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冰
(宜陽縣農業(yè)廣播電視學校,河南 洛陽 471600)
宜陽縣旱地小麥品種展示試驗總結
王冰冰
(宜陽縣農業(yè)廣播電視學校,河南 洛陽 471600)
為了篩選出適宜宜陽縣種植的旱地優(yōu)質、高產小麥品種,特安排此次試驗。結果表明:華育198、百農207、鄭農17、豫麥41表現(xiàn)比較突出,可以在全縣推廣。
小麥;旱地品種;試驗
試驗地設在高村鄉(xiāng)石村村,土壤為褐土土質、肥力中上等,可代表宜陽縣旱地的平均水平。前茬作物為玉米,機耕深翻一次,播前淺旋一次,結合整地,每667 m2底施農家肥2 000 kg和小麥專用復合肥料50 kg。
參試品種共9個,包括洛旱6號、洛旱7號、洛旱10號、眾麥1號、百農207、鄭農17、華育198、豫麥41和豫麥49-198,其中豫麥49-198為對照品種(CK)。
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每小區(qū)長20 m、寬10 m,走道2 m,小區(qū)間隔40 cm。每小區(qū)占地200 m2,播種量10 kg/667 m2,無重復。
2014年10月14日采用精播耬,按品種編號順序播到整好的小區(qū)內,播種后出苗整齊。12月5日中耕除草,2015年4月27日實施一噴三防,6月5日收獲。小麥出苗期2014年10月15日,抽穗期2015年4月18日,成熟期2015年6月10日,同日收獲。
5.1 試驗結果與分析見表1。
表1 田間測產及室內考種表
5.2 品種簡評
5.2.1 洛旱6號
半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長勢健壯,分蘗力中等,起身早,兩極分化快,抽穗揚花早,成穗率較高。株高80 cm左右,株型緊湊,莖稈蠟質,成株期葉片上舉,葉色深綠,旗葉寬大,穗層整齊。穗長方形,長芒、白殼、白粒、角質,飽滿度較好,莖稈粗壯,抗倒性較好。小區(qū)測產穗數(shù)22.6萬穗/667 m2,穗粒數(shù)41.9粒,千粒重46.3 g。理論產量372.7 kg/667 m2。
5.2.2 洛旱7號
幼苗半匍匐,分蘗力中等,成穗率較高。株高85 cm左右,株型半松散,莖稈粗壯、蠟質,葉色濃綠,旗葉寬大、半披,穗層整齊,穗碼較密。穗長方型,長芒、白殼、白粒、半角質,飽滿度較好。小區(qū)測產穗數(shù)28.5萬穗/667 m2,穗粒數(shù)34.5粒,千粒重45.9 g。理論產量383.6 kg/667 m2。
5.2.3 洛旱10號
幼苗半直立,長勢壯,苗腳利落,大分蘗多,抗寒性強,返青起身略晚,起身后生長發(fā)育快。株高87 cm,株型半緊湊,抗倒性一般。葉片上舉,穗層不齊,成熟落黃好。長方型穗,長芒、白粒、半角質。小區(qū)測產穗數(shù)統(tǒng)計為32.8萬穗/667 m2,穗粒數(shù)33.2粒,千粒重44.3 g。理論產量410 kg/667 m2。
5.2.4 眾麥1號
苗期長勢旺,分蘗力強,分蘗大而壯,株高75 cm左右。旗葉上舉,莖稈粗壯,高抗倒伏。穗長方形,碼密,多花、多粒、大穗,結實性強,白粒、粉質,籽粒飽滿。小區(qū)測產穗數(shù) 28.7萬穗/667 m2,穗粒數(shù) 41.9粒,千粒重38.4 g。理論產量392.5 kg/667 m2。
5.2.5 百農207
幼苗半匍匐,長勢旺,葉寬大,葉深綠色。分蘗力較強,分蘗成穗率中等。早春發(fā)育較快,起身拔節(jié)早,兩極分化快,抽穗遲。株高76 cm,株型松緊適中,莖稈粗壯,抗倒性較好。穗層較整齊,旗葉寬長、上沖。穗紡錘形,短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飽滿度一般。小區(qū)測產穗數(shù)30.2萬穗/667 m2,穗粒數(shù)42.9粒,千粒重43.3 g。理論產量476.8 kg/667 m2。
5.2.6 鄭農17
幼苗半直立,分蘗力中等,葉色淺綠,葉片窄長。株高80 cm,株型較緊湊,穗色黃綠,穗層整齊,長相清秀,旗葉上沖。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小區(qū)測產穗數(shù)29.5萬穗/667 m2,穗粒數(shù)42.6粒,千粒重44.4 g。理論產量474.3 kg/667 m2。
5.2.7 華育198
幼苗半匍匐,苗期葉片寬長,葉色淺綠,分蘗力一般,成穗率高。春季起身拔節(jié)快,兩極分化快。成株期株型緊湊,莖稈有臘質,旗葉及下部葉片較小,上沖,穗下節(jié)長,株高76~77.2 cm。莖稈彈性好,較抗倒伏。穗紡錘型,穗偏小,籽粒角質。小區(qū)測產穗數(shù)42.3萬穗/667 m2,穗粒數(shù)35.8粒,千粒重46.7 g。理論產量601.1 kg/667 m2。
5.2.8 豫麥41
株型緊湊,株高85 cm左右,籽粒長圓形,白粒。小區(qū)測產穗數(shù)36.3萬穗/667 m2,穗粒數(shù)36.8粒,千粒重40.7 g。理論產量462.1 kg/667 m2。
5.2.9 豫麥49-198
幼苗生長健壯,葉色深綠,分蘗成穗率高。株型緊湊,株高75 cm。旗葉半直立,穗層整齊,灌漿速度快。籽粒飽滿,半角質。小區(qū)測產穗數(shù)36.5萬穗/667 m2,穗粒數(shù)34.1粒,千粒重40.2 g。理論產量425.3 kg/667 m2。
華育198、百農207、鄭農17、豫麥41表現(xiàn)比較突出,可以在全縣大力推廣。
洛旱6號、洛旱7號、洛旱10號、眾麥1號表現(xiàn)不好,不建議推廣。
圖2 南陽市2015年不同種植水平小麥平均產量示意圖
3.1 針對不同區(qū)域,采取不同管理模式
灌溉區(qū)推廣普及小麥超高產綜合配套技術:一要大力推廣秸稈粉碎直接還田技術;二要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三要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四要深耕深翻,熟化土壤;五要科學播種;六要重視增產水平,使產量超過650 kg/667 m2,同時積極開展800 kg/667 m2栽培技術攻關研究。
非灌區(qū)推廣普及旱地小麥配套增產技術:一是選用優(yōu)良的旱地小麥品種;二是深淺輪換耕作;三是增施肥料;四是適時適量播種;五是積極推廣旱作新技術。通過采取如上技術措施,力爭平均產量達到450 kg/667 m2以上。
3.2 提高種植水平,建設高標準農田
逐步改善中低產縣(區(qū))的水利條件,真正做到“旱能澆、澇能排”,構建田成方、林成網(wǎng),田、林、路配套,溝、渠、田銜接的連片高標準農田。
3.3 建立長效機制,促進小麥生產
一要加快土地合理流轉,發(fā)展適度規(guī)模經(jīng)營;二要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龍頭企業(yè)和合作組織的作用;三要提高農業(yè)科技的入戶率、到位率,培育現(xiàn)代新型農民。
綜上所述,南陽市小麥單產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同省內的新鄉(xiāng)、焦作、周口拉開了100 kg/667 m2左右的距離,這個差距就是潛力空間所在。同時,南陽市在生產實踐中已經(jīng)取得了超高產成功經(jīng)驗,充分說明了南陽市小麥單位面積產量仍有巨大的上升空間。
(收稿日期:2016-04-19)
1005-2690(2016)06-0111-02
:S512.1
:B
2016-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