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對急性心肌梗死的吸煙患者與不吸煙患者的C-反應蛋白等指標及并發(fā)癥進行分析。方法 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為吸煙組(n=100)和不吸煙組(n=80),記錄患者的年齡、性別、入院后TNT、CKMB、CRP及隨訪患者有無并發(fā)癥。比較兩組患者TNT、CKMB、CRP水平以及患者30 d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吸煙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發(fā)病年齡明顯低于不吸煙組(P<0.05);吸煙組中CRP、TNT、CKMB較不吸煙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均明顯高于正常值。結果 吸煙組患者隨訪30 d內并發(fā)癥與非吸煙組患者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本組研究的心肌梗死患者中,吸煙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更年輕;吸煙組患者的CRP、TNT、CKMB數(shù)較非吸煙組顯著升高,提示吸煙可加重AMI患者的心肌損傷;吸煙組30 d內發(fā)生主要并發(fā)癥顯著多于非吸煙組患者。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吸煙,C-反應蛋白;并發(fā)癥
中國現(xiàn)有10億人主動或者被動的受到吸煙的危險,吸煙導致的死亡原因最常見的是心血管疾病,占吸煙總死亡的35%。吸煙患者出現(xiàn)全身炎癥性反應,C反應蛋白是衡量炎癥反應的重要的指標之一,能反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狀動脈炎癥進展程度,本文研究吸煙患者C反應蛋白對患者近期預后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沈陽市第九人民醫(yī)院2010年1月~2015年7月在院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將入選患者分為吸煙組(n=100)和不吸煙組(n=80), 吸煙組:100例AMI均為住院患者,其中男性78例,女性22例;非吸煙組:80例AMI均為住院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按WHO 1984年吸煙及1979年WHO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
1.2方法 將選入對象分吸煙和不吸煙組,采集兩組數(shù)據(jù),如年齡、性別、下壁前壁非Q波心肌梗死的人數(shù)、入院后TNT、CKMB、CRP及住院期間嚴重心源性并發(fā)癥等結果。
1.3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參數(shù)值用均數(shù)和標準差(x±s) 表示。率比較用?字2分析,計量資料均數(shù)表示,用t檢驗。P<0.05為統(tǒng)計學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2結果
吸煙組與不吸煙組相比,吸煙組年齡為56.47±8.97 ,不吸煙組年齡為64.43±11.12,結果表明相對于不吸煙組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年齡偏小,且有統(tǒng)計學意義。與非吸煙者相比,吸煙組的CRP,TNT,CKMB明顯增高(見表1)。吸煙組患者在院期間,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死亡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吸煙組30天內發(fā)生并發(fā)癥的顯著多于非吸煙組患者(見表2)。
3討論
我國每年死于心肌梗死的人數(shù)超過100萬,并趨于年輕化,吸煙已被證實是早發(fā)冠心病及年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普遍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1]。結果顯示,吸煙組患者的發(fā)病年齡相對于非吸煙組的發(fā)病年齡年輕。說明吸煙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時間前移,提示吸煙是AMI患者突出的危險因素,這與Barbash等[2]的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顯示吸煙患者的CRP,TNT,CKMB顯著高與非吸煙者,且吸煙組患者在院期間,主要心血管并發(fā)癥高于非吸煙組,兩者有顯著性差異。主動吸煙已經(jīng)被公認為傳統(tǒng)的危險因素,而長期的被動吸煙也會增加患者冠心病風險[3]。吸煙對心肌梗死的預后也會產(chǎn)生顯著的影響,可能是因為吸煙產(chǎn)生的煙霧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害的成分,其中一氧化碳與尼古丁是損害心血管系統(tǒng)的主要物質,可以通過多種機制危害心血管系統(tǒng),促進冠心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增加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特別是吸煙能促進炎癥反應的程度。
綜上所述,吸煙有害健康,INTERHEART研究[4]已顯示,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和恰當藥物治療,如戒煙、健康飲食和加強鍛煉可以使心梗發(fā)病危險性降低80%。因此,積極倡導戒煙、適當運動、規(guī)律飲食,預防冠心病特別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Chen YL,Bhasin A,Youssee AA,et al.Prognost ic f actors and out comes in young Chinese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undergoing primary coronary angioplasty[J].Int Heart J, 2009,50(1):1-11.
[2]BARBASH G I,REINER J,WHITE H D,et al. Evaluation of paradoxic beneficial effects of smoking in patients receiving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mechanism of the \"smoker's paradox\" from the GUSTO-I trial,with angiographic insights. Global Utilization of Streptokinase and Tissue-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Occluded Coronary Arteries[J].J Am Coll Cardiol,1995,26(1):1222-1229.
[3]楊功煥,馬杰民,劉娜,等.中國人群2002年吸煙和被動吸煙的現(xiàn)狀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2):77-83.
[4]Yusuf S,Hawken S,Ounpuu S,et a1.INTERHEART Study In-vestigators.Effect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in 52 countries the INTERHEART study);case-control study[J].Lancet,2004,364(9438):937-952.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