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部分爭議較大民事案件,原告僅委托代理人出庭,代理人在庭上消極搪塞,導致庭審虛化,嚴重影響司法公正。本文以民間借貸案件為例,僅被告親自出庭與爭議大小關系蹊蹺,通行審理方式有讓法官變成“承兌員”之嫌,建議對爭議較大特定案件,當事人經(jīng)責令必須親自出庭后拒不親自到庭的,可以根據(jù)親自出庭的對方當事人的質疑意見作出判決。
關鍵詞 民事訴訟 庭審質實化 當事人 出庭
作者簡介:鄧導,西南財經(jīng)大學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229
民間借貸糾紛案件,存在原告拒不親自出庭,僅憑借條或者收條主張權利,被告對此爭議較大(如借條內容不真實,寫借條為了他用卻被利用,代他人收款不是借款等等),由于原告未親自到庭,案件看似經(jīng)過兩審甚至多次審理,實際上與不經(jīng)開庭審理,僅憑原告出示的單薄證據(jù)甚至孤證就判決對方敗訴的情況無異。
一、問題:較大爭議原告出庭異常
(一)調查民事審判法官的情況
筆者向G市法院民事審判法官發(fā)放問卷100份,收到有效調查問卷36份。法官中稱,有時遇到僅被告人親自出庭30人,占83.3%;經(jīng)常遇到6人,占16.6%;此類案件往往爭議較大34人,占94.4%。民間借貸糾紛案件原告不到庭的情況尤其嚴重(詳見表一)。
(二)查看案卷和庭審視頻情況
筆者隨機抽查了G市法院近3年審結的民間借貸糾紛案件300件,原告未親自出庭占14%,其中爭議較大案件占97.6%。雙方均親自出庭的,爭議較大只是少部分,僅占14.7%(詳見圖一)。
(三)網(wǎng)上裁判文書反映的情況
筆者在對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上相應案件及其判決書進行隨機抽查和分析后得出的結論與對G市法院的實地考察基本一致:僅被告親自到庭時,高達60.2%的案件爭議較大;雙方都不親自到庭時,往往具有較少的爭議,甚至沒有爭議(詳見表二)。所謂沒有爭議,是指被告放棄答辯,或者答辯稱原告主張是實。
二、透視:原告不出庭原因分析
(一)原告自身原因
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自認為起訴證據(jù)確實充分,不必親自出庭就能勝訴。二是礙于情面,不愿在法庭上直接與對方唇舌相見。三是忙于其他事務,減少因訴訟產(chǎn)生的損失。四是確有特殊原因無法出庭。在第一種情形下,部分案件的被告對原告提出的證據(jù)持較大爭議,本想當庭質問原告,以還原客觀真實。顯然,為了勝訴,原告不愿意通過親自出庭來排除嫌疑的,便選擇了自始自終不親自出庭。
(二)訴訟制度原因
《民法通則》第63條,《民事訴訟法》第50條、58條、59條第2款規(guī)定,當事人有權委托代理人,經(jīng)特別授權,訴訟代理人還可以代為承認、放棄、變更訴訟請求,進行和解,提起反訴或者上訴?!睹袷略V訟法》和《民事訴訟證據(jù)規(guī)定》規(guī)定了“誰主張誰舉證”原則??梢?,除法律和司法解釋特別規(guī)定外,法律似乎賦予了當事人授權他人代為全部訴訟行為、不必親自出庭的權利;民事審判似乎并不重視當事人的當庭陳述和辯解。這為爭議較大案件,原告拒不親自出庭提供了空間。
(三)法律認識原因
雖然《民事訴訟法解釋》第110條有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的,可以要求當事人本人到庭,就案件有關事實接受詢問的規(guī)定。但是,實務中存有爭議:一種意見認為,該規(guī)定侵犯了法律賦予當事人委托代理人的權利,存在邏輯矛盾,無法適用。另一種意見認為,對當事人不親自到庭就應該有明確的限制。加之,條文中“待證事實欠缺其他證據(jù)證明”難以掌握,法官主動適用會引起當事人較大抵觸,因此對該規(guī)定,實務中極少運用。
三、危害:有損實體公正與效率
(一)導致庭審功能喪失
訟爭缺少當事人,無論在場當事人如何訴辯,也如重拳打在棉花上,使審判流于形式。如某民間借貸糾紛案,原告出示被告親筆書寫的借到原告5萬元的借條要求償還本金及利息。被告辯稱是“放水(高利提供賭資)”,實際只借2萬元,且已償還2萬余元。一審中,原告僅委托代理人出庭,法院判決支持原告的訴訟請求。被告上訴后,申請茶館老板和訟爭雙方共同的賭友出庭作證。對方依然僅由代理人出庭,機械否定證人證言。二審以證人證言證明力不及白紙黑字所寫借條為由,駁回上訴。這樣的庭審,如同加蓋承兌章,與通過形式審查便作出判決無異。
(二)導致難以實質審查
法官面對面聽取當事人的親自陳述并注意觀察其表情和神色,有助于對案件事實形成正確的判斷。缺少一方當事人,實質審查就會嚴重受阻。仍以前案為例,庭審中被告問:“款是分幾次借的?”原告代理人答:“原告本人才清楚?!北桓嬗謫枺骸敖桓兜攸c在哪里?”原告代理人答:“不清楚。”法官只好說:“原告代理人馬上給原告打電話問。”原告當庭打電話后答:“原告說是分兩次借的,在某銀行取的錢,一次是3萬,另一次2萬,取后當場交給被告的。”被告繼續(xù)發(fā)問,原告代理人繼續(xù)打電話給原告,電話突然再也打不通。二審中,證人到庭,與一審相同的情況再次上演。
(三)導致司法公正受損
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民事訴訟活動都不應該放棄對案件事實真相的追求,因為這是裁判公信力、既判力、權威性的根本要素和底線。通過保障對方當事人充分的質詢權,在對方當事人視角意義上形成有效的參與滿足感,實現(xiàn)當事人到庭的參與性統(tǒng)治的程序正義。法庭審判,正是在雙方當事人的相互詰問中,發(fā)現(xiàn)謊言,排除假證,還原客觀真實。正因為如此,很多國家和地區(qū)的民事訴訟規(guī)則都規(guī)定,當事人必須親自出庭①。在只有一方當事人到庭,而案件事實又有較大爭議時,客觀真實的主張者因欠缺證據(jù),便無法通過詰問對方揭開其虛假的面紗。
(四)拖延糾紛徹底解決
爭議較大案件,原告拒不親自到庭,被告敗訴后心有不甘,企圖重新舉證反敗為勝,但是從外觀上看,證據(jù)往往難具優(yōu)勢,還會敗訴,案件就會在不斷申請再審、信訪上訪中拖延時間。某案件原告舉出收條,主張被告償還部分借款。被告辯稱自己曾是某公司籌備組工作人員,代公司收取投資款。本案經(jīng)過一審、二審、申請再審、檢察院抗訴、全案被撤銷,發(fā)回原審法院重新審理。歷次審理中,原告均未親自出庭,被告陸續(xù)舉證,法院均以所舉證據(jù)不足以否定借款事實為由下判。最后一次開庭,原告及其委托代理人均未出庭,本案最終按撤訴處理,糾紛則從2008年持續(xù)到2015年。
四、對策:強化當事人親自出庭
(一)明確當事人必須親自出庭的情形
對當事人超越事實真相的委托要進行合理的限制,不能任由委托代理人“構造事實”。因此,建議在現(xiàn)有規(guī)定基礎上進一步規(guī)定,證據(jù)單薄,對方對證據(jù)提出質疑,需要當事人當庭陳述予以補強,或者對方當事人申請證據(jù)持有人親自出庭接受質詢的;對方當事人對證據(jù)真?zhèn)危约白C明內容的真實性存有較大爭議,要求該方當事人親自出庭接受質詢的;經(jīng)公告送達,被告未出庭,原告提交的證據(jù)比較單薄或者存有疑問,需要原告親自出庭予以說明的;雙方主張的事實相互矛盾,僅憑各自提供的證據(jù)材料,難以高度蓋然性地肯定一方主張事實而否定另一方主張事實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當事人親自出庭。同時,對《民事訴訟法》第59條第2款限制性解釋,即“代為承認、放棄、變更訴訟請求”,是指對案件處理結果作出意思表示,不是對案件事實代為陳述,對案件事實的陳述必須由當事人親自進行。
(二)明確敦促當事人親自出庭的程序
現(xiàn)行兩次傳喚制度,造成不必要的訴訟負擔,同時也給證人出庭作證帶來麻煩,建議規(guī)定,通過原告訴狀、被告答辯狀等訴訟文書發(fā)現(xiàn),以及當事人庭前提出責令對方當事人親自出庭申請,經(jīng)審查符合責令當事人親自出庭條件的,人民法院在向應當親自出庭的當事人發(fā)出的開庭傳票上特別注明,責令其親自到庭,拒不親自出庭,可能對其作出不利判決。通過審查原審材料,發(fā)現(xiàn)案件爭議較大,一方當事人沒有親自出庭,或者一方當事人申請對方當事人出庭,或者一方當事人提出新的證據(jù)或者申請新的證人出庭作證的,二審中人民法院亦按前述規(guī)定,向應當親自出庭的當事人發(fā)出必須親自出庭的開庭傳票。為了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執(zhí)行當事人親自出庭規(guī)定,可以在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中明確規(guī)定,依法應當責令當事人親自出庭而未責令當事人親自出庭,據(jù)以裁判的證據(jù)可能虛假,或者證據(jù)材料單一,無其他證據(jù)佐證,當事人未就此接受對方當事人當庭質詢的,二審人民法院或者再審人民法院應以程序錯誤為由,裁定撤銷原判,發(fā)回重審或者通知當事人親自出庭審理后依法裁判。
(三)明確當事人拒絕親自出庭的后果
對證據(jù)單一,無其他證據(jù)佐證,對方當事人對該證據(jù)的真實性,以及證據(jù)證明的內容提出質疑,且這種質疑的可能性不能排除,經(jīng)人民法院責令親自出庭,證據(jù)的提供者仍不親自出庭接受對方當事人質詢的,人民法院應當推定對方當事人的抗辯理由成立,作出對相關證據(jù)不予認定的判決。
注釋:
①如法國《民事訴訟法》、英國《民事訴訟規(guī)則》都要求。
參考文獻:
[1]路曉剛.關于民事訴訟法中“必須到庭的被告”規(guī)定的分析.新財經(jīng):理論版.2011(1).
[2]郭珍珍、劉思宇.民訴法證據(jù)制度中的當事人陳述的理解與適用——兼評2015年《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110 條.法制與社會.2015(14).
[3]袁荷剛.從司法的親歷性論當事人到庭陳述之必要性.(2015-12-03)[2016-09-28].http://www.hncourt.gov.cn/public/detail.php?id=161237.
[4]李浩.證據(jù)法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耿衛(wèi)華.論庭審形式化向庭審實質化的轉變——以直接言詞原則的確立和貫徹為視角.新西部.2014(20).
[6]陳瑞華.通過法律實現(xiàn)程序正義——薩默斯“程序價值”理論評析.北大法律評論.1998,1(1).
[7]孫權.當事人本人不出庭的缺陷及立法完善.(2013-05-02)[2016-09-29].http://sqsyfy.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3/05/id/953447.shtml.