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紅,葉建芳
(常州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江蘇 常州 213000)
護理干預在四肢骨折患者術后肢體腫脹康復中的應用評價
陳文紅,葉建芳
(常州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江蘇 常州 213000)
目的探究在四肢骨折患者護理中給予護理干預的臨床護理效果,并分析對肢體腫脹康復的影響。方法本研究對象為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92例,選取時段為2014年5月~2015年5月,所有患者均存在肢體腫脹情況,以不同護理方法分為兩組,各46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實驗組采用護理干預方法,護理后將2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觀察和比較。結果護理后相較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消腫時間明顯較短,疼痛程度明顯較輕,消腫程度明顯較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四肢骨折患者護理中給予護理干預效果理想,可促進患者肢體腫脹康復,在臨床護理中值得應用和推廣。
四肢骨折;護理干預;肢體腫脹;康復
本研究對護理干預的方法及效果進行研究和分析,以下為分析過程及結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92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存在肢體腫脹情況,以不同護理方法進行分組,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其中男35例、女11例,年齡18~66歲,平均年齡(43.6±9.5)歲,以肢體腫脹程度為依據(jù)進行分級,Ⅰ級12例,Ⅱ級28例,Ⅲ級6例;實驗組采用護理干預方法,其中男34例、女12例,年齡最高者為20~67歲,平均年齡(44.5±7.8)歲,以肢體腫脹程度為依據(jù)進行分級,Ⅰ級14例,Ⅱ級26例,Ⅲ級6例,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常規(guī)護理方法為對照組的護理方法,主要將患者患肢抬高20~30°,對生命體征變化進行密切監(jiān)測,遵醫(yī)囑給予抗感染[1]、抗?jié)B出及消腫止痛藥物等。而護理干預為實驗組的護理方法,具體為:(1)加強患者的健康宣教,在術前護理人員要告知患者四肢骨折的相關知識,并對導致術后不適,肢體腫脹原因及注意事項進行講解,介紹肢體腫脹的治療和護理方法;(2)手術后,對手術切口進行加壓包扎,避免傷口與繃帶直接觸碰,對患肢情況進行嚴密觀察,一旦患者表現(xiàn)出疼痛劇烈,要保證調整及時,同時指導患者家屬幫助患者做好傷口護理,每隔1 h冰敷切口1次,30min/次[2];(3)做好疼痛護理干預,因為手術后創(chuàng)口沒有愈合,疼痛感會很明顯,因此做好患者的疼痛護理很有必要,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對不良情緒進行心理疏通,對患者進行鼓勵,同時采用各種方法對患者注意力進行轉移,忽略疼痛感。對患肢進行冷敷對腫脹進行緩解,必要時遵醫(yī)囑給予患者鎮(zhèn)痛藥物[3];(4)指導功能鍛煉,術后7 d,護理人員要對患者功能鍛煉進行指導,初期要進行床上訓練,以患者患肢恢復情況為依據(jù),對患者進行鼓勵,鍛煉肌肉收縮能力;若患者病情改善明顯,可指導患者下床活動,予以鼓勵,將血液循環(huán)加速,對肢體腫脹狀況進行改善;對患者訓練時間及強度進行嚴格控制,如果患者有不適感,要及時休息,避免再次損傷,延遲康復。
1.3 評價指標
對2組患者的消腫時間進行記錄和比較;應用視覺模擬評分對2組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價,畫10 cm直線,并對刻度進行標記,0為無痛,1~3 cm為輕度疼痛,4~6 cm為中度疼痛,7~9 cm為重度疼痛,10 cm為劇烈疼痛;對2組患者消腫程度進行評價,腫脹程度的評價標準為:皮膚無腫脹為正常;皮膚略有腫脹,存在皮紋評定為Ⅰ級;皮膚略有腫脹并消失,溫度略高,不存在張力性水泡評定為Ⅱ級;皮膚腫脹嚴重,皮紋不存在,溫度較高,同時存在張力性水泡評定為Ⅲ級[4]。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患者的消腫程度
相較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的消腫程度明顯較好,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比較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
相較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顯較好,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消腫程度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比較
2.2 比較兩組患者消腫時間
經比較實驗組消腫時間(5.5±1.3)d比對照組(7.5±2)d明顯較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四肢骨折作為一種常見的骨折類型,在術后會有肢體腫脹情況發(fā)生,影響患肢動脈供血及靜脈回流,而且會將患者疼痛程度加重,骨折愈合時間延長,同時也會導致骨筋膜室綜合征或深靜脈血栓形成,因此,必須對其腫脹情況進行有效緩解,促進患者康復[5]。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體腫脹程度,本研究給予患者護理干預方法,從研究結果中顯示,不但改善患者的腫脹程度,縮短患者的腫脹時間,同時也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護理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在四肢骨折患者護理中給予護理干預護理效果理想,可促進患者肢體腫脹康復,在臨床護理中值得應用和推廣。
[1] 黃蘭蘭.護理干預對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康復的影響[J].醫(y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8):382-382.
[2] 何君華.護理干預對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1):66-66,67.
[3] 錢立蓮,劉春暉,張 娟,等.護理干預對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分析[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5(26):4027-4028,4029.
[4] 李 群.護理干預對50例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4(12):101-101,103.
[5] 陸文珍.護理干預對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吉林醫(yī)學,2015(14):3153-3154.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6
B
ISSN.2096-2479.2016.08.0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