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外出選哪件外衣,午餐吃什么,晚上看哪部電影—我們的生活是由一個個或大或小的選擇決定的,這是個“雞湯”式的常識。但當編輯部為年刊討論年度話題時,它卻成為無可爭議的那個選項。
震驚、意外等詞匯都曾出現在備選列表里,這些詞并非不妥,但過多強調個人感受,對于2016年,大家總覺得該找個更具力量感的詞匯來概括—“選擇”,一個年輕的主筆說出了這個詞(噓,她在2016年買了房子),恐怕沒有比這個詞更合適的了。它代表真實的行動。
英國和美國的民眾做出了令他們自己都深感困惑的選擇,韓國人民為改變一個暗藏謊言的高層政治格局而努力,相當多的中國年輕人和家庭在這一年以更高的投入購置了一處住宅,土耳其當地時間12月19日19時05分,安卡拉一家當代藝術畫廊為“土耳其人眼中的俄羅斯”攝影展舉辦開幕式,一位著黑色西裝的年輕男子選擇在那一刻瞄準俄羅斯駐土大使安德烈·卡爾洛夫,扣動扳機。
2016年,有更多的群體和個人,做出了足以影響未來的選擇。
就此話題,我們訪問了2276名公司人,有點意想不到的是,一個將影響未來數年甚至數十年個人生活的重要決策,是在很短時間內做出的—盡管此前,他們也為此思考并衡量了諸多因素,但真正做決定用時卻極短。比如,一個晚上。
這并非特例,阿萊克斯·彭特蘭在《智慧社會》里提到過一個說法,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和人工智能先驅赫伯特·西蒙都認為人類心智模型具有兩種思維模式:快速、自動并以潛意識為主的模式,以及慢速、推理并以有意識為主的模式。幾位學者的看法頗為樂觀,與緩慢的、深思熟慮的決定相比,人們的瞬時判斷更具利他性和合作性。很多決策是瞬間做出的。
我們姑且相信這種論斷,因為畢竟無法了解每個參加公投或大選的該國公民,花了多少時間思考,以及在幾分鐘內做了決定,又或者在投票前的哪一秒改了主意—總之,真正決定未來的,通常是怎么行動,而非如何思考。
基于思考基礎之上的瞬間決策,以及隨之而來的行動,構成了這個世界的樣貌。以前,并沒有多少普通人會被賦予做重大決策的權利?,F在不同了,信息的民主化逐漸促成了選擇權的民主化。而在網狀社會結構中,每個選擇所產生的后果也變得愈發(fā)難以預料—這也是2016年的選擇行為體現出的共同特征。
由于選擇權的不斷分散,加之過載的信息交叉力度空前,黑天鵝現象已是常態(tài)。2016年諸多意料之外的事件,會讓很多人以“不確定的時代”來命名這一年,但事實上,人類社會真的出現過充滿確定性的穩(wěn)定時代嗎?那些看似平穩(wěn)的年份,不過是隱藏了許多引而未發(fā)的洶涌,未被記錄罷了。對于確定性的緬懷,更像是一種自我安撫。正如每逢年末,媒體都要做年度回顧—某種程度上,回顧行為本身也是一種必要的心理慰籍。
無論如何,要對2016年說再見了。這一年發(fā)生的事情提醒我們,在即將到來的2017年,得慎重對待自己的每個選擇,哪怕是日常的選擇。祝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