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恒斗,房 毅
(中國人民解放軍91439部隊, 遼寧 大連 116041)
?
水面艦艇反魚雷技術發(fā)展趨勢的思考
田恒斗,房 毅
(中國人民解放軍91439部隊, 遼寧 大連 116041)
水面艦艇反魚雷技術是當前倍受各國重視的一個研究熱點和難點。本文簡要分析了國內外現有主要反魚雷技術的特點,歸納總結了當前反魚雷作戰(zhàn)面臨的突出問題,據此提出了編隊聯(lián)合、軟硬結合等四個反魚雷技術的重點發(fā)展方向,可為我國反魚雷技術發(fā)展提供參考。
水面艦艇;反魚雷技術;現狀;發(fā)展趨勢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魚雷武器呈現出遠航程、高航速、低噪聲、智能化等新特點,特別是因其裝藥量大且直接攻擊艦船水線以下部位,往往比導彈更易將艦船擊沉或使艦船遭受毀滅性打擊。因此,魚雷已成為現代海戰(zhàn)中水面艦艇面臨的致命威脅之一[1-3],反魚雷作戰(zhàn)也隨之成為現代海戰(zhàn)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世界各國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發(fā)展了多種反魚雷裝備和反魚雷武器,反魚雷技術得到迅速發(fā)展[4]。我國也非常重視反魚雷裝備建設和反魚雷技術研究工作,
本文首先簡要總結了現有主要的反魚雷技術裝備和方法,分析了其各自的優(yōu)缺點;然后進一步歸納了當前水面艦艇反魚雷作戰(zhàn)面臨的主要難點;針對這些不足和難點,初步探討了水面艦艇反魚雷技術的發(fā)展方向,以便為相關技術裝備的研發(fā)提供參考。
根據對抗來襲魚雷的作用方式不同,目前世界各國研發(fā)的各式各樣的水面艦艇反魚雷手段和裝備,可歸納為軟殺傷、硬殺傷和非殺傷三大類。
1.1 軟殺傷式對抗技術現狀
軟殺傷主要是針對魚雷攻擊所采取的水聲對抗手段,它不直接從硬件上毀傷魚雷,而是與魚雷周旋,以使魚雷遠離目標或因航程耗盡而自沉,故名軟殺傷。其對抗方式主要有噪聲干擾和誘騙兩種,典型裝備有美國的AN/SLQ-14噪聲干擾器、MK2-20型聲誘餌、AN/SLQ-25A/B/C型拖曳式聲誘餌、以色列的ATC-1拖曳式聲誘餌以及英國“海妖”拖曳式聲誘餌[5-6]等。我國也開展了噪聲干擾器、聲誘餌等相關水聲對抗技術和裝備的研究。但隨著魚雷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其目標識別能力顯著增強,可從尺度或其他特性上識別真假目標,由此導致了軟殺傷性技術的對抗效果明顯下降。而對目前在反艦魚雷上廣泛使用的尾流自導技術,水聲對抗手段無法起到對抗作用。
1.2 硬殺傷式對抗技術現狀
硬殺傷是指使用武器彈藥和相關設備直接摧毀來襲魚雷,或在其附近爆炸,將魚雷炸沉或損壞其自導、控制等電子部件,通常是來襲魚雷已迫近本艦時采取的防御手段。目前,主要有反魚雷攔截網、反魚雷水雷、反魚雷深彈等傳統(tǒng)技術和反魚雷魚雷、反魚雷超空泡射彈等新技術手段[7-8]。但目前上述硬殺傷式裝備器材中,除俄羅斯海軍已在艦船上裝備了UDAV-1反魚雷深彈系統(tǒng)、美軍AN/WSQ-11魚雷防御系統(tǒng)中集成的反魚雷魚雷進入試驗階段外,其余均沒有正式服役的報道[9]。我國近年來也開展了火箭深彈、反魚雷魚雷等相關硬殺傷技術的研究工作。然而,上述這些硬殺傷技術手段能否有效發(fā)揮作用,都必須依賴于對來襲魚雷及時準確的探測和識別,這本身就是水聲技術領域目前尚未圓滿解決的一個難題。
1.3 非殺傷式對抗技術現狀
除上述的軟、硬殺傷技術外,通過艦艇自身的聲隱身設計減振降噪隱蔽自己不被發(fā)現;通過艦艇的戰(zhàn)術機動規(guī)避魚雷攻擊;以及優(yōu)化艦艇抗沉性設計加強自身生存能力等手段,也都具有反魚雷的作用,統(tǒng)稱為非殺傷性反魚雷技術[10]。但已有的聲隱身技術主要針對潛艇研發(fā),在水面艦艇上應用有限;而隨著現代自導魚雷探測能力和航速的不斷提高,單純依靠艦艇機動已很難擺脫魚雷的攻擊;抗沉性設計則受到眾多因素制約短期內也不易取得根本性的提高,因此現有的非殺傷性反魚雷技術尚難以實現對魚雷攻擊的有效防御。
根據水面艦艇反魚雷作戰(zhàn)的背景條件、魚雷攻擊的特點和現有反魚雷技術的現狀,本文將水面艦艇反魚雷作戰(zhàn)的主要技術難點歸納為“兩難、兩少”。
2.1 對魚雷發(fā)射平臺的預警難
顯然,當前海戰(zhàn)中向水面艦艇發(fā)射反艦魚雷的作戰(zhàn)平臺主要是潛艇。水面艦艇與潛艇相比,受所配備聲吶基陣的尺寸等固有因素影響,通常在遠距離上會先被潛艇發(fā)現,而且隨著潛艇隱身性能和魚雷航程的不斷提高,水面艦艇也很難保證在大于反艦魚雷射程的距離上發(fā)現潛艇,更無法及時察覺潛艇向其發(fā)射魚雷的攻擊行動。并且,伴隨核動力、AIP等潛艇動力技術的發(fā)展應用,潛艇的水下潛伏和機動能力越來越強,在海闊水深的大洋中,基本無法預測其發(fā)起攻擊的方向[11-12]。因此,水面艦艇通常會在沒有任何先兆的情況下突然面臨魚雷攻擊的威脅。
2.2 對來襲魚雷信息的獲取難
在現有艦艇水聲探測技術條件下,水面艦艇對抗魚雷的過程中往往只能得到其方位信息,距離信息很模糊甚至缺失,而來襲魚雷的航向、航速等運動要素更難獲取,由此嚴重影響了反魚雷火箭深彈等硬殺傷手段攔截來襲魚雷的有效性[13-14]。同時,魚雷制導方式、自導狀態(tài)等信息也無法準確掌握,這也導致了水聲對抗等軟殺傷手段缺乏針對性。因此,對來襲魚雷信息的獲取困難直接造成了反魚雷作戰(zhàn)行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2.3 可用的反魚雷器材少
由于硬殺傷技術實現的復雜性,目前各國艦艇實際裝備的反魚雷武器均以軟殺傷手段為主,但軟殺傷技術的作用原理決定了它通常需要和魚雷進行多次對抗才能達到效果,而現代魚雷技術的發(fā)展已大大降低了其對抗的有效性,特別是現有軟殺傷均是針對聲自導魚雷,而對已廣泛裝備的尾流自導魚雷以及新型的超空泡直航魚雷,現有軟殺傷器材尚不具備對抗作用[15-17]。同時,受武器射程、射界等因素制約,少量裝備的硬殺傷器材也難以對艦艇形成全方位保護,如通常配置在艦首的火箭深彈就難以對從尾部來襲的尾流自導魚雷進行抗擊。因此,在實際作戰(zhàn)中水面艦艇可用的反魚雷器材相對非常有限。
2.4 可選的反魚雷戰(zhàn)機少
文獻[4]報道水面艦艇對來襲魚雷的報警距離在良好水文條件下可達10 km,一般情況在3~7 km范圍內,但在聲學環(huán)境復雜的淺海,或是對艦尾方向的來襲魚雷,其報警距離遠低于這個水平。而現代反艦魚雷的航速可達50 kn以上,假設在3 km距離處發(fā)現來襲魚雷,采用火箭深彈進行抗擊,通常從接到魚雷報警到武器發(fā)射的系統(tǒng)反應時間最快可達30 s左右,此時魚雷距本艦已接近2 km,再扣除火箭深彈最小射程的影響(假設為500 m),則可供選擇的火箭深彈發(fā)射窗口時間僅有60 s左右,又考慮到武器重裝填時間等因素,基本決定了水面艦艇采用硬殺傷抗擊來襲魚雷的機會僅有一次。因此,艦艇反魚雷的戰(zhàn)機稍縱即逝,而且受水聲環(huán)境或自身施放干擾器材的影響,在發(fā)現來襲魚雷后也難以保證能對其進行不間斷的穩(wěn)定跟蹤,同時在魚雷迫近的緊急情況下,對指揮員快速科學決策的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針對上述這些難點,作者認為在現有技術條件基礎上,從以下四個方面尋求突破。
3.1 研究編隊聯(lián)合軟硬結合的反魚雷作戰(zhàn)方法
在艦艇編隊聯(lián)合作戰(zhàn)背景下,將反魚雷作戰(zhàn)由單艦對抗向編隊聯(lián)合對抗發(fā)展,其優(yōu)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可實施對來襲魚雷的雙艦或多艦聯(lián)合定位,克服單艦探測的不足,實現對來襲魚雷快速準確定位,進而為后續(xù)對抗決策制定提供關鍵的魚雷運動要素信息;二是實現各艦不同軟、硬殺傷武器的優(yōu)勢互補,克服單艦對抗手段比較單一的不足,實現對來襲魚雷多手段、多層次抗擊。由此在編隊聯(lián)合作戰(zhàn)條件下,實現各艦的優(yōu)勢融合,達到對來襲魚雷及時預警、快速定位、誘騙干擾、損壞摧毀相結合的聯(lián)合抗擊。并且,在現有編隊作戰(zhàn)指揮系統(tǒng)、數據鏈等硬件條件和艦艇編隊聯(lián)合防空反導、聯(lián)合反潛作戰(zhàn)等實踐成果的基礎上,編隊聯(lián)合反魚雷這一方法應是易于實現的。
3.2 發(fā)展軟硬兼?zhèn)渑渲梅奖愕男滦头呆~雷器材
針對現役水面艦艇反魚雷裝備以軟為主硬殺傷手段匱乏、現有反魚雷器材功能相對單一的不足,走反魚雷器材功能融合之路前景廣闊。首先是不同反魚雷器材之間的融合,如給各種懸浮式、自航式聲誘餌加裝硬殺傷戰(zhàn)斗部,給反魚雷深彈、反魚雷水雷加裝聲學誘騙裝置,實現誘騙與摧毀結合,大大提高反魚雷的效能。其次是反魚雷武器與艦艇其他武備的融合,如研發(fā)反魚雷火箭彈與電子干擾彈共架發(fā)射、反導近防炮發(fā)射反魚雷超空泡射彈等技術,在不顯著增加艦載裝備數量的情況下,大幅提高水面艦艇的反魚雷能力。
3.3 發(fā)展魚雷報警與探測的新技術新方法
對來襲魚雷及時準確的預警探測和定位跟蹤是反魚雷作戰(zhàn)成敗的關鍵,也是目前反魚雷作戰(zhàn)面臨的最大難點。對此,應進一步加強水聲探測技術,特別是被動測距定位新原理、新元件、新算法的基礎研究,以求從根本上提高對魚雷的預警探測能力。鑒于當前技術發(fā)展水平,探索可快速展開的輔助探測器材(如可由火箭拋射的聲吶浮標)等應急手段,以協(xié)助本艦定位來襲魚雷,也是有益的嘗試。
3.4 探索新型水面艦艇隱身技術
軟、硬殺傷技術的本質決定了艦船只有在探測到魚雷來襲后才能采取措施,因此發(fā)展水面艦艇隱身技術主動降低本艦目標特征強度,減小被敵方聲吶或魚雷探測發(fā)現的概率,從根源上消除魚雷的威脅。比如氣幕隔聲技術既可有效屏蔽艦艇輻射噪聲又可顯著降低艦艇反射的目標強度,可同時減小敵方主、被動聲吶的作用距離。又如新型尾流隱身技術可使尾流中氣泡的存留時間大幅縮短,有效降低被尾流自導魚雷捕獲的概率。因此,目前應加緊這些技術的工程應用研究,同時注重艦艇隱身技術新思路新途徑的創(chuàng)新開拓。
鑒于魚雷對水面艦艇構成的嚴重威脅,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反魚雷技術的研究,并已取得了諸多成果,但目前反魚雷作戰(zhàn)仍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本文通過總結分析現階段主要的反魚雷技術及其優(yōu)缺點,歸納出反魚雷作戰(zhàn)面臨的四個主要難點,并據此初步探討了反魚雷技術的發(fā)展方向,希望可為創(chuàng)新發(fā)展我軍特色的反魚雷技術提供參考。
[1] 肖昌美,李恒,彭佩.國外水面艦艇魚雷防御系統(tǒng)發(fā)展現狀及趨勢[J].魚雷技術,2014,22(2):150-156.
[2] 周德善.魚雷自導技術[J].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9.
[3] David Ewing Pre-emptive defence:guarding against the modern torpedo[J].Jane’s International Defence Review,2011,44:8-53.
[4] 陳春玉.反魚雷技術[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6.
[5] 張寶華.水面艦反魚雷防御技術的現狀和發(fā)展[J].聲學技術,2015,34(2):180-183.
[6] 李浩源.反魚雷欺騙性聲誘餌的發(fā)展現狀及未來[J].當代海軍,2014(12):71-73.
[7] 陳敬軍.魚雷防御系統(tǒng)中不斷出現的硬殺傷能力[J].聲學技術,2013,32(5):439-444.
[8] 鐘放慶,張玉濤,王明亞.反魚雷硬殺傷水下爆炸載荷仿真[J].艦船科學技術,2008,30(4):171-174.
[9] 崔貴平.國外反魚雷魚雷技術現狀及發(fā)展趨勢[J].魚雷技術,2012,20(6):472-475.
[10]田恒斗,金良安,遲衛(wèi).尾流自導魚雷對抗技術現狀與研究展望[J].火力與指揮控制,2010,35(4):36-39.
[11]高峰.歐洲國家海軍潛艇減振降噪技術發(fā)展展望[J].艦船科學技術,2015(10):160-164.
[12]陳允鋒,劉偉.非聲探潛新技術淺析[J].光纖與電纜及其應用技術2016(6):29-32.
[13]張寶華.國外艦用魚雷報警聲吶發(fā)展綜述[J].聲學與電子工程,2013(2):47-49.
[14]高學強,楊日杰 孫建國,等.水聲對抗器材反魚雷組合使用建模仿真研究[J].系統(tǒng)仿真學報,2011,23(5):956-960.
[15]崔貴平.魚雷防御技術一反魚雷魚雷體系發(fā)展思考[J].艦船科學技術,2013,35(2):6-8.
[16]李寧.反魚雷作戰(zhàn)中水聲對抗器材組合使用研究[J].艦船電子工程,2013,33(2):45-46.
[17]王桂芹,劉海光,賈瑞峰.聲制導魚雷反水聲對抗技術綜述[J].艦船電子工程,2009,29(3):150-153.
(責任編輯 周江川)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urface Warship Anti-Torpedo Technology
TIAN Hengdou, FANG Yi
(The NO.91439thTroop of PLA, Dalian 116041, China)
The surface of the warship anti-torpedo technology is a hot and difficult point of study currently.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isting anti-torpedo technology at home and abroad, and sums up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facing the current anti-torpedo operations, 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four anti-torpedo technologies, such as formation joint, soft and hard combination.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China’s anti-torpedo technology.
surface warship; anti-torpedo technology; status; development trend
10.11809/scbgxb2017.07.002
2017-03-20;
2017-04-15
海軍專項科研資助項目
田恒斗(1981—),男,本刊審稿專家,博士,工程師,主要從事水面艦船作戰(zhàn)系統(tǒng)試驗總體技術研究。
format:TIAN Hengdou,FANG Yi.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urface Warship Anti-Torpedo Technology [J].Journal of Ordnance Equipment Engineering,2017(7):8-10.
TJ6
A
2096-2304(2017)07-0008-03
本文引用格式:田恒斗,房毅.水面艦艇反魚雷技術發(fā)展趨勢的思考[J].兵器裝備工程學報,2017(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