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統(tǒng)
偉大的事業(yè)從最基本的事情做起
劉 統(tǒng)
古田會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史上的重大事件。毛澤東同志提出了一系列建軍原則和思想,把紅軍建設成一支革命隊伍。但在革命初期,如何把舊軍隊和農(nóng)民改造成具有革命思想的無產(chǎn)階級戰(zhàn)士,毛澤東經(jīng)歷了艱苦的探索。本文通過研習《古田會議決議》全文,闡述古田會議最突出的創(chuàng)新,即:偉大事業(yè)是從最基本的事情做起的。
軍事歷史 解放軍軍史 古田會議決議 紅四軍 [毛澤東]
古田會議被中共黨史稱為“人民軍隊建設史上一座光輝的里程碑”。毛澤東主持起草的《古田會議決議》總結了紅四軍成立以來部隊建設的基本經(jīng)驗教訓,規(guī)定了紅軍的性質(zhì)、宗旨和任務。決議指出:“……紅軍是一個執(zhí)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特別是現(xiàn)在,紅軍決不是單純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之外,還要負擔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于建立共產(chǎn)黨的組織等項重大的任務?!?/p>
1929年12月,在毛澤東主持下,中共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福建省上杭古田村舉行。會議期間,與會代表一致通過毛澤東起草的8個決議,總稱《中國共產(chǎn)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也就是著名的《古田會議決議》。
最初的紅軍是從舊軍隊脫胎出來的。舊傳統(tǒng)、舊思想在一些軍官頭腦中還根深蒂固,新的制度和組織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當年并沒有規(guī)定毛澤東是紅軍的權威和領袖,紅四軍中存在著山頭主義、宗派主義傾向,一些指揮員還是用舊方式帶兵打仗,與毛澤東的思想格格不入。陳毅元帥在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上,談到1929年在紅四軍中,存在著毛澤東的無產(chǎn)階級軍事路線和舊軍事路線的斗爭。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6種情況。
1.作戰(zhàn)方面,有人喜歡“走州過府,大吃大喝”。打幾個勝仗,抓一把就算勝利。毛澤東認為:黨與紅軍的任務是鞏固和建立根據(jù)地,做艱苦細致的群眾工作,反對流寇思想。
2.在建軍路線上,有人主張“司令部對外”。一切工作、出告示,都用司令部的名義。毛澤東認為:應該是黨指揮槍,黨與政治工作是生命線,連隊一切工作都要通過黨支部。
3.軍隊的作用,有人認為軍隊的唯一作用就是打仗,其余都不管。毛澤東提出:軍隊的三大任務是打仗、做群眾工作和籌款。
4.軍隊作風,有人只講軍官權威,軍官說話就是命令,反對軍隊里有民主。毛澤東提出:官兵一致,有士兵委員會,啟發(fā)群眾覺悟;經(jīng)濟民主,每個士兵分一點伙食尾子,使軍隊像一家人一樣。
5.軍隊紀律,有人強調(diào)個人指揮,不要政治紀律和群眾紀律。毛澤東強調(diào):政治、軍事和群眾紀律相結合,從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到城市政策,讓群眾看到一支文明軍隊。
6.舊軍隊是殺俘虜,搜腰包,槍斃逃兵。毛澤東主張:優(yōu)待俘虜,不槍斃逃兵,對俘虜中的技術人員可以優(yōu)待,爭取他們?yōu)楦锩铡?/p>
這些情況當年確實存在。紅軍有很多舊軍隊的習氣,不可能一步跨越到全新的境界。在這方面,毛澤東是有想法的,他要建設一支新型的革命軍隊。在紅四軍新舊兩種思想的矛盾和斗爭中,他在不斷思考,并將自己的思想公之于眾。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中。當年很多人不理解毛澤東的思想,毛澤東感覺他需要做一個全面的陳述。1929年6月14日,毛澤東給林彪寫了一封信,提出全面改進紅四軍政治和軍事路線。毛澤東列舉了紅四軍中存在的14個問題:①個人領導與黨的領導;②軍事觀點與政治觀點;③小團體主義與反小團體主義;④流寇思想與反流寇思想;⑤羅霄山脈中段政權問題;⑥地方武裝問題;⑦城市政策與紅軍軍紀問題;⑧對時局的估量;⑨湘南之失敗;⑩科學化、規(guī)律化問題;?四軍軍事技術問題;?形式主義與需要主義;?分權主義與集權;?其他腐敗思想。
關于個人領導與黨的領導,毛澤東指出:“……這是四軍黨的主要問題?!能姷拇蟛糠质菑呐f式軍隊脫胎出來的,而且是從失敗環(huán)境中拖出來的?!t軍既是從舊式軍隊變來的,便帶來了一切舊思想、舊習慣、舊制度的擁護者和一些反對這種思想、習慣、制度的人作斗爭……四軍的大部分是從失敗環(huán)境之下拖出來的(這是一九二七年),結集又是失敗之前的黨的組織,既是非常薄弱,在失敗中就是完全失了領導。那時候的得救,可以說十分原因中有九分是靠了個人的領導才得救的,因此造成了個人龐大的領導權?!币虼?,毛澤東在信中說:“黨在這時期中不能有絕對的指揮權,小團體主義充分存在而發(fā)展,黨不敢作調(diào)動槍枝(支)上的嘗試,紅軍后方兼顧主義與少數(shù)同志的紅軍本位主義是沖突的,軍需制度和編制法規(guī)未能建立,個人支配政治和武器的事常常有的,這時候的黨從連到軍從它的實質(zhì)說是處在一種從屬的地位,在某些問題上是絕對聽命于個人?!雹佟睹珴蓶|軍事文集》(第1卷),71~72頁,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所以,毛澤東說“黨調(diào)不動槍”;他給紅四軍規(guī)定的三大紀律第三條“一切繳獲要歸公”,實際上很難落到實處。這也是毛澤東強調(diào)“黨要指揮槍”的原因之一。
但是,當時多數(shù)人并不理解毛澤東的觀點和主張,反而嫌毛澤東家長作風,不講民主,在1929年7月的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上,用投票的方式把毛澤東趕下了臺。毛澤東走了之后,紅四軍陷入極端民主化的怪圈。一開會就爭論不休,什么問題也解決不了。為此,陳毅從龍巖跑到上海,向中央?yún)R報請示。中共中央負責人周恩來、李立三起草了《九月來信》,強調(diào)紅四軍的團結,加強與一切非無產(chǎn)階級意識的斗爭,指定“毛同志應仍為前委書記”②《周恩來選集》(上卷),42頁,人民出版社,1986。。
中央的裁決,使紅四軍中的爭論有了一個明確的結果。毛澤東提出的紅軍政治路線和領導方法是正確的,黨應該對軍隊擁有絕對的領導。在毛澤東主持下,中共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于1929年12月在上杭古田村舉行。會議期間,毛澤東作了政治報告,朱德作了軍事報告,陳毅傳達了中共中央的指示。與會代表一致通過了《中國共產(chǎn)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即《古田會議決議》。毛澤東重新當選為前委書記。
毛澤東主持起草的《古田會議決議》(下簡稱《決議》)近3萬字,總結了紅四軍成立以來部隊建設的基本經(jīng)驗教訓,規(guī)定了紅軍的性質(zhì)、宗旨和任務。《決議》中的第一部分:“關于糾正黨內(nèi)的錯誤思想”,后來編入《毛澤東選集》第一卷;闡述的6個觀點——關于單純軍事觀點、極端民主化、非組織觀點、絕對平均主義、主觀主義、個人主義、流寇思想和盲動主義殘余,都是毛澤東在新泉給林彪信中提出的紅四軍中存在的14個問題的延伸和總結。這是毛澤東通過紅四軍成立以來的實踐和教訓,提出將紅軍從舊軍隊習氣改造成新型革命軍隊的措施。這些思想都是毛澤東的獨立思考和總結,是排除共產(chǎn)國際的教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經(jīng)驗。毛澤東的這些思想,雖然是初步的探索,隨著“古田精神”的傳播和影響,后來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原則。
通過研習《決議》可以看出,一個偉大的領袖在開創(chuàng)一項偉大事業(yè)時,第一步都是從最基本的事情做起的?!稕Q議》抓了兩件具體的事情:廢止肉刑和優(yōu)待傷病員。
第一件事,廢止肉刑,即不許打人。在今天看來是很簡單的事情——革命隊伍里就是不許打人嘛。但是在那個年代,紅軍是從舊軍隊脫胎出來的,官長打士兵是理所當然的事。過去所說的“從嚴治軍”,就是棍棒底下出好兵:好像不打罵士兵,就不能顯示軍官的威嚴;要讓士兵害怕軍官,才能服從命令,乖乖地聽話。對此,蕭克回憶當連長時遇見的一件事:“有一次一個戰(zhàn)士看管土豪婆,他亂來了,查明后,全連集合,打他的屁股。至于犯其他錯誤的,就罰立正或打幾下手板。至于做的結果,隊伍就比較整齊了。”①蕭克:《朱毛紅軍側記》,36頁,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
但是毛澤東堅決反對軍官打人,認為這是舊軍隊的惡習,必須革除。他親自下連隊調(diào)查,紅軍中一般士兵的呼聲是:“官長不打士兵,打得要死!”毛澤東把調(diào)查的情況寫到《決議》里:“各部隊中凡打人最厲害的,士兵怨恨和逃跑的就越多。最顯著的例子,如三縱隊第八支隊部某官長愛打人,結果不僅傳令兵、火夫差不多跑完了,軍需、上士及副官都跑了。九支隊第二十五大隊曾經(jīng)有一時期來了一個最喜打人的大隊長,群眾送給他的名字叫做鐵匠,結果士兵感覺沒有出路,充滿了怨恨空氣,這個大隊長調(diào)走了,士兵才得到解放?!泵珴蓶|嚴厲批評了干部打人的問題:“四縱隊初成立時,一、二、三縱隊調(diào)去的官長,一味地蠻打士兵,結果士兵紛紛逃跑,最后這班官長自己也立不住腳,都不得不離開四縱隊。二縱隊逃兵比任何縱隊多,原因雖不止一個,然二縱隊下級官長的大多數(shù)打人的習慣最厲害,乃是最重要原因之一。二縱隊曾發(fā)現(xiàn)過三次自殺事件(排長一士兵二),這是紅軍最大的污點,意義是非常之嚴重的,這也不能不說是二縱隊打人的風氣特別濃厚的一種結果?,F(xiàn)在……這種群眾的不平和怨憤的表露,實在值得我們嚴重的注意?!雹佟睹珴蓶|軍事文集》(第1卷),116~117頁,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
毛澤東如此重視紅四軍中的打人問題,有深刻的意義:紅軍是黨領導的革命隊伍,每個戰(zhàn)士都是來參加革命的。紅軍的生活非常艱苦,士兵連薪餉都沒有,還要連續(xù)戰(zhàn)斗。如果軍官還要打他,他在紅軍中還有什么前途和希望呢?毛澤東知道:要想讓士兵不逃跑,而且要他作戰(zhàn)勇敢,首先要尊重士兵的人格。你拿士兵當人,士兵才會尊重你,才會跟你干革命。否則,紅軍與舊軍隊還有什么區(qū)別呢?毛澤東指出:官兵關系弄得好不好,不是技術方法問題,而是態(tài)度問題,是是否尊重士兵人格這個根本態(tài)度的問題。只有軍官愛護士兵,士兵尊重軍官,官兵互相尊重,才能建立平等友愛的關系,達到官兵一致的目的。這個一致,可以產(chǎn)生無窮的戰(zhàn)斗力量。
毛澤東嚴厲禁止紅軍中的打人之風,是要在紅軍中建立一種新的上下級關系。要提高士兵的覺悟,首先要靠教育,給他們講革命的道理,讓他們明確自己是為解放勞苦大眾來當兵的,士兵有了覺悟,就有了自尊,就會自律自己的行為,遵守紀律,勇敢作戰(zhàn)。官兵關系好了,部隊才團結,才有戰(zhàn)斗力。評估一個部隊能不能打仗,先看連隊的氣氛如何。部隊到處一片歡騰,大家笑容滿面,這個部隊就能打勝仗。如果是愁苦的,呆板的,那是個打敗仗的相,那是打不好的。
第二件事,是優(yōu)待傷病員。這在今天看起來也不是問題,但是當年紅軍很弱小、武器裝備也很落后的情況下,不是小事。紅軍跟國民黨軍隊作戰(zhàn)時不是確保能每戰(zhàn)必勝的。從井岡山下來,就連續(xù)吃過幾個敗仗。如果打了勝仗,部隊士氣是很高的。沖殺,追擊,抓俘虜,拿繳獲,個個興高采烈;但是打了敗仗,就不免兵敗如山倒,大家都四散逃跑或突圍。這時候誰負傷,命運就很悲慘了。戰(zhàn)友們都在撤退,誰能救援你呢?跑慢了就可能被敵軍追上。所以,這時候傷員是非常絕望的,而僥幸逃生的戰(zhàn)友,想起負傷的同志在呼救,自己卻不能停下來救護他,心里也非常難受。有的負傷后還跟著部隊行軍,但走不動,形成拖累。長官往往找個地方安置他們,留幾個錢,交給老百姓。這些行為在戰(zhàn)時是不得已,但非常影響部隊士氣。
毛澤東在《決議》中列舉這些表現(xiàn):“官長對于傷病兵沒有盡其可能去隨時安慰他們,如官長替?zhèn)”筒杷?、蓋被窩、隨時慰問等習慣,在紅軍中簡直沒有。官長對傷兵病兵,采一種不理問態(tài)度,甚至表示討嫌他們的態(tài)度。行軍時官長以至士兵對在沿途落伍的傷兵完全不表示一點同情,不但不為他們想法子,反而一味的怒罵,或無情地驅逐他們?!庇捎凇皩”霾涣?,便發(fā)生下列的影響:①使士兵不滿意紅軍,‘紅軍好是好,就只不要帶花,不要病’,這種輿論簡直普遍全體士兵以至下級官長之中;②士兵對官長不滿意,越發(fā)增加官兵間懸隔;③士兵及下級官長都怕帶花,因此,減少紅軍戰(zhàn)斗力;④逃兵多;⑤影響工農(nóng)群眾,減少他們加入紅軍的勇氣”②《毛澤東軍事文集》(第1卷),120頁,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所以,解決傷病員的問題,直接影響到部隊的戰(zhàn)斗力。毛澤東強調(diào)優(yōu)待傷病員,就是要求大家在戰(zhàn)場上絕對不許拋棄傷員。傷員負傷后,一定要給以盡力的照顧,讓他們感覺到革命隊伍的溫暖。這樣也給紅軍中所有官兵立了一條規(guī)矩:在戰(zhàn)場上一定要互相關照,互相救援,絕不許只顧自己。這樣,戰(zhàn)士們上陣心里就踏實了:負傷也不要緊,會有其他戰(zhàn)友來救助我。心里坦然了,才能全力投入地勇敢作戰(zhàn)。而國民黨軍隊里沒這些,士兵上戰(zhàn)場,尤其是兩軍肉搏的時候,誰心里踏實誰就敢于拼殺。紅軍的戰(zhàn)斗就是這樣打勝的。
廢止肉刑和優(yōu)待傷病員這兩件事,看似平常,卻是關系到紅軍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的關鍵。毛澤東抓了這兩件事,紅四軍的風氣就煥然一新。林彪學會了毛澤東的做法,他在筆記中寫道:“策略領導就是抓基本環(huán)節(jié)?!泵珴蓶|帶隊伍,建設新型軍隊,就是從這些最基本的事情抓起,抓出成效,堅持下去,形成解放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古田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大家從《決議》中看到了毛澤東獨到的思想、切實有效的措施,為紅軍以后的發(fā)展壯大開辟了一條正確的道路。毛澤東完全沒有聽信共產(chǎn)國際的那一套,而是在實踐中摸索真理。但是毛澤東的這些思想被共產(chǎn)國際控制下的中共中央視為“山溝里出不了馬列主義”的土東西,甚至受到排斥。到全黨全軍認同毛澤東思想的時候,又經(jīng)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
古田會議期間,毛澤東和林彪住在古田村旁邊的賴坊村,村里有個雜貨鋪叫“協(xié)成店”。毛澤東住樓下,林彪住樓上,平時可以經(jīng)常談心。林彪當時任紅四軍第一縱隊縱隊長,相當于團級干部。他雖然只有22歲,卻喜歡思考一些大問題。比如“中國革命什么時候能勝利”“革命高潮什么時候到來”等。古田會議結束后,毛澤東收到林彪寫給他的一封信。在信中,林彪表示對現(xiàn)在紅軍的形勢比較悲觀,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來的可能,對毛澤東“一年內(nèi)爭取江西”的計劃表示懷疑,希望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區(qū)域游擊,運用流動游擊的方式擴大紅軍的影響。林彪的信,反映出當時紅軍干部的一些想法。毛澤東給林彪的回信,深入闡述了古田會議沒有涉及的一些問題:如何估量當時的革命形勢和紅軍下一步的行動,以教育紅四軍干部,統(tǒng)一思想。
信的開頭,毛澤東寫道:“新年已經(jīng)到來幾天了,你的信我還沒有回答。一則有些事忙,二則也因為我到底寫點什么給你呢?有什么好一點的東西可以貢獻給你呢?搜索我的枯腸,沒有想出一點適當?shù)臇|西來,因此也就拖延著。現(xiàn)在我想得一些東西了,雖然不知道到底于你的情況切合不切合,但我這點材料實是現(xiàn)今斗爭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即使于你的個別情況不切合,仍是一般緊要的問題,所以我們就把它提出來?!彼又鴮懙溃骸拔乙岢鍪裁磫栴}呢?就是對于時局的估量和伴隨而來的我們行動問題。我以前感覺到至今還有些感覺你對于時局的估量是比較的悲觀。去年五月十八日晚上瑞金的會議席上,你這個觀點是最明顯。我知道你相信革命高潮是不可避免的要到來,但你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來的可能。”①竹內(nèi)實編:《毛澤東集》(第2卷),140頁,日本北望社,1971。
對林彪的這個觀點,毛澤東用一句形象的話說,就是懷疑“紅旗到底打得多久”。這個問題在井岡山時期就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來。因為井岡山生活困難,才有去湘南的“八月失敗”,回來后依然經(jīng)濟上無出路。紅四軍主力下井岡山后,被國民黨軍“攆著跑”將近兩個月,在大余、圳下等幾次戰(zhàn)斗均告失利,直到大柏地戰(zhàn)斗才緩過勁來。1929年2月,上海的中共中央來信又提出分散紅軍,隱匿大的目標,加之朱德、毛澤東離隊的問題,使林彪等中層干部產(chǎn)生了“分散游擊”的想法。
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毛澤東指出:“單純的流動游擊政策,不能完成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任務,而朱德毛澤東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據(jù)地的,有計劃地建設政權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擴大人民武裝的路線是經(jīng)由鄉(xiāng)赤衛(wèi)隊、區(qū)赤衛(wèi)大隊、縣赤衛(wèi)總隊、地方紅軍直至正規(guī)紅軍這樣一套辦法的,政權發(fā)展是波浪式的向前擴大的,等等的政策,無疑義地是正確的?!雹佟睹珴蓶|軍事文集》(第1卷),127頁,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
復信分析了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后,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口號。毛澤東說:“所謂革命高潮快要到來的‘快要’二字作何解釋,這點是許多同志的共同的問題。馬克思主義者不是算命先生,未來的發(fā)展和變化,只應該也只能說出個大的方向,不應該也不可能機械地規(guī)定時日。但我所說的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決(絕)不是如有些人所謂‘有到來之可能’那樣完全沒有行動意義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種空的東西?!睂τ诳煲絹淼母锩叱保珴蓶|浪漫地寫道:“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jīng)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雹凇睹珴蓶|軍事文集》(第1卷),135-136頁,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
毛澤東這封信寫得熱情洋溢,像老師教誨學生。如同紅四軍七大之前,毛與林的通信一樣,古田會議期間毛林二人的通信,實際上是他們在探討有關中國革命的重點問題,并借這一方式來教育干部,讓大家更容易接受毛澤東的思想。所以,毛澤東給林彪回復的這封信,已不是私人之間的來往。毛澤東讓紅四軍政治部將復信油印發(fā)至紅四軍各黨支部,以便讓更多的指戰(zhàn)員了解他的思想。
對于林彪寫信這件事,50余年后,黃克誠大將評論說:“林彪寫信給毛主席,提出‘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問題。在黨內(nèi)來說,一個下面的干部,向黨的領導反映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的意見,現(xiàn)在看來這是個好的事情,如果把自己的觀點隱瞞起來,上面說什么就跟著說什么,這不是正確的態(tài)度。林彪不隱瞞自己的觀點,盡管觀點錯誤,但敢于向上級反映,就這一點說,是表現(xiàn)了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態(tài)度。在黨內(nèi)有什么意見就應該提出來,現(xiàn)在應該提倡這種精神?!雹埸S克誠:與《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編輯人員的談話,1984(2)。
通過這封信,讓我們看到了毛澤東的領袖才能。什么叫領導人?什么叫領袖?其實并不是一回事。當上中共中央的第一把手,就是領導人,但未必是領袖。當時的中共中央領導人,完全遵從共產(chǎn)國際的指示,在“左傾”盲動的思想下領導中國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斷送了許多共產(chǎn)黨員的生命。所以這些領導人也像走馬燈一樣,被共產(chǎn)國際換來換去。他們沒有獨立的思想,沒有從中國革命的實際出發(fā)去考慮黨的路線和政策。雖然他們有的學問比毛澤東大,有的出國留洋,事實證明他們都不如毛澤東這個土生土長的領袖。
在紅軍初創(chuàng)時期,土地革命戰(zhàn)爭的低潮時期,毛澤東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農(nóng)村建立根據(jù)地和革命武裝,走農(nóng)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在1938年的抗戰(zhàn)初期,當日軍正在大舉進攻,國民黨軍隊節(jié)節(jié)敗退的時候,毛澤東發(fā)表了《論持久戰(zhàn)》,指出了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方向和策略;在1949年國共雙方戰(zhàn)略決戰(zhàn)的時候,毛澤東發(fā)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描繪了一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雛形;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當大家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時,毛澤東寫了《論十大關系》。毛澤東的特點在于:每當中國革命處在十字路口或關鍵時刻,都能拿出自己的思想。這些思想不是馬后炮,而是當大家對形勢還沒看清楚的時候,他就提出一套方針和辦法來。而且,其后的實踐證明,毛澤東的思想是正確的。這些思想和理論對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責任編輯:何 荷)
E296.93
A
1002-4484(2017)07-0010-06
作者:劉統(tǒng),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