臺緊張觀看這場“刀尖上的舞蹈”的孫聰才如釋重負,深深舒了口氣,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這一刻,億萬中國人沸騰了。從此,人們記住了這款震驚世人、具有非同凡響意義的中國首型艦載戰(zhàn)斗機,記住了為殲15艦載機耗盡心血、執(zhí)柄成敗的關鍵人物——孫聰。
孫聰,殲15艦載機和四代機“鶻鷹”的總設計師,曾擔任航空工業(yè)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所長兼總設計師。1983年7月,他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yè)后,分配到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長期從事飛機航空電子和飛機總體設計工作。2001年,年僅40歲的孫聰成為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第四任總設計師;2003年,又被任命為所長、總設計師,成為航空工業(yè)集所長與總師于一身的最年輕的領導者。2009年,孫聰又履新職——航空工業(yè)副總工程師。挑戰(zhàn)尖端、挑戰(zhàn)極限、挑戰(zhàn)自我,總是如影隨形與之相伴。
他曾多次立功受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航空工業(yè)航空報國金獎、勞動模范,何梁何利獎等多項榮譽。他擔任總設計師的某型飛機獲得了國家科技最高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015年,孫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航空工業(yè)科技委副主任、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首席專家。他還是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武器裝備是軍隊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國家安全和民族復興的重要支撐。近年來,面對世界航空武器裝備技術的飛躍發(fā)展和國家對高性能武器裝備的迫切需求,孫聰帶領團隊,繼承弘揚“航空報國”精神,在重點型號研制中,創(chuàng)造了中國航空史上一個個奇跡,取得了自主創(chuàng)新一項項成果。
殲15艦載機是航母建設工程中的重要裝備。作為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型多用途艦載戰(zhàn)斗機,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可以執(zhí)行制空、制海等作戰(zhàn)任務,飛行性能良好,可根據不同作戰(zhàn)任務攜帶多種精確制導武器,具有遠程打擊和晝夜間作戰(zhàn)能力。
這是一項開疆拓域、由陸地走向海洋的偉大工程。沒有研制規(guī)范和技術體系可遵循,也沒有設計基礎和使用經驗可參考,是一次從零開始的突破。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zhàn),面對坎坷崎嶇的研制艱辛與困難,孫聰帶領設計團隊戮力攻關,以自主創(chuàng)新為劍,斬斷技術難題的荊棘,將“不可能”變?yōu)椤翱赡堋?。全面突破了高增升氣動布局、高承載特殊機構、特殊環(huán)境適應性及艦面保障等多項關鍵技術,建立了我國艦載機完整的研制技術體系,為國家研制新一代艦載機積累了寶貴的知識和經驗,帶出了一支成熟的艦載機研制團隊。
2017年初,中國海軍航母編隊遠海演練首次突破“第一島鏈”,駛入西太平洋后,進入中國南海。在風云變幻的南海上,“飛鯊”多批次升空,進行實彈演練,顯示了中國海軍作戰(zhàn)能力的提升,也表明中國艦載機已露出鋒芒。而此時的孫聰和他的研制團隊,依然將堅持與夢想,將堅守的初心與信仰,化作“責任、奉獻與使命”,一次次成就了“飛鯊”翱翔海天之間的壯美篇章。
“鶻鷹”飛機是第四代中型多用途戰(zhàn)斗機。這是全新設計的新一代戰(zhàn)斗機,挑戰(zhàn)與超越成為該型飛機研制貫穿始終的主題。全新的設計思想、數百項關鍵技術攻關、新一代機的管理工具和手段,都是擺在研制團隊面前的艱巨的任務。作為總設計師,孫聰直面挑戰(zhàn),在技術、管理、設計手段以及研發(fā)模式上進行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全新采用的總體、氣動、隱身、結構一體化設計技術,世界首創(chuàng)的敏捷制造技術,建立快速試制中心,大大縮短研制時間,提升了設計質量,創(chuàng)造了國內軍機研制的新記錄。
34年來,一路披荊斬棘,一個個關鍵技術的突破、一場場型號攻堅的完勝、一項項航空史上的奇跡,孫聰和他的團隊一次次拉近了中國航空與世界的距離,引領著中國航空武器裝備的發(fā)展與強大。
創(chuàng)新是飛機設計的生命,更是飛機設計師亙定不變的追求。對于創(chuàng)新,孫聰有獨到的見解。他狠抓技術創(chuàng)新、手段創(chuàng)新和研發(fā)管理模式的創(chuàng)新,打破了一個個約定俗成,為中國航空設計輸入了新鮮血液。
孫聰在國內首次推行了全機三維數字化設計,摸索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數字化設計體系,大幅提升了飛機設計、試制質量,并縮短飛機研制周期,使試制準備時間提前18個月,保證了整個研制計劃順利進行。這種研發(fā)模式完全顛覆了幾十年來飛機設計的老套路,實現了協同作戰(zhàn),把所有的設計串在一起綜合推進,靈活簡捷,精確、精準度能達到較高水準。
結合型號任務和特點,孫聰大力推進并行工程和IPT設計團隊等管理模式,分別組建了總體技術方案論證工作團隊、數字化設計頂層規(guī)劃工作團隊、型號設計IPT工作團隊。促進了技術融合與發(fā)展、完善了數字化設計流程、保證了設計質量和研制周期。在某飛機項目中,通過開展數字化并行設計,實施飛機狀態(tài)成熟度管理,實現邊設計、邊發(fā)布、邊制造,創(chuàng)造了55天完成詳細初步設計、6個月完成全機制造數模定義與制造數據集發(fā)布的新紀錄。
緊跟世界航空技術的發(fā)展,孫聰積極組織進行了關鍵技術研究和攻關,親自組織新一代機研制工作,成立了新機項目工作團隊,創(chuàng)新管理,實行準型號管理,在多項關鍵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為新一代飛機研制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儲備。
孫聰始終把專業(yè)建設和能力建設放在首位,以滿足新一代戰(zhàn)斗機研制需要為背景,按照現代飛機設計需要,進行了專業(yè)調整,在保持傳統(tǒng)專業(yè)優(yōu)勢的同時,使應該加強的專業(yè)得到力量的補充、加強,提高了研究所的整體科研能力。他倡導知識管理,旨在“在前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扎實推進知識工程,利用知識學習、共享和創(chuàng)新平臺,促進了青年專業(yè)技術人員能力的提高。
為了拓寬人才成長渠道,孫聰堅持以人為本,用事業(yè)凝聚人才、用福利穩(wěn)定人才、用榮譽激勵人才,實施了核心員工管理機制,實行了“家”“長”分離,構建了核心員工隊伍。全面推行員工職位評價、績效考評和薪酬體系改革,探索完善了人才管理機制,實現了員工和研究所的共同發(fā)展。
孫聰說,他很幸運,趕上了一個好時代。他為中國航空設計拼搏的30多年,正是中國航空工業(yè)華麗巨變的時期。作為國家多個重點型號的總設計師,他傾注了巨大的心血與智慧,獲得了多個型號研制的成功。不斷超越,不斷前行,孫聰和他的團隊始終站在航空高科技的最前沿。
平易謙和、嚴謹求實、敬業(yè)實干、事必躬親……34年如一日,孫聰對他所向往的浩渺藍天以及所摯愛的航空事業(yè),執(zhí)著地追求、奮斗著。
深厚的理論功底來源于孫聰不斷的學習和厚實的知識儲備。他把學習、鉆研歸之為對工作和興趣產生了共鳴。他經常利用節(jié)假日及休息時間大量查閱國內外資料,不斷充實自己。就連每次在機場等飛機的時間,他都用來看書學習,內容涉獵十分廣泛。他始終跟蹤世界航空先進技術的發(fā)展趨勢,敏銳地捕獲和發(fā)現新技術發(fā)展方向。
多年來,孫聰始終堅守在設計、試驗、生產第一線,坐鎮(zhèn)指揮,協調解決現場問題以及攻克各種技術難關。特別是在艦載機研制的關鍵階段,從冰天雪地的冬季,到草木蔥蘢的初夏。只要沒有重要會議,他一定會在試飛現場,帶領團隊進行試驗技術的組織實施、全面細致的試驗準備。
在航母試驗現場,無論在飛機起降區(qū)、塔臺和監(jiān)控大廳,還是在空曠的試飛跑道,為了得到第一手資料,他全然不顧個人安危,頂著震耳欲聾的噪聲,站在飛機著陸區(qū)附近,非常近距離地觀察飛機著陸過程和飛機的動態(tài)響應。飛行回來后,他馬上詢問飛行員的駕駛體驗、飛行感受以及對人機界面、飛行品質的評述。有時在艦上跟試,最長時間達兩個多月。深入一線,已成為他工作的常態(tài)。他和許多試飛員成為了至交和朋友。
他始終低調謙和、事必躬親。辦公樓里,時常見他剛下飛機就直接提著行李來到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的辦公室,那里有很多技術問題等待他來拍板、決策。北京到沈陽,生產現場到試驗基地,數不清的往返、道不盡的奔波,無論是節(jié)假日,還是休息日,工作已成為他生活的常態(tài)。殲15艦載機的震撼亮相,“鶻鷹”飛機的炫舞藍天,隨之而來的掌聲與榮譽,面對這一切,他仍淡然而平靜。
經過重點型號研制的風雨洗禮,走過不平凡的奮斗歷程,作為肩負時代重托的航空人,孫聰深知任重道遠。站在新的起點,他將繼續(xù)前行……
孫 聰 中國工程院院士
航空工業(yè)副總工程師
殲15艦載機等多種型號總設計師
航空工業(yè)沈陽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