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評價JMC-SD型脈沖磁治療儀對膝關節(jié)退行性(Knee Osteoarthritis,KOA)病變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方法 納入2009年9月1日~12月30日在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原304醫(yī)院)就診的KOA患者共60例,男21例,女39例,平均年齡(60.7±8.2)歲,按來診順序將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試驗組30例,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齡(61.4±8.4)歲,對照組30例,男10例,女20例,平均年齡(60.0±8.1)歲,分別接受JMC-SD治療儀和MC-B-II脈沖磁治療儀治療1個療程;結果 兩組患者基線時年齡、性別、西醫(yī)診斷及病程無明顯差異;1個療程后兩組改良的HSS評分均顯著提高(P<0.05);治療后兩組改良的HSS評分無顯著差異,等效性檢驗提示兩種治療方法具有等效性。結論 JMC-SD脈沖磁治療儀和MC-B-II脈沖磁治療儀在治療膝關節(jié)退行性變時具有等效性。
關鍵詞:脈沖磁治療儀;膝關節(jié)退行性變;HSS評分
KOA是臨床常見疾病,美國人群患病率約2‰,我國尚無相關資料[1]。流行病學資料顯示該病在我國中老年人群中患病率為60%~70%。其治療方法亦多樣,從藥物到手術治療,但物理治療是緩解癥狀的重要方法。本研究擬觀察JMC-SD治療儀在緩解KOA患者疼痛、改善關節(jié)活動能力等方面的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2009年9月1日~2009年12月30日在304醫(yī)院就診的KOA患者共60例,男21例,女39例,平均年齡(60.7±8.2)歲。按來診順序將患者編號,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試驗組30例,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齡(61.4±8.4)歲;對照組30例,男10例,女20例,平均年齡(60.0±8.1)歲。
入選標準:診斷為KOA[2];年齡≥40歲;治療前3 d內未服用過鎮(zhèn)痛藥或其它消炎藥;患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開放、平行對照試驗,將KOA患者分成試驗與對照兩組。以2個重要非實驗因素:病情(輕、中、重)和病程(急性期、緩解期)為不平衡指數,患者的分組按序貫平衡系數法分組。
1.2.2從試驗前3 d開始到試驗結束,停服治療KOA的藥物。試驗組和對照組的治療儀器分別為JMC-SD型脈沖磁治療儀和MC-B-II型脈沖磁治療儀,評價JMC-SD治療儀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
1.2.3倫理 按赫爾辛基宣言和中國有關臨床試驗研究規(guī)范、法規(guī)進行。每位患者簽署受試者知情同意書,并以研究檔案保留其中。
1.2.4步驟
1.2.4.1治療前,按改良的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膝關節(jié)評分系統(tǒng)對患者進行評分。
1.2.4.2試驗組 JMC-SD治療儀開機后,將兩個磁頭分別放在膝關節(jié)兩側,形成N級和S級相對。輸出頻率40次/min、脈沖磁感應強度0.25 T,治療持續(xù)20 min,1次/d,共15次。
1.2.4.3對照組 MC-B-I治療儀開機后,將兩個磁頭分別放在膝關節(jié)兩側,形成N級和S級相對。輸出頻率40次/min,輸出磁感應強度0.25 T,治療持續(xù)20 min,1次/d,共15次。
1.2.4.4治療15次結束后,按改良的HSS膝關節(jié)評分系統(tǒng)再次進行評分。
1.3統(tǒng)計學方法 作雙側檢驗,取等效界值δ為ΔS2均數的1/10,α=0.05。檢驗假設:H10:d≤-δ,H1a:d>-δ;H20:d≥δ,H2a:d<-δ。檢驗統(tǒng)計量:z1=(d+δ)/Sd,z2=(δ-d)/ Sd。采用SPSS 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P<0.05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 結果
2.1基線時試驗組和對照組在年齡、性別、西醫(yī)診斷和病程方面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見表1。
2.2兩組試驗前后改良的HSS評分比較 試驗組和對照組完成1個療程后,改良的HSS評分均有顯著提高,但兩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272),見表2。
2.3兩組等效性檢驗,見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分值的差值經等效性檢驗,具有等效性。
3 討論
本研究發(fā)現KOA經治療1個療程后,不論是JMC-SD治療儀組還是MC-B-II治療儀組,膝關節(jié)功能均顯著改善,兩組具有等效性。KOA是由于長期關節(jié)負重及隨年齡增長而發(fā)生的骨質代謝障礙所致的老年性疾病,主要癥狀是由于增生部位對周圍組織的刺激、增生骨質組織出現炎性反應等引起關節(jié)疼痛,由于疼痛和腫脹影響關節(jié)運動,繼而出現相關的肌肉萎縮以及關節(jié)活動受限。目前尚無特效療法,臨床所用的各種治療方法主要是為了消除或減輕疼痛,改善關節(jié)功能,避免身體殘疾和提高生活質量,同時盡量減少治療的不良反應。
物理治療是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主要包括力、電、光、聲、磁、熱等物理療法。文獻報道物理療法作用于人體后可引起一系列的物理或化學反應,并通過人體的各個系統(tǒng)而產生局部或者全身作用[3]。關節(jié)炎物理療法的目的在于: 增加或保持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滿足關節(jié)功能性活動需要;增加或保持肌力,滿足功能需要;增加受累關節(jié)穩(wěn)定性,減少不良生物力學的應力,避免關節(jié)損傷;減輕疼痛;減輕炎性反應程度等。JMC-SD治療儀可通過脈沖磁場發(fā)揮消炎、消腫、化瘀、止痛,促進微循環(huán)改善營養(yǎng)供應等作用,其作用能夠深部作用于人體深部組織和骨關節(jié),從而更有效發(fā)揮治療作用,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施桂英.關節(jié)炎概要[M].2版.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5:22-32.
[2]中華醫(y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風濕病分冊:骨關節(jié)炎[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6-21.
[3]孫培芝,趙素玲.膝骨關節(jié)炎綜合治療的臨床觀察[J].實用骨科雜志,2008,14(2):113-114.
編輯/翟辰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