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談及“十三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時指出,到2020年,要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的7000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qū)域性整體貧困。而作為“十三五”開局的2016年,則要完成1000萬以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任務,其中易地搬遷脫貧200萬人以上。
面對扶貧脫貧的硬任務,各級政府紛紛立下“軍令狀”,承諾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并表示一手抓結構性改革,一手抓補齊民生短板,從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入手,切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堅決守住民生底線,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
但我們也不能不看到,長期以來,不少地方喜歡立“軍令狀”,結果又不能兌現,讓“軍令狀”形同廢紙,毫無約束力和倒逼作用,結果讓黨和政府威信大打折扣,有失民心。所以,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絕不能止于各級政府立了多少個“軍令狀”,而應該把功夫下在立“軍令狀”之外,拿出更堅定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堅持迎難而上,把“十三五”開局之年的扶貧攻堅戰(zhàn)打贏。
首先,要解決好“幫扶誰”的問題。開展精準扶貧,明確幫扶對象是最基礎的工作。而要找準幫扶對象,各地就要有個明確的時間表,按照國家的統(tǒng)一標準保質保量地完成到村到戶的貧困狀況調查,并以戶為單位建立貧困人員臺帳,標明貧困人員的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基本信息,做到“戶有卡、村有冊、鄉(xiāng)有薄、縣有檔”。同時,可采取群眾評議、公示公告、抽查檢驗、信息核準等舉措,保證貧困戶認定的透明公開,讓應該幫扶的對象一個也不落下。
其次,要解決好“誰來扶”的問題。打贏扶貧攻堅戰(zhàn),必須明確作戰(zhàn)主體,明確各級領導干部和各職能部門的具體責任。除扶貧職能部門主動履職外,各地可根據實際組織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的干部及部分鄉(xiāng)村干部、致富黨員、致富能手與貧困戶結成一對一幫扶對子,指導幫扶對象制定脫貧計劃,督促落實幫扶措施,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同時,要研究制定扶貧開發(fā)工作機制,將各級領導干部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成效納入干部年終績效考核,以強化干部真扶貧、扶真貧的意識,實現分工明確、責任清晰、任務到人、考核到位。
再次,要解決好“怎么扶”的問題。各級政府特別是承擔有扶貧任務的職能部門、領導干部,都要通過深入調查,為幫扶對象“量身定制”可靠的脫貧計劃,并組織他們參加相關的技能培訓,引領他們增強主觀能動性,步入技術脫貧之路。對政府下撥的專項扶貧、行業(yè)扶貧及社會扶貧等資金和資源,要進行整合,統(tǒng)一調配、歸口管理,使之產生“1+1>2”的整合效應。同時,要加強審計監(jiān)督,防止資金被挪用,避免假扶貧、扶假貧,確保脫貧目標一個個的實現。對于扶貧責任不落實、扶貧中弄虛作假、甚至侵占扶貧資金,要堅決問責、懲辦,絕不姑息。
總之,立“軍令狀”只是強化扶貧責任的形式與手段,其目的在于打贏這場攻堅戰(zhàn),確?!耙粋€人也不掉隊”。所以,各級黨員領導干部,都要增強看齊意識、責任意識,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完成扶貧脫貧的最后總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