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經商難”是印度國內外一致的抱怨。長久以來,層層的阻礙,讓印度零售市場發(fā)展緩慢。
盡管在政策層面,印度的零售業(yè)正逐步開放,但進入這個市場,遠比人們想象中的要困難。
面對這個全球最后一片未開墾的“零售業(yè)處女地”,全球領先的零售企業(yè)都在不斷開墾。
如今,一些中國零售企業(yè)開始踏上了這個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他們將面對一個什么樣的市場環(huán)境?
巨大潛力
據預測,印度零售業(yè)規(guī)模預計到2020年將超過1萬億美元,15%來自實體零售店。
今年6月,阿里巴巴第一大股東軟銀,宣布減持阿里巴巴的股份,轉投印度的“阿里”——Snapdeal公司。這是軟銀和阿里合作16年之后,首次出售所持的阿里股份。
就在同一天,印度當局公布了2016年第一季度的經濟數據,相比于中國第一季度的6.7%,印度7.9%的同比增長率冠絕全球。
據印度調查公司的數據顯示,印度的零售業(yè)市場每年都在以兩位數的增速在快速增長。2015年,整個印度的零售業(yè)市場超過了6000億美元。
美國科爾尼管理咨詢公司公布的2016年全球零售業(yè)發(fā)展指數報告,列出全球最適合零售商發(fā)展的發(fā)展中國家,其中中國位居首位,印度較去年躍升13位居次席。
GDP增速以及明確的FDI規(guī)則使得印度從除中國外的其他發(fā)展中國家中脫穎而出。
報告顯示,2013年—2015年印度零售業(yè)復合年增長率達到8.8%,年銷售額過1萬億美元大關?;邶嫶蟮娜丝诨鶖岛虵DI政策的放寬,印度已經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據世界銀行估計,印度2015年GDP 達2萬億美元,若以約8%的增速繼續(xù)增長,2019 將超過德國和日本。
印度零售市場存在巨大潛力,未來的增長速度在15%~20%左右。而印度國內的宏觀經濟環(huán)境則是增長的保障,其中包括每年6%~7%的GDP增長,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和快速的城市化進程等因素。
從現在的規(guī)模來看,印度的零售市場非常小。市場規(guī)模大約為6000億美元左右,也就相當于全球最大零售企業(yè)沃爾瑪的銷售額。
而作為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國,各個市場的需求都在與日俱增。擁有13億人口的印度目前有2.5億至3億的中產人口,據麥肯錫預計,2025年印度中產人口將達到5.47億。這樣龐大的人口將催生大量的消費增長。
這意味著印度的零售市場具有無可限量的發(fā)展空間。
旺盛的市場需求吸引著國外品牌的入駐。
閘門開啟
盡管印度從2001年開始實行了面向市場的改革開放,但對于零售業(yè)的開放過程卻相當艱難。
其實,歷屆印度政府曾多次試圖放開零售市場,但幾乎每次都因為遭遇民間的反對,開放進程緩慢。
今年8月5日,無印良品在印度孟買最高級的購物中心Palladium開了第一家店。這家店僅僅只有207平方米,相當于無印良品平均店鋪面積的三分之一。這家店更像是一種嘗試。
無印良品在其他的海外市場,基本上都是采取了全額出資,直接設立當地市場的日本法人公司的方式。此次在印度,無印良品則選擇了與RBL合并成立印度當地公司的方式。
H&M、Gap、Zara、Forever21、Marks&Spencer Group PLC等知名品牌也都已經在印度市場有了一席之地。
為了這個巨大的市場,他們無疑都采取了無奈的妥協(xié)態(tài)度。
據悉,為了保護本國工商業(yè),印度工業(yè)政策和促進部門從2012年1月開始嚴格限制外資公司在印度的發(fā)展。其規(guī)定,外資公司需政府批準才可從事單一品牌零售業(yè)(建自營店和特許經營店),而關鍵性的限制條件是該企業(yè)30%的采購須在印度本地進行,且優(yōu)先選擇中小微企業(yè)。
直到今年7月,印度政府才調整了單一品牌零售業(yè)對外直接投資(FDI)政策,這意味著非本國實體通過“全資公司或合資企業(yè)”從事單一品牌零售業(yè)將獲批準。
就在政策放開短短幾個月時間內,就有很多外資宣布開店計劃。
阿迪達斯將于2016年下半年正式在印度開設首家自營店,耐克也正式獲得許可。
蘋果的第一批零售店正在籌備之中,其門店標準將向其他地區(qū)看齊,孟買、班加羅爾、浦那均是蘋果的目標城市。目前,蘋果在印度只能通過第三方銷售渠道銷售他們的產品。
瑞典家居品牌宜家計劃于2017年年底在印度城市海德拉巴開設第一家門店。同時,宜家將在未來10年對印度投資超過15億美元。
連鎖超市仍受限制
國際零售業(yè)巨頭沃爾瑪及家樂福都曾進軍印度,但遭遇失敗。印度一直限制外資企業(yè)向經營多個品牌的零售業(yè)出資。
據報道,自2012年向外國投資敞開大門以來,只有英國零售巨頭樂購獲得了可在印度經營出售多個品牌的超市的許可證。樂購與印度塔塔集團合資創(chuàng)建了零售合資公司。
種種困境之下,2013年,沃爾瑪結束與印度巴蒂集團在印度的合資關系。家樂福在2014年也因此宣布將退出印度市場。
目前,轉機似乎開始出現。沃爾瑪正就投資事宜與印度最大的電商 Flipkart進行談判。合作意向如果達成,可能會成為沃爾瑪通過電商變相進入印度零售市場的好機會。此前,沃爾瑪多年都想進入印度零售市場,但一直未能成功。
沃爾瑪 2016 年財報顯示,目前在印度只經營著 21 家批發(fā)門店,沒有直接出售給消費者的零售門店。
印度政府對批發(fā)業(yè)務的管制要寬松得多。全球知名的連鎖企業(yè)包括沃爾瑪在內,家樂福、特易購、羅森及麥德龍等在不允許參與零售業(yè)的情況下,已經以批發(fā)及特許連鎖等形式涉足該市場,目前正積極推進基礎建設,時刻準備政策的進一步開放。
沃爾瑪自2007年與巴蒂集團公司進行合作以來,就一直不遺余力地呼吁印度政府放寬對外國資金在印度經營超市的嚴格限制。
不過,沃爾瑪在印度的營業(yè)成長卻一直不是很順利,除了受到外資投資法規(guī)的限制外,還必須面對內部賄賂調查以及與其合資伙伴巴蒂集團公司之間的磨擦。
同時,沃爾瑪也積極向美國政府施壓。美國參議院公開的一份文件顯示,自2008年之后的五年里,沃爾瑪公司花費了2500萬美元用于游說美國參眾兩院的議員和政府官員,要求他們向印度政府施加壓力迫使其開放國內零售市場。
沃爾瑪入股印度電商Flipkart的消息引起轟動,此前,亞馬遜、阿里巴巴等都試圖與Flipkart合作。
連鎖賣場在印度的前景不明,多數外資都認為印度消費者正放棄傳統(tǒng)零售而轉向電商,沃爾瑪通過對電商的介入,實施進入印度的計劃可能實現,想象空間巨大。
勢力龐大的小店鋪
印度可能是全球最排斥連鎖零售超市的國家。為何外資連鎖商超進入印度市場如此艱難?
在印度,比較像樣的連鎖超市難得一見。有人估算,印度連鎖店水平相當于10年前中國的十分之一以下。
早在2011年,中國僅主要連鎖便利店數量就達到1萬家以上。由于統(tǒng)計數據不完善,估計目前印度主要連鎖便利店總計只在100家左右,而且并沒有全國性連鎖店。
缺少外資的進入,是印度便利店及超大型自選商場發(fā)展遲緩的原因之一。印度人似乎從未想過引進全球零售業(yè)相關技術經驗,連鎖零售業(yè)在印度零售市場所占的比例不到10%。
印度隨處可見的是名為吉拉納(kirana)的家庭經營的傳統(tǒng)零售店,店面通常不大,由店主或者店主夫妻經營,商品數量很少,擺設凌亂,甚至有些臟亂。
據估計,在印度大約有1200多萬家吉拉納,控制著74%的市場份額,并且以7.1%的增幅穩(wěn)定增長。
因為吉拉納的規(guī)模太小,很難拿到便宜的貨物。但是大多數印度人還是愿意去吉拉納購物。這是因為吉拉納信譽好,再小的訂單也會送貨上門。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印度人實在沒有更多的選擇。
早在2011年底,印度政府宣布將向海外企業(yè)開放零售市場。不過,這一被稱為印度歷史上最大膽的經濟改革舉措一經公布,就遭到印度國內民眾和其他政黨的強烈反對。
反對態(tài)度最堅決的自然是印度中小零售商,因為外資的進入會對吉拉納的打擊最大。代表小商販利益的印度全國貿易商聯合會,號召全國5000萬中小零售商舉行全國性罷市。
印度工商業(yè)聯合會稱,印度人不排斥開放,但任何開放都應該以保護印度的利益為前提,外資進入會導致國內大量中小零售商破產、失業(yè)。
印度零售業(yè)是除農業(yè)之外提供就業(yè)崗位最多的產業(yè)。這導致印度的一些黨派和邦政府也強烈反對開放政策。
迫于各界壓力,印度政府不得不緊急叫停開放計劃。
在全球化的今天,進一步開放已是難以逆轉的趨勢。印度的零售業(yè)遲早要面臨開放的局面。但政府這樣“出爾反爾”影響到海外投資商的信心。
退出印度市場的家樂福,目前仍沒有再次進入印度市場的計劃,可見受傷之深。
開放是大勢所趨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今年7月,印度政府在數十個雙邊協(xié)議中啟動例外條款,此舉意義在于通過重新談判,更好地保護印度政府在與外商打官司時,能獲得更好的保護。
報道說,根據印度想要做的這些改變,未來外國投資者如果覺得印度政府的決定不利于他們在印度經商,他們也將更難通過法律途徑來發(fā)起挑戰(zhàn)。
報道指出,發(fā)展中國家現在越來越擔憂,現有的投資協(xié)議最初都是由西方國家設計的,這些協(xié)議給投資者提供了非常大力度的保護,但是沒有確保吸引投資國的管控政策或法規(guī)的權利。
這反映出印度在對外開放中的復雜心態(tài)。
美國在2016年投資環(huán)境報告中,指責印度政府“經濟改革步伐遲緩,許多改革措施在議會難以獲得通過”。
莫迪2014年大選中的勝利對在印度投資的人來說是一個轉折點。他是在獲得絕大多數支持的情況下掌權的,市場預測印度的改革將會順利進行。但是現實情況并不是如此?!队《茸h會否決了土地征用法案》和《商品服務稅法案》等幾項關鍵的改革措施。
美國政府還表示,假如說印度的重要法案未付諸實踐,那么印度稱自己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這一說法就更不靠譜了。
零售業(yè)是基礎產業(yè),同時還是勞動力密集的行業(yè),對國民經濟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外資進入零售業(yè),曾讓很多國家的本土零售商都遭到了打擊,不過在政府的扶植下,也涌現出一批本土企業(yè)。
中國的零售業(yè)是開放度最大的領域之一,但本土的零售商卻逆境崛起,挑戰(zhàn)也可能會變成發(fā)展的機遇。
印度是世貿組織成員,零售業(yè)開放是全球經濟發(fā)展的大勢所趨。通過引進外資,改革本國的銷售體系,開發(fā)新的經濟增長點,符合印度的利益。印度中產階級的崛起,也對零售市場有著巨大需求。
包括很多印度機構和媒體也都認為,印度零售市場的開放大勢所趨。
那么,近年來處于關店潮中的中國零售企業(yè),做好進入印度市場的準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