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49年10月1日參加治黃工作的。1992年退休前,一直在河務部門從事技術工作。雖然沒有參與沁河楊莊改道工程,但親自見證了這項利民工程的孕育過程。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黃委在1966年9月3日成立了“文化革命委員會”。黃河防汛工作從上到下都受到很大影響。1967年汛前,周恩來總理專門召集黃委兩個群眾組織到北京,簽訂“防汛六點協(xié)議”,確保了當年黃河干流出現(xiàn)大洪水的情況下安全度汛。然而,當年年底黃委會革委會成立,使動亂進一步加劇。新鄉(xiāng)修防處和各縣修防段業(yè)務工作受到很大影響。
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1967年在木欒店沁河卡口處動工興建一座石拱橋,當時是沁河上最大的橋。但其設計人員只是武陟縣交通局、水利局和修防段的3個技術員,他們都是剛畢業(yè)的學生,對沁河防洪問題認識不足。工程倉促上馬,于1968年5月建成,大橋共8孔,每孔跨度30米,橋樁為灌注樁,長16.81~18.22米。
沁河木欒店卡口問題由來已久,這座橋的建成進一步加劇了險情。主要是橋的設計有問題,計算樁的深度時,將橋的重量少算一半,導致橋樁入水太淺。沁河發(fā)生大水時大橋可能倒塌,進而形成連壩阻水,堵塞河道,一旦形成攔河壩,后果將不堪設想。
大橋建成的當年,我們就發(fā)現(xiàn)了問題。但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不好質疑大橋建設問題。但是,一旦防汛出了問題,首要責任在負責此段防洪任務的武陟第一修防段,我們深感責任重大。
經(jīng)慎重考慮,我們及時向武陟縣政府匯報了這個問題,縣領導高度重視,催促我們趕緊向上級打報告。我當時是武陟第一修防段工務股長,負責起草了這個報告。我們在報告中,提出通過工程辦法解決木欒店卡口的問題。
報告引起了上級的注意,新鄉(xiāng)修防處及時向河南黃河河務局報告了這個問題。
針對我們提出的問題,1969年8月,新鄉(xiāng)地區(qū)防汛指揮部擬定了沁南滯洪區(qū)方案,黃委與新鄉(xiāng)地區(qū)還提出了修建河口村水庫的設想。這兩種方案也能解決木欒店沁河卡口問題,但是,建水庫牽涉面廣、技術難度高、難以很快實施;啟用沁南滯洪區(qū)則會給武陟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造成重大損失。
1970年4月,河南黃河河務局專門向河南省革委生產(chǎn)指揮部報告了武陟沁河公路橋威脅防洪安全的問題。
1972年,河南黃河河務局首次提出“解決木欒店卡口的實施方案”并經(jīng)水電部批準,開始進行展寬設計;1975年淮河大水后,河南、山東兩省聯(lián)合報告中,要求用重大工程解決沁河木欒店卡口問題,并提出兩種方案供參考,其中一種為楊莊改道方案;1979年12月,河南黃河河務局推薦楊莊改道方案,隨后黃委報水利部;1980年1月水利部批復了沁河楊莊改道工程;1981年3月14日工程正式開工,1982年7月完工后就經(jīng)受了洪水的考驗。
我沒有參加沁河楊莊改道的設計和施工,但我最早寫了提議建設這個工程的報告,而且是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寫的報告,我為自己的行動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