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鳳娟
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為了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必須重視德育。而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是憑借語文教材進行的,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掌握德育過程的特點是和規(guī)律,結合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充分了解把握德育的過程特點,有效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詞、句、段以及朗讀中去體會課文的內容,從而受到深刻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中描寫革命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質,有的頌揚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的,有的描寫祖國秀麗河山的,有的反映祖國發(fā)展文化、科技、等等,這些文章都蘊含深刻道理以及豐富的思想感情,語文教學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憑借語文教材進行的。在教學中,教師要透徹熟悉教材后,引導學生從詞、句、段、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及主要內容,從而受到深刻的教育,根據(jù)小學語文德育的透徹結合我平時教學中,淺談我以下的幾點做法:
一、在“詞語”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所謂“詞語”能體現(xiàn)文章的“道”,因為詞語是組成文章的基本單位。對詞語的理解,老師的引導更必須緊抓不放。例如:在《賀龍》一課中,“金色”一詞本質是什么?小狐貍一家能得到人們的關心而合家團聚,回到樹林中,這是美好的臨陣脫逃意義的一件事,因而在“金色”來贊美這件事,小狐貍雖說動物,但是它也像人一樣,生命同樣珍貴,“金色”也包含著人們其他生命的珍重與愛護,體現(xiàn)著人類美好的思想感情,又如在《江姐》,一文中的“視死如歸”這個詞語的含義,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課文中的情景,想江姐如何面對死亡而泰然自若。想想當時的畫面,使學生從中體會到當時我國貧窮落后,遭受帝國主義侵略的社會現(xiàn)實,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鼓勵學生認真學習,激發(fā)對社會主義社會的熱愛。
二、在“句子”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從文章的重點句子可以體現(xiàn)文章的思想內容,在教學時,必須深入引導,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從而受到教育。例如:《只有一個地球》一課中,文中引用的宇航員的感嘆“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學生理解的一個難點,引導學生理解這一點,首先,讓學生找出句子讀一讀,說一說是在什么情況下講的?然后抓住這個句子的重點詞語“可愛”、“破碎”,同時聯(lián)系全文,說說“可愛”、“破碎”各表現(xiàn)在哪里?為什么要強調“同時”體會地球的“可愛”可從遙望地球所見到的景色和自然資源去考慮,理解地球的容易“破碎”可以“不加節(jié)制”,“隨意破壞”去思考,“同時”就是強調地球的重要性,既有可愛的一面又有破碎的一面。又如在《桃花心木》一課中,“不只是樹,人也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jīng)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一棵獨立自主的心”這句含義深刻的話,可采用邊閱讀邊思考,使學生逐步從事情蘊含道理,比如,“不確定”,“樹木的“不確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確定”又是指什么?從而激發(fā)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使學生從中受到了人要生存和發(fā)展,就必須克服依賴性,去接受考驗和磨練。
三、在“段”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文章的重點段是體現(xiàn)作者的寫作目的,教學時必須引導學生細讀口味,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在《白楊》一文中,先讓學生默讀“爸爸一手摟一個孩子……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可以從兩方面引導學生加以理解。一是提問;二是聯(lián)系上下文。爸爸在介紹白楊樹后為什么“一手摟著一個孩子,望著窗外閃過去的白楊樹,又陷入深思”?他沉思什么?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啟發(fā)學生思考樹和人的關系,使學生從中體會到在爸爸的教育關愛下,會像小樹一樣,將來成為建設邊疆的棟梁之材。
四、在“朗讀”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這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明白所揭示的道理,感受寫作特點的重要手段。如:《在去年的樹》一課中,樹說的話飽含著請求,請求;鳥的回答語氣堅決,比較肯定,后面的三次對話,鳥都在尋找樹,要用詢問的語氣來讀,讀時要突出一次比一次傷心,三個角色的語氣其身份不一樣,朗讀也應有所區(qū)別,讀樹根的話要讀出同情,傷感,因為樹根也是樹的一部分;讀門先生的話,聲音要平淡;小姑娘的回答,聲音要嫩稚些。又例如:《豐碑》一文中,“一個凍僵的老戰(zhàn)士,倚靠光禿禿的樹干坐著……衣服緊緊貼在他的身上”,要懷著對凍死的老戰(zhàn)士的崇敬,要讀出一種莊嚴、悲痛的情調,語速較慢,句調平直,學生們通過閱讀,從中受到了珍惜今天的生活是來之不易的。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參透德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沒有一種萬能固定不變的方法,但應注意把思想教育與語言文字訓練結合在一起,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新時期德育的特點,對德育的方法不斷創(chuàng)新、總結、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